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在诚信教育问题上的创新与调适性回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曾 静 时间:2010-08-15

继中共中央国务院《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发布之后,部于2004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诚信教育的通知》,这是明确以诚信为突破口强化公民道德建设,逐步建立起道德社会的一声号角。诚信教育因此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教育的重头戏。但是,受长期以来的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以及对新时代道德教育思考的不足,现今的诚信教育在实施中尚存一些问题。对此,新一轮课程改革下的相关教科书做出了积极的应对。这种应对是创新的,同时也是调适性的,要与时代的不断呼应。本文试以人教、苏教、浙教三个版本的《品德与社会》为例,对此做一简要分析,为教科书今后长期不断的调适提供点滴思考。

一、功利逻辑说理与人文关怀德育理念

理念上如果把“诚信”作为一种个人可以获利的工具,而不是人格的完善,教学实施中会出现功利逻辑说理,?1?也就是运用推理讲道理,把世俗利益的得失与道德选择相对应进行说理:如果诚信,就会得利,如果不诚信,就会失利。

长期以来为大家引用的“狼来了”“手棒空花盆的孩子”等故事就蕴涵着功利说理。在“狼来了”的故事中,撒谎(不诚信)对应的结果是被狼吃(失利),在“手棒空花盆的孩子”故事中,手棒种着熟种子的空花盆(诚信)对应的结果是得到了王位(得利)。

以上故事情节动人,富有寓意,不妨用于对幼龄孩童的启蒙教育,但并不适合做严谨的学校教学素材。因为我们稍加思考就会发现,这种“道德劝告”运用的逻辑并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经验证实。对于一个人来说,生活中的不诚实并不一定带来麻烦或者消极的后果,甚至可能得到许多本不该得到的好处:用假文凭骗得一份好工作、虚报数据得到上级嘉奖等现象屡见不鲜。

除了事前性的“道德劝告”,为了强化功利逻辑,有的教育者还会进行事后性的“道德惩戒”,对有不诚实行为的儿童施以某种惩罚,从而人为地把不诚信与失利对应上了。殊不知,由于存在不被发现的可能性,儿童往往把受罚认为是自己运气不佳,对于受到的惩戒,也会被当作是“赎罪”,从而获得道义上的解脱,免除也许本还存在的良心不安。当再次需要做出道德选择的时候,他就很有可能用受到惩戒的可能性与程度这些不诚实的“成本”,而不是“道义”本身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因此,用世俗利益的维护与增加来劝说学生的诚信教育,一方面会因为得不到经验证实没有什么说服力,另一方面会引导学生以“利益”而非“道义”为依据做出行为选择,从而违背诚信教育的初衷。

新课改下的教科书大都比较注意摒弃功利逻辑说理,而取向人文关怀的德育理念。这些教科书不是把诚信作为一种获利的工具,而是侧重“诚信”作为个人修养的终极意义,重视被教育对象自身道德修养的真正提高;不是用功利逻辑来对学生进行说教,而是用充满人文关怀的对话来调动被教育对象道德养成的主体性,并引导学生也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养成诚信品质。

人教版教科书的人文关怀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诚信价值的内容直接与“做人”联系起来,而不是与某种世俗利益相对应,意在培养学生的诚信荣誉观,形成“我不能撒谎,撒谎有辱我的人格”的意识。孔子的“人不信不立”等格言的引用意即在此。

其次,诚信道德的养成被视作个体主动积极的“道德享用”,?2?而不是被动接受“道德条目”。“走进诚信乐园”栏目的标题本身就给予学生这样的心理暗示:诚信是令人愉悦的,我们都愿意走进诚信乐园;课文中通过让学生畅想诚信乐园的样子、思考入园条件等充满童趣的活动会给学生带来愉悦快乐,同时激发起学生“入园”(成为诚信的人)需求;“变诚信卡为乐园入场券”的活动则给大家提供了满足这一需求的途径;一旦经过努力成为了乐园的一员(养成诚信道德),自身人格得到发展,并由此带来种种积极的精神感受,“道德享用”就得以实现。

其三,呈现形式上以充满人文关怀的对话贯穿始终。“在你认识的人当中,什么样的人信得过?”“当朋友失信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呢?”……在这样的开场白问答中,学生首先感受到“我”是在被人关切,而不是接受训诫与审判,从而在情感上易于接受教学引导。反之,一个被关切对象也容易关注他人诚信对待与感受,并以此来督促自己言行诚信,思考“我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孩子吗?”。这种基于人文关怀之上的德性养成发自内心、表现真实、充满情感,因而持久且稳定。

二、象牙塔式故事呈现与注重“现实问题求解”的课程模式

在浙江某教研活动的一次学生座谈会上,当学生被问道:“你们知道哪些诚信的人和事?”学生纷纷发言,“我知道曾子杀猪的故事”“一诺千金”“我知道宋庆龄奶奶小时候信守诺言”“列宁打破花瓶主动认错”。如此种种,就没有一个提到身边的人或事。

我们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受到经典故事的影响,但这种影响的审美意义远大于教育意义。经典故事缺乏强制性与普适性,而现实是具体复杂变幻无穷的,所以在面对现实问题需要作出道德判断时,经典故事不能给我们提供现成最佳的行动指南。

新课标教科书针对这个问题,采用了直面现实的“问题求解”课程模式。让学生关注当下现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讨论,掌握一些道德思维方法,提高道德判断能力。

首先,经典故事仅仅是一种教学资源而不是学生必须认知的对象。

“曾子杀猪”的故事在几个版本中都被引用。人教版在故事的结尾用小主持人引出一句问话:“一头猪在当时还是很贵的,曾子为了履行一句本来不经意的承诺而杀了一头猪,这是为什么呢?”从而引导学生思考诚信的价值。浙教版让学生讨论:“如果你是曾子家的孩子,妈妈失信于你,你会怎么想?”以此让学生体会受到不诚信对待的心情,反过来督促自己做个诚信的人。苏教版采用一个开放式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些什么”,以此打开学生的道德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丰富的联想来多层面认识诚信的意义。

以上教科书中,经典故事仅仅是一个引出问题的由头,而不是学生知道的知识点;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是思考问题的一个参照,而不是模仿的经典。学生的注意力从过去的“故事主人公与诚信”转移到“我与诚信”上面。

其次,注意联系当前现实,呈现现实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生活中学做一个诚信的人。

虽然社会上存在着的各种不诚不信现象会对被教育者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如果我们对其进行一味地回避,就会使教育素材与现实真实之间出现落差,让儿童感到困惑,产生对教育的怀疑,从而带来更大的问题。

 

大多数新课标教科书都倾向于引导学生直面真实生活,正视其中的消极现象。

苏教版教科书在“诚信在我们身边”话题下,让学生分别说说“我们班上诚信的人是……”“我们班集体的诚信表现在这些方面……”“我认为一个诚信的小学生应做到……”

人教版教科书选择当前几个方面的失信现象为范例(范例一: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范例二:便民伞的一去不回。范例三:集体活动不守时。范例四:法官造假。)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调查,用事实说话”,“看看假如失去诚信,最终受到伤害的会是谁?”

浙教版教科书让学生讨论:“如果信用卡的持卡人经常透支并都没有按规定期限还款,或一直欠款,这将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什么后果?”

这种问题暴露式的呈现因为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本身就体现了“诚信”。用这样的态度进行诚信,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其次,学生通过自己找到的生活中的鲜活例子与发现的显而易见的结果所产生的强大冲击力,是遥远的经典故事所难以企及的。

正如一些学者指出,道德存在于关系之中,是人在面临一个境遇、一个真实关系时的选择。?3?道德的养成也必然需要在现实中体会,在实践中践行。因此,我们的诚信教育应多让学生进入真实的道德情境,参与对现象的分析、评判,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而不是面对遥远的经典故事进行简单的效仿。

三、唯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双重属性的定性认识

传统中,很多人把诚信仅仅归于个人修身的道德范畴。《礼记·大学》中,将“诚”列为“八条目”之一,所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不可否认,这样的自我修身确实在传统社会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也是由传统社会的特点决定的。首先,在一个精英等级制的社会,士大夫与君主共治天下,真正的社会实际只是一个少数人组成的社会,所以精英的自我或精英的小团体的道德努力可以起到决定性作用。广大民众与少数统治者隔有相当的距离,这种距离使他们感到后者的权威,努力追随后者的言行,从而使社会稳定,人心向齐。其次,在小农社会和时代,人与人的交往面极窄,社会活动的范围有限,属于道德发挥作用的“有效射程”。?4?

但今天的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在追求着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与价值多元化,人们的交往圈也日益扩大,我们已经由“熟人社会”步入“生人社会”。对“诚信”的要求就不能仅仅停留在道德层面上,而是需要建立信用制度,将诚信作为一个规范推行于社会。我们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的时候,就需要给予他们这样的意识──作为个人修身的诚信是可以纳入制度层面的。

为此,人教版教科书特意引入了签订合同、政府公示承诺、保修卡等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社会正在进行把诚信纳入规范的努力。海尔砸冰箱与温州鞋事件则从正反两方面让学生体会:在一个有诚信规范的社会里,守规与违规的结果大相径庭,一时一事就能毁掉信誉,而重新建立信誉要花很长的时间。最后的“回归诚信大行动”则是让学生参与到诚信规范的建设中来,模拟市人大讨论建立诚信城市的几项措施。“我们先调查一下本地区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我们的诚信主张和诚信措施。”

把诚信纳入社会规范,可以使诚信的养成具有确定性与强制性,更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教科书提出的诚信规范化正是社会的必然要求。

四、结语

简要地说,面对诚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新课改的教科书从德育理念、课程模式、对诚信的定性认识等层面做出了一些积极回应:或者侧重人文关怀,或者紧扣时代之需调整课程内容,或者跨越诚信仅属于道德范畴的传统思路,开始将其引入制度规范层面。这些回应揭示了当前教科书编写的意识走向,折射出时代的要求与呼声,具有创新性,同时可以帮助教育实践者深入地开展课程改革与创新。

当然,诚信教育不是一个短暂性的话题,也不会是一个终结性的话题。因为作为道德教育的一种,诚信教育需要不断与当时的社会条件、社会需求相调适。也正是这种调适要求我们时时把它纳入思考范域,从形而上的哲理与形而下的运行操作等层面不断对其加以梳理。

注释:

?[1]?石邦宏、石中英:《诚信教育的价值与方法》,《人民教育》2003年第24期。

?[2]?鲁洁:《超越与创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79页。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94页。

?[4]?赵士辉:《传统诚信观的特点及其现代意义》,《道德与文明》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