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相关问题,其中包含一些我们学校在实施整合过程中的一些探索和经验,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
随着技术的迅速,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人们对各种信息的获得和利用,对人类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面对时代的挑战,传统教育必须进行在教育教学的模式和方法上进行彻底的变革,真正实现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与学强调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很好地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同时,通过情境创设和应用,建构一种理想的教与学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
教育信息化并不是全盘否定我们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而是在保留和发扬传统教育教学的优点和长处的同时,将信息技术融合到传统的教育教学中,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形成了不同的说法。我个人更同意这种观点: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的和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应用,建构一种信息化教育环境,改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进而实现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全面促进教与学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当前的教育改革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与教学形态“一齐化”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广泛性需求与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全面性发展与教学功能片面性的矛盾:教师能力需要动态提高与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突出障碍,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很难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信息技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有许多传统教学难以比拟的独到之处,比如:交互性、独立使用性、变静为动、变抽象为形象、变微观为正常、虚拟、模拟性、实时性、丰富性、动态记录性、快速传播性、零距离性、过程展现性等,针对学科教与学的许多方面,能够营造必要的教与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具体体现为:
1、知识的呈现方式由单一媒体变成多媒体
知识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单纯的文字呈现变化成如今的文字、声音、图象等多渠道的呈现。这种通过情境创设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展现,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2、知识的获取方式的单—性变成网络化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变化为网络,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网络应用使教与学的过程综合化和体系化,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3、知识的掌握方式由局部刺激变成多元刺激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各感官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通常视觉占83%左右,听觉占11%左右,其他占6%左右,其中视觉对象不仅包括抽象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很好地调动人类的五大感官系统,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
信息技术在解决以上各种教学困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的表达,利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优化,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利于学生在接受、交流和自主学习中更好的;虚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等。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的探索
1、 围绕课堂教学的整合
现在的大多数城市学校基本上实现了多媒体设备配制到教室,因此围绕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最常见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实现了常规教学与多媒体教学优势互补,注重师生互动。
课堂上,教师运用多媒体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中学习,每一个教学素材的使用如同一位教师在教学,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操作,课堂充满了和谐互动气氛;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与景的交融中和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中高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创建由电脑——学生——教师三者之间合作交流的互动环境,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运用电脑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同时,各个学科老师上课时,对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又可以对学生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如果老师能将本学科的研究性学习知识布置给学生,让学生以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则更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2、围绕信息技术课的整合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技术课本上有大量的实例,但是,这些实例往往跟学生本身没有联系,难以调动学生学习、实践的积极性。
如果在信息技术授课过程中,充分了其它学科的相关内容,并很好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则既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还完成了其它学科的学习任务,可谓是一举多得!例如:高一信息技术课在介绍“搜索引擎”的时候,语文学科正在讲授鲁迅的文章,我们就将“搜索引擎”这一课的授课模式定为“任务驱动”模式,任务就是搜索鲁迅的相关知识,并制作成自己的演示文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学习
网络学习主要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形成校内和校外网络化,多元互动(教研员、各科教师、学生、家长、教育软件),营造出远程探究、协作、自主式学习环境的教与学的模式。
教师基于互联网,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出不同的教学内容,各层次学生进行远程学习和远程练习,教师进行远程辅导。在网络上实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教师还可以把不同学科的相关教学内容进行综合,并根据每个学科的特点,让学生进行主动探究、综合学习。这种学习模式,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和积极实践的能力。
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在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同时,教师必须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不断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佳模式,才能成为一名二十一世纪合格的人民教师!
:
[1]何克抗,“e-Learning的本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一期。
[2]钟绍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型与方法”,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九期。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本文转自:中小学教育资源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