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活动课中如何实现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委九年义务《课程计划》指出“课程包括学科、活动两部分”。活动课程的内容是广泛、丰富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1、社会教育活动;2、技术活动;3、文学活动;4、卫生活动。在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今天,科学技术活动无疑成了活动课程的重中之重。如何在科技活动课中实现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成为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研究重点。
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指的是:“三种意识”、“四种能力”。“三种意识”主要指学生的参怀意识、实践意识、竞争意识。“四种能力”主要指观察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及发明创造的能力。
如何在科技活动课中实现活动课程的培养目标呢?根据我们实验的反馈情况,特指出以下几个值得注意的方面:
一、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定上应注意“三种意识”、“四种能力”的培养
科技活动课的特色就在于“科技”与“活动”中。针对这一特点,根据国家教委对活动课教材“一纲多本”的原则,我们可以选择各式各样的教学内容。比如说:参观、访问、制作、发明、创造、科学实验等,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要考虑到教材中是否蕴含着学生“三种意识”、“四种能力”的培养。
由于我们人力、物力的限制,当前许多实验教师采用的是“制作与科学实验”这两方面的内容,组织学生与准备教学相对来说较为简单易行。应当说《小学科技活动课程资料》中绝大部分的内容都属于这种类型,能很好的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四种能力”,但也有很多的制作实验与学生的实际水平有较大的差异。如:四年级上学期的《水轮风车》、《走马灯》,五年级下学期的《异形建筑》和《密码研究》等。这些难度较大的活动不仅不能让学生参与进来,多次的失败反而会打打击学生对自己动手的信心。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及教师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适当的修改,以达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感的目的。
我在教学六年级上学期《智力体操》中发现前三个活动非常好,思维灵活的同学摆出了8~9个三角形,差一点的同学也能摆出6~7个,重要的是大家都能成功。而第四个摆成立体图形,则难度偏大,一课时无法完成四个活动,因此,我便删去了第四个活动。最终的活动情况证明了我的想法是对的。又如:《异形建筑》中包括三具方面的内容:(1)参观认识古今中外的异形建筑;(2)自己设计异形建设草图,重在“异”字;(3)自己动手制作悉尼歌剧院模型。我们在实验过程中发现制作这样复杂的模型对天小学生来说难度太大。因此,我们新局面定把重点放在前两部分,课前和学生一起大量收集资料,用图片、书籍、录像、电脑动画等各种形式展示出来,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异形建筑的美,感受人类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他们创作异形建筑的欲望。教师再通过适当的评价与激励,让他们把“求异思维”带到学习与生活中去,如此,这节科技活动课的教学目的已能很好的完成。最后,让学生回家完成建筑模型,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进一步锻炼他们的能力。
从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教材的选择对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四种能力”至关重要,而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以不同的要求对待他们,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感是我们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
当然,每次活动中总是偏重于某些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台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具有不同针以性的教学内容组成一套严密而又科学的教材,正是科技活动课的研究课题之一。
二、在活动课的教学中应注重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
“三种意识”的第一种就是参与意识,在学生广泛参与的情况下,让学生努力实践,积极竞争。这些都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不断探索,亲身实践,最终达成的。是培养目标决定了必须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任何形式的教师包办代替都不可能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然而教师的主导性又显得尤为重要,因为离开教师目标明确的引导,学生的参与实践只能是一团乱麻。
“四种能力”的培养无疑也全部都是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学生是观察、思考、操作、创造的主体。但由于年龄与知识的限制,他们不可能完全掌握正确的方法,因此这一切的活动都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由学生这个主体来完成。有许多操作与实验都是先由教师说明操作或实验的步骤与要求,由学生去观察现象,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从而使学生明确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学会如何正确的思考问题。
如:二年级下学期《奇妙的盐》中,首先是教师指导学生将熟鸡蛋分别放入请水和盐水,由学生观察出鸡蛋在清水中沉下去,在盐水中浮上来的两种现象。学生会自发的对这样的现象提出疑问。再由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做实验用的鸡蛋是同一个,问题也许是因为水的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已经知道有一杯是盐水,这时教师要指导他们自己用蒸馏的方法,证明其中一杯的的确是盐水,从而找出使鸡蛋上浮的原因就是因为水中有了这种白色的物体 盐。至于盐水为什么能让鸡蛋浮起来,如果学生能自己回答,教师可以充分鼓励,如果不能,教师可以通过谈话,鼓励他们回去以后多看课外书,找出其中的原因。这样一个探究盐的作用的小实验便服在教师的不断指导,学生的不断实践中完成了。学生始终站在实验主体的位置上,去感受实验结果,思考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
这种学生的主体性不仅使学生真正体验到了实验的乐趣,而且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到了思考总是的方法,这一点才是学习的重点。
三、探究一种优秀的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三种意识”、“四种能力”
虽然科技活动课目前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的教学模式,但是没计一种的教学模式,肯定会对活动课培养目标的实现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它规范着教师的教学,使得活动课教学有步骤有计划的逐渐实现培养目标。下而我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科技活动课三环节教学模式”。
(1)导语
其作作类似的于学科课程的“导入”,但又有所不同。因为学科课程的“导入”是通过谈话等方法重在对正文的引导,而科技活动课的导语则通过演示、实验或谈话等方法,重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指引学生探索的方向,为下一步的活动烘托出良好的氛围,作限准备。
(2)活动
活动家是整个科技活动课的重点部分,它又包括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和师生双向活动。教师活动指的是教师单方面的活动,如“演示实验”等;学生活动指的是学生单方面的活动,如学生单独或集体观察、操作、实验、创造;而师生的双向活动指的是师生的活动中互有交流,如谈话、讨论、共同实验、操作等。整个活动部分是培养学生“三种意识”、“四种能力”的关键环节。通过教师精心的设计与安排,不断引导,促使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不断实践,开展竞争,培养各种能力。这也是整个活动的高潮部分。
(3)结语
近似于学科课程中的“”,与“总结”同样起着理清学生思路,总结本次活动内容的目的,但不同之处在于非常注重学生的自我总结,使学生自己总结出这次活动学习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同时,也更注重兴趣的进一步提高。希望他们以这一次活动为原动力,不断了解有关的信息,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闪趣和爱好。
活动课程中培养目标是否实现是一堂活动课成功与否的标志,而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又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之处。只有在这几具环节上不断研究,精心设计,才能把培养目标落到实处,也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