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训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鲁忠义1,贾 宁2 时间:2010-08-15

摘要:探讨小学五年级学生在阅读训练过程中的阅读水平提高情况,以及阅读水平提高对语篇聚类水平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阅读训练能够明显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到语篇聚类能力上,显著地提高了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

关键词:阅读水平;语篇聚类水平;阅读训练

一、问题提出

如何将阅读理解的理论应用于教学,通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Kintsch提出,文章阅读过程有三种水平,一是句子水平的词句解码活动,二是段落或宏观命题水平的组织活动,三是整体语篇上层结构的分析综合活动。[1]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也表明,学生在阅读时进行的信息加工主要是语言解码、组织连贯和分析概括;[2-4]还有研究分析了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中的信息加工特点[5]和阅读水平的特点;[6]也有人进行过快速阅读训练和语篇理解策略的实验研究,[7-9]但是如何能够有效地提高阅读水平,特别是提高Kintsch所提出的第三水平上的阅读水平(即分析综合的水平)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见到。本研究将扩大阅读视野的训练和语篇阅读策略的训练相结合,探讨以下两个问题:第一,通过一段时间的系统阅读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小学高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语篇聚类是阅读加工的高级成分之一,阅读训练能否迁移到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上。

二、实验

实验分干预实验和迁移实验两部分。

(一)被试

两部分实验均选自河北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五年级的两个班,一个班为实验班作为干预对象,另一个班为控制班不进行干预。实验班63人,控制班60人,共计123人。

(二)实验设计

两部分的实验设计均采用实验班控制班前后测设计。

(三)干预实验

1.测试材料

干预实验的测试材料分前测材料和后测材料(两类测试材料的例子见附录一)。

前测材料:两篇文章,每篇文章有四个问题,题目主要涉及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整体结构。文章和问题都由两位小学语文教师与本研究人员共同确定。

后测材料:与前测难度相当的另外两篇文章,实验的做法和要求与前测相同。

2.测试程序

前测程序:发给学生一张试卷,包括两篇文章,要求学生在20分钟内完成试卷。

后测程序:与前测程序相同。

(四)迁移实验

迁移实验的目的是要探讨阅读训练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语篇聚类水平的影响。

1.测试材料

迁移实验的测试材料分前测材料和后测材料(两类测试材料的例子见附录二)。

前测材料:本实验使用的双情节故事是参照鲁忠义,彭聃龄(1996)的实验材料编制而成的。[10]按照Mandler&Johnson的故事语法,故事应包含背景、开头、反应、尝试、结果和结尾6个基本节点。[11]本实验材料中,每个故事同样有6个基本节点,但是背景节点为两个情节共用,其他5个节点中每个节点两个句子。这样,每个实验材料共由11句组成,这11个句子随机排列。

后测材料:使用另外的难度同前测材料相当的双情节故事。

2.测试程序

前测程序:使用投影仪逐句呈现实验材料,每句呈现2秒后变暗,但不消失,接着呈现下一个句子,一直到全部实验材料呈现完毕。全部实验材料再在屏幕上保持2分钟后消失。要求学生在2分钟内按照自己认为合理的故事结构回忆刚才呈现的句子。采用RRR计分方法。

后测程序:同前测程序。

(五)实验的干预措施

干预措施主要是语文课上由语文教师主持的阅读训练。国内阅读训练的一些方法,[12-14]与小学资深教师共同研究确定训练方案。训练分为四部分(一般指导、扩展视野训练、猜词训练、语篇阅读训练)。干预时间为10周。

1.一般指导

以班为单位进行团体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多次给学生讲解快速阅读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指出影响阅读速度的不良习惯(如回视、逐词读、指字读和出声读),要求学生尽力克服。

2.扩展视野训练──舒尔特表练习

扩展视野训练使用的是舒尔特表(如下表)。舒尔特表为20×20厘米的正方形。每个表由25个方格构成,小格中1到25的数字是实验前无顺序填上的。此次练习要求学生迅速地从表格中顺序找出1~25的数字。

6

1

18

22

14

12

10

15

3

25

2

20

5

23

13

16

21

8

11

7

9

4

17

19

24

开始做练习时,视线应集中在表的中心,在寻找下一个数字时,视线仍然保持在表的中心。表与眼的距离与阅读普通读物一样,大约25~30厘米。点数时必须不出声,按递增的顺序由1数到25(不能有遗漏),看到心中想的那个数字就用铅笔画出来,熟练后可以只在心中默数,不必再用铅笔画出来。此项训练的目标是,完成一个表的时间不超过25秒。

3.猜词练习

教师在讲解新课文前,随机选取一段课文进行猜词练习,具体操作是:

(1)把文章中的每个句子开头和结尾的词涂掉让学生阅读,读完后,让学生努力恢复涂掉的词。

(2)用一把尺子挡住一段文章中每行的最后几个词,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挡住的词;或者遮住一段文章中开头的词进行阅读,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挡住的词;最后练习遮住一段文章中每行的前后各几个词,根据文章的意思猜测被遮住的词。

(3)反馈猜词的正确率。

4.语篇阅读训练

语篇训练材料是由两位有经验的小学教师在辅助教材中为学生筛选出的32篇文章,每篇文章后面都有与文章有关的阅读理解问题。语篇阅读训练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简单语篇阅读训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阅读文章时,标出句子的关键词;

(2)在阅读文章时,画出句群中的关键句,即一个语义群的中心句;

(3)找到文章的联结词,即注意语义群之间的关系(如因果、转折等);

第二阶段为高级语篇阅读训练,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阅读一个文章,回答文章的问题。教师根据题目的得分,了解学生掌握策略的情况;

(2)教师根据学生在阅读文章、回答问题时的错误,告诉学生阅读时正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的策略;

(3)教师讲授应用策略阅读并解题的要领,进一步强化指导。

三、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班和控制班阅读水平比较

为了检验合作训练干预是否能对实验班产生有效作用,对两个班的合作水平进行了实验前测成绩和提高成绩(提高成绩=后测成绩-前测成绩)的比较,结果见表1。

表1 实验班和控制班前测成绩、提高成绩比较

表1的数据表明,两班在实验前阅读水平无显著差异,两班学生同质。阅读训练后的提高成绩检验结果为实验班成绩非常显著地高于控制班(P<0.000),说明阅读训练确实有效,大大提高了实验班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实验班和控制班迁移成绩比较

检验阅读水平的提高对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是否有迁移作用,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前测聚类成绩和训练后的语篇聚类水平的提高成绩进行了比较,结果见表2。

实验班和控制班

表2 语篇聚类前测成绩和提高成绩的比较

从表2可以看到,实验前两班学生在前测语篇聚类水平上无显著差异,说明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实验前同质。10周的训练后,两个班的语篇聚类提高成绩有显著差异,实验班的成绩提高程度明显高于控制班(P<0.05)。

四、讨论

(一)阅读训练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阅读训练中,首先是扩展视野训练,因为阅读中的视野是增加阅读内容和提高阅读水平的瓶颈。小学生尤其需要扩展阅读视野,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语篇信息,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语篇理解加工。

训练中的猜词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已知语篇信息的水平,通过对已知信息的理解来推测未知的词语。这种训练能够使学生重视根据已知信息语篇思想,通过总体思想来推测未知部分的信息。

语篇阅读训练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手段。训练中既要求学生找出文章的关键词、关键句和语义群,又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这一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阅读策略的训练。通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学生形成了系统的、有效的阅读方法,因此提高了阅读水平。

(二)阅读训练能够提高学生语篇聚类水平

本研究发现,通过阅读训练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而且这种训练的效果可以迁移至语篇聚类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语篇聚类能力表现为对语篇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因此,语篇聚类是阅读加工中的高级成分之一。根据我们的这一假设,通过阅读策略的训练,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必然包含着聚类能力的提高。因此可以说阅读训练的效果可以有效地迁移到语篇聚类上。本研究证明了这一看法。

五、小结

本实验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阅读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第二,阅读训练的结果可以迁移至语篇聚类能力上,提高学生的语篇聚类水平。

[1]Kintsch W, Dijk T A. Toward a Moda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83,85(2):363—394.

[2]莫雷.初中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报,1990,22(1):41—51.

[3]莫雷.高中三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学报,1990,5(1):34—44.

[4]莫雷.小学六年级学生语文阅读水平结构因素分析研究[J].心理通讯,1990,(1):17—23.

[5]莫雷.不同年级学生阅读过程信息加工活动特点研究[J].心理学报,1998,30(1):43—49.

[6]李毓秋,张厚粲.关于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一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1,24(1):29—31.

[7]吕勇,阎国利.中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与,2000,(3):47—50.

[8]吕勇,阎国利,陈连燕,范晓红.小学生快速阅读训练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0,20(2):25—29.

[9]Ma Rosa Elosúal, Juan A. García-Madrugal, Franciscl Gutierrez, Juan Lnls Luque, and Milagros Gárate. Effects of an Intervention in Active Strategies for Text Comprehension and Recall.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2,5(2):90—101.

[10]鲁忠义,王清华,彭聃龄,故事阅读中句子加工时间和理解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6,28(4):421—435.

[11]Mandler, J M. A Code in the Node: The use of a Story Schema in retrieval.Discourse Process,1978,1,14—35.

[12]〔苏〕奥·库兹涅佐夫,列·赫罗莫夫.快速阅读法[M].杨春华,王靖元,译.北京:青年出版社,1986.

[13]程汉杰.实用快速阅读法[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14]卿成.阅读方法指南[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