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点时间,让课堂“活”起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黎红梅 时间:2010-08-15


[摘要]:
《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在“数学课程的理念”中提到: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彻底改变那种牵着学生走的状况,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尽可能多的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我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快。

[关键词]:新课标    学生    主体地位       优化     教学

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和终身打下良好的基础,是数学课程的基本理念。《基础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教学要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要做到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给学生花一点时间。

一、“学之以渔”,体现以人为本,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说过:“让课堂活起来”。所谓“活”,指开放、探究、自主为主要学习方法的课堂教学形式。以人教版数学新教材为例:新课标在教材的编排上就突出了这一点。每一章节都构建了知识产生、发生、发展过程的“思考”、“观察”、“探究”、“归纳”等,在习题中循序渐进地编排了 “拓广探索”,每一章节编排了“数学活动”。教师教学时应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灵活地创造性的利用教材,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花一点时间,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多向交流,形成由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的全员参与的教学结构,课堂才能真正活起来。而该怎样把握才不会“事倍功半,活而不乱”?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也得到了一些启示。
1、“花点时间来自学”——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根据教材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学(3—5分钟),既不会耽误太多的时间,而给了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探寻知识的机会。学生可以在这几分钟的时间里,根据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方式、速度去读读、想想、说说、圈圈、点点、画画、写写。虽然只是3或5分钟,但却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
2、“花点时间来讨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材中的“思考、探索、数学活动”等内容,小组讨论是改变“静态的集体背景”为“动态集体力量”的最好形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不同性别、不同学习能力的4—6名同学组合成一个学习小组。让他们带着自己的观点去充分讨论研究,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允许他们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将知识组合,完成筛选,作出正确判断。通过讨论或动手实践,在小组内达成共识,对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由组员轮流进行全班交流。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们可以得到各自不同的学习需要,发表各自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提高。学生们不仅打破了教师的定势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思、多解归一、多题归一,也从同学那里学到了分析、思考的方法,而且口头表达能力、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评价能力和情感交流在教学过程中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3、“花点时间来交流”-----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关键
全班交流在小组讨论后的高潮由教师因势利导,组织提供让学生交流信息、共同学习、展示自我的机会,此时,教师只是一个顾问,一位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由学生互相帮助、自由讨论、自主学习,所掌握的知识以及获得的能力,不是教师灌输的,而是自己获取的,从心态上也得到了满足。
4、“花点时间来做做”——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重点
教材中每一章节编排的“数学活动”,多数是让学生动手、动脑,意在让学生通过活动感知自己能够思考、操作、探索、发现、推理与交流形成的对数学的理解,体现做“数学”的乐趣。教师可以让学生用充足的时间,亲自动手尝试,自己创设情景,自己准备教具,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运用数学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现实世界。
5、“花点时间来讲讲”——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新形式
花一点时间自学,花一点时间讨论,花一点时间交流,再花一点时间大胆的说、大胆的做……,给学生足够的参与时间,创造良好的参与环境,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形成“超前思维,向教师挑战”的课堂气氛。例题可以由学生思考、分析,到讲台讲解;定理、公式可以由学生猜想结论、讨论变式或主动构造定理、公式。让课堂活起来,给学生在同伴面前展示才华的机会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二、明确职责,转变角色,教师应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落实学生的主体,绝不意味着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采取放任的态度。学生能否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其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活起来,教师对一反过去“这里的课堂静悄悄”的气氛的“非结构”“开放式”的课堂控制方式能否得心应手驾御。有时由于“活” 的程度,出现一些无法预知的情况,不一定能按时完成课时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走下讲台,与学生互相影响、互相讨论、互相激励、互相了解、互相鼓舞。从“独奏者”过度到“伴奏者”,变“教导者”为“诱导者”。减少发问,“导”关键,“导”难点,含而不露,给予适时、适度、适量的点拨,让学生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幡然醒悟,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机会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一起品味探索知识、分析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真正做到“一面二主”,即:面向全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活化教材、教法和学法,尽可能多的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尊重学生。让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乐起来,既减轻师生的教学压力和学习负担,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句话,教师要服务于学生,“教”要服务于“学”。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标新立意”和“闪光点”,及时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情感。课堂小天地,学习的大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提供的空间何舞台,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措施,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我探索、自我创新的过程,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前面提高学生数学素质的目的。教学求方法,师生求。真正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1、吕世虎 石永生 主编《初中数学新课程教学法》
2、《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5年第5期,南京大学系 郑毓信《数学课程改革:何去何从?》
3、义务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上、下)、八年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