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强化素质教育转变教师观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摘要:本文从转变教师观念的角度,阐述了在教学中要施实素质,体育教师必须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必须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关键词:  素质教育  社会责任感  体育教师  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先是对教师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的考验和挑战。但是,目前体育教师队伍的状况与实施素质教育的高要求相比,是不相适应的。笔者认为在所有不适应中,观念的不适应是首位,因此实施素质教育,体育教师的观念必须改变和提高。
    1、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当今世界已普遍形成一种共识:未来国家之间的竞争一定是综合国力的竞争,而支撑国力的首要因素是高素质的人才,人才是靠教育来培养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体育教师,无论当初是基于何种原因踏上这一岗位的,当前都应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然而,相当一部分体育教师对此并无清醒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那种单纯把体育当成是一种谋生手段,自己是知识分子中的劳动者,在操场上带学生活动而已的观念必须彻底摈弃。人当然是要吃饭,穿衣、置房、赡养老人、抚育小辈,这是基本生存的要求的责任,但作为肩负培育人才重任的教师更应把自己的工作跟国家兴旺发达,民族前途紧密相联,体育教学的工作是一种崇高的事业。要使我国赶上知识这趟车,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两大战略,需要大批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把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也需要大批的高素质人才。而这些高素质人才又应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缺一不可的。言以蔽之,人才决定着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因此体育教师的职责艰巨而有光荣。
    2、以学生为本
    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问题,与其说是观念问题,倒不如说是个实践问题。因为确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完全是在如何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传统的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学活动的决定权掌握在教师的手中,教师左右着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体育教学的内容是通过教师按教学大纲来传授的;体育教学的步骤、方法、手段也总是教师决定的;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同样也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和锻炼因此也是被动式的,只是围绕着教师在转。然而,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要求彻底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手段、教学评估等,都要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而服务的。体育教学的各个过程都必需围绕着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核心。
    2、1转变单一的课堂教学 ,注重课内外一体化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即“课内授给学生思想、理论和方法,课外培养学生自练、自评、互教的能力”。而传统的体育教学,课内外相互脱节。课内因时数有限,教师授课只能是“蜻蜓点水”式地赶任务,根本无法讲深讲透,学生也难有充分的学习锻炼机会。课外虽然有些活动和竞赛,由于缺乏内容上的系统安排和方法上的有效指导,无法与课内教学成为一个有机体。
    经济的高速发展,整个社会越来越重视和认识到强身健体的意义和作用,这就从客观上向体育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探索和实施“课内外一体化”这一新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成为社会的需要。我们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全方位的体育教学观念,建立和完善“课内外一体化”的体育教学内容,创立引导为主、灵活多变的体育教学方法,真正使体育教学发挥出:提高体能、掌握技能、培养意志品质、锻炼心理承受能力等独特的优势。
    2、2转变“纯素质”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长期以来学校教学是以单一枯燥的“素质训练”来实现“增强体质”为目的的,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逆反心理,因此体育教师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才能得到保证。
    兴趣是指人们对某事物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就体育而言,兴趣就是欲求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进行自身锻炼,获得心理满足的意向,是人从事体育活动的一种较强烈的动力。在体育教学中,当学生真正认识和亲身感受到体育的好处与乐趣时,才会形成追求,有志探究积极参加锻炼的心理倾向——兴趣。
体育兴趣的培养是一个艰巨复杂的长期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信息并加以利用和引导,变零星、暂时和不稳定的兴趣为集中、长期和稳定的爱好。所以在教学思想上,要把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和习惯放到重要的位置,并使之作为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方面;在授课形式上,将授课、指导与辅导相结合,以利用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控能力的提高;在教学的内容上,减少枯燥无味的教材,运用多种手段,提取教材中的乐趣,或补充相关的趣味教材;在教学方法上,减少一言堂和注入式,讲解和示范灵活变通,适时运用讨论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在教学效果上,应注重心理的收益,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使体育能力不同的学生都能享受体育的乐趣。
    2、3转变“纯技术”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学校体育教学应树立体育教学观念,从增强学生的体质出发,将传授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与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的结合起来,努力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树立终身受益的体育观,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以培养全面、身心和谐统一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最终目的。为此,学校体育教学必须改变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的思想体系,树立以增强体质、培养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体的思想,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增设培养学生能力的新知识,新内容。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特点及教材内容,努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强化体育理论课的效果,体育教学活动中,要以健身能力(自我锻炼、自我评价、指导能力)发展为中心,从而使学生树立起“我要学”的思想,增强体育科学化的,为树立终身体育观念打下良好基础。
    2、4转变传统的“教与学”,注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学生主体性教育,体育课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现代教学论区别传统的教学观有“三性”。一是双同性;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二是双部性;学生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三是双型性;模仿型和创新型。现代学生思想活跃,善于思考,求知欲强,见多识广,渴望成才,参与意识较强,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更要注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再只有领导、指挥,而更多的应该是指导、帮助,并使学生逐渐学会自评、自律,成为体育教学中的主体。作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和提高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诱导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充分理解和参与学习过程,真正达到“教学相长”、“教为不教”的目的。
观念的转变应是行动的先导。要完全自觉地把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目标转变为更新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体育教学方法的具体行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模式的根本转换,它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我们作出多方位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