中国旗袍发展中的人文因素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赵军 时间:2010-08-24
[摘要] 旗袍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饰,它的存在与是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与文化因素的基础上完成的,对这种旗袍人文因素的研究能使我们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并以次作为我们改良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的基础。
关键词:旗袍 ;人文因素 ; ;人体工学;文化内涵 ;心理需求
前言
旗袍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服饰,风行于20世纪20年代,在当代也是众多妇女推崇的对象。它不但轻便适体,而且能充分的体现妇女优美的身姿和流畅的线条,从而显的女性十分苗条、俊美。作为中国女人独有的福音,旗袍的设计发展是随着时代变迁和情趣爱好的演变而变化的,在个过程中,强调人文因素成了人们首先要把握的重点;人类自始至终在追求审美,而这种审美需要正是人类人文因素的一种高级的外在的表现;我们的祖先将那个年代的人文因素合理的融入到旗袍中,使得旗袍在其造型上充分展示了女性美感,恰到好处地遮掩过分的“性”感,在审美和美感的欲望中,延伸东方神韵,尽情舒展个性魅力。
1 人文因素对设计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的物质生活也达到了空前的丰富,但化进程带来的消极影响已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人们创新的精神、意识和激情,离不开良好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环境,在这之中,人文因素在创新过程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人文因素作为我们精神层面上的反应,从根本上控制着物质方面的变化与发展,而且我们所需要的生理需求,都受到某些人文因素——包括人体工程学、文化、和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都会影响我们在设计(特别是服装设计)时的选择。
服装不是一幅挂在墙上的画,它不单单是外观漂亮就能满足我们人类的需求,穿着舒适才使它的最终目的,作为中国传统服饰的代表,旗袍的设计与发展是我们祖先合理的将人文因素施加在服装设计上的成功范例。物质的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抚慰,服装与人之间有一个相互交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考虑人文因素,设计才能成功。旗袍之所以成为我们中国女性服饰的骄傲,原因就在于此。
2 旗袍设计历史中人文因素分析
2.1 旗袍的发展历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
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曾多次采纳这种窄身合体的袍服样式,而我们现代所流行的旗袍正是源于十六世纪中期满族妇女的民族服装。随着清朝入主中原并巩固政权后,清朝统治者开始强制实行服制改革,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雉发易服浪潮,至此传统的冠戴衣裳被禁止,袍制衣服兴起,以此用服饰来同化汉人。至清后期,满汉妇女服饰风格的悄相交融,使双方服饰的差别日益减小,遂成为旗袍流行全国的前奏。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此时的服饰趋向于简洁,色调力求淡雅,注重体现女性的之美。30、40年代是旗袍的全盛期,其基本廓形已臻于成熟。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遇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并延续至今。
2.2 旗袍中的人体工学分析
传统旗袍的造型最早是清顺治年间建都北京时八旗妇女日常所穿的长袍。由于当时的审美需要在满足生存需要的同时,受到封建礼仪的限制,先是为了便于戎装女子在马上的驰骋搏杀,其服装采用直硬款式、宽下摆、不收腰、袖子窄、外形肥大;定居后由于社会开始安定,不再需要女子戎马狩猎,这时的旗袍衣身较为宽博,造型线条平直、硬朗,衣长至脚踝,领高盖住腮碰到耳垂,袍身领、袖、襟、裾都有多重宽阔的滚边,目的是为了耐磨损。满汉两民族的文化交融,使得刺绣引入到旗袍的装饰中,整件衣服全用花边镶饰,从而在视觉上很好的满足了人们的心理需求,但其审美特征仍以清代封建统治者病态的鉴赏水平为准,不显露形体的自然美,旗袍造型硬朗、平直,重服饰图案而不强调人体曲线;衣服虽然以人体为形成的基础,但人的形体并不能最终决定服装式样;封建思想对女性的禁锢,使得旗袍的设计制作没有充分根据女性身体造型特点,是对女性自由的剥夺。
到了,受西方人本思想的影响,功能性的要求逐渐突出,旗袍服饰开始强调表现人体线条,注重表现人体的臀和胸,紧收腰,制造修饰后的曲线造型,提供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审美造型一改在胸、腰、臀呈平直硬朗状态的习惯,将衣服裁剪趋向合身适体,采用黄金比定位,在强调与女性身体曲线吻合的同时,一扫清朝矫饰之风,去繁就简,从而充分衬托出东方女性窈窕的身姿,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描出来,让女性散发出诱人的魅力。
2.3 旗袍中的文化内涵
美感的产生是在反复多次的审美活动中得到反复多次的满足,满足后的延续便产生了审美文化。衣裳是纯外表的东西,这种美是有权选择的,是人为文化的外在体现,文化内容是内涵,而服装的造型、色彩是外延;服装的文化性给爱美的人以发挥创造美的理论基础。 
旗袍在其变化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民族文化内涵。它适度地强调女性的“S”曲线,以造型的简约格调体现服饰的大家品质,庄重、典雅而又端庄,使出席庄重场合的最佳腐蚀。并且现代旗袍是对人体的一种较为温和的解放。旗袍的立体造型,既适合我国女性的体形特征,又符合国人一般的审美倾向,体现了独特的东方魅力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内含。 
旗袍线条简洁流畅,婉约含蓄,在“露”的同时讲究“遮”,从而更富魅力,使女性的腿第一次得沐天日,使得自然美成为社会普遍接受和欣赏的美,它在展现人外在美的同时舒展内心世界,这种展现当然有人的自身气质的作用。衣服穿在人体的表面,但是凝聚在服装中的文化和技术含量,对人的潜在资质的调动和挖掘,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旗袍是在交融民族文化中出现的,它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新文化、新观念,因此作为一种民族精神与服装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能独领时代风骚。 
2.4 心理和社会需要对旗袍的影响
现代旗袍脱胎于清代满族妇女服装,它是中国服装吸收西洋服装式样不断改进而定型的,但这个过程是在当时特定的社会需求下完成的。清朝流行旗袍是因为封建专制的结果,当时的社会需要一种统一的服饰来完成统治者从文化上统一中原的目的。而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为西式服装在中国的普及清除了政治障碍,西式中式装扮熙熙攘攘纷繁并处,旧式的旗女长袍既被摒弃,新式旗袍则在乱世妆扮中开始酿成。当时的中国由于刚刚脱离封建专制的束缚,民众心中的自由得以释放,人们对西方的事物(包括服装)具有一种新鲜感,于是在慢慢地接受西方事物的过程中,中国的服装设计师就将旗袍与国外的流行服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民国到现在都仍在流行的旗袍的大型。这种当时崇外思想的流行,源于几千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禁锢;虽然如此,但中国人在心理上又不可能完全摒弃传统服饰的造型,于是便出现了20-30年代旗袍大流行时代的优美造型。在现代,由于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追求以及旗袍本身特有的魅力,使得众多女性仍然选择旗袍作为展示自己优美曲线的最佳服饰。穿上它,不但能较好地体现东方女性窈窕的身段和典雅端庄的风度,还能体现出对出席场合和主人表示尊重之意,同时还显示了与众不同、超凡脱俗的个性特点,这种种优点,使得旗袍当仁不让的成为中国现代传统服饰的代表。
结语
旗袍,是一种内与外和谐统一的典型民族服装,它以其流动的旋律、潇洒的画意与浓郁的诗情,表现出中华女性贤淑、典雅、温柔、清丽的性情与气质。旗袍追随着时代,承载着文明,显露着修养,体现着美德,这些人文因素使旗袍成为中华女性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服装。对这种服饰中蕴含的人文因素的理解,使我们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我们用来改良现代生活方式(特别是服饰)最好的理论武器。


[1] 赵博 谈居室设计中的人文因素 . 2006
[2] 李彬彬 设计心[M]. 中国轻出版社。 2005
[3] 丁玉兰 人机工程学[M].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2
[4] 袁杰英 中国旗袍[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2

图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