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教学设计
一、教材依据:
人教版教材高中必修2,第三单元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第3课体制改革
二、设计思想: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即“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成长。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常常进行灌输式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主动性、创造性。
在本课教学中,我努力做到教学内容生活化,让教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打破教材局限,从感性入手,经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形成理性认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本课运用信息技术,在创建学习情境和提供学习工具的同时,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平台,从深层次上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培养了学生获取、分析、加工、利用、创新及信息交流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承接上节“伟大的历史转折”,具体介绍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是通过坚持改革开放来实现的。要求学生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必要性)、前提(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措施(如何改革);改革不断深化,成就日新月异。
本课教材中的一些理论较深,高一学生对计划经济下的生产和生活缺乏感性认识,因此理解掌握有一定难度,所以我在教学中借助文字、图片、录像资料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
学生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有一定的信息收集能力,但信息的分析能力还需提高。因此,通过信息技术和历史教学的整合,促使学生对信息进行分析、整理、加工、利用,从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2.学生对要学的内容所具备的水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突飞猛进,学生通过调查、访谈和搜集图文资料,能感知国家或本地区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的辉煌成就,为加深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提供鲜活的感性材料。
教学手段:
本课使用多媒体创作软件Authorware 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Flash动画、视频录像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法进行集成,并配以人机交互图形界面,将多媒体与教学内容目标进行有机整合。
过去,单纯使用多媒体课件授课,老师往往成为“鼠标的点击者”。随着白板进入课堂,老师在电子白板上可以自由地板书,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不必再在电脑操作台和黑板之间忙乱。我利用电子白板对课件中的文字、动画、视频进行即时标注、点评与控制,弥补了很多课件互动性较差的缺点。实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机互动。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农村、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措施,改革的成就。
2.多渠道搜集整理与本课内容相关的资料和素材,培养学生课内外学习相结合,学习与生活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归纳经济体制改革的措施和成就,并与党和国家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相联系,培养学生概括阐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领会实行改革的必要性、正确性。
2.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辉煌成就的学习,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激发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法运用:教学设计凸现正面原则、启发式原则。在教学中针对高一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较多的采用了启发式以及情感体验等教学方法,诱导学生多读、多想、多议,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教学重点:经济体制改革。
五、教学难点:经济体制改革的含义及必要性的理解。
六、课前准备:
全班分六组:分别调查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农业、、科技等方面的成就及人民生活的变化。方法:上网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采访(采访学校教师、学生父母、邻居等)、外出拍摄相关照片;加工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在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一代表在班里汇报,汇报时要准备PPT文稿。
七、教学过程设计:
过程 | 媒体类型及内容 | 教学步骤 | 设计意图 |
课前 | 音频:背景《春天的故事》 | 学生欣赏,准备上课 | 吸引学生的注意,帮助学生理解把握时代特征,创设情境。 |
导入 | 学生回忆: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哪些关系党和国家命运的重大决策? | 承上启下。 | |
改革 | 我国的体制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要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共同回顾改革前农村的状况。 思考:改革前农村实行的是什么体制?人民公社体制有什么特点? | 回顾旧知识。 | |
图片:人民公社年代、吃大锅饭、 出工前敲钟、社员列队下地生产、出工不出力现象照片。 | 学生思考: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 明确农村改革的原因,突破难点。 | |
文字:改革前农村的状况。 | 思考:这段材料说明什么?(农业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最迫切的愿望是什么? 率先进行改革的是安徽凤阳小岗村。“1978年前,安徽凤阳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穷村,每年秋后,几乎家家户户都拖儿带女出外逃荒要饭。所以这个村的村干部急于要扭转这种局面,和社员商量,就签订了一份契约。 | 使学生理解到农民要求改变人民公社体制的迫切心理。 | |
交互白板:小岗村改革契约照片 | 学生思考:小岗村如何进行改革?契约中的“我们干部坐牢杀头也甘心”说明什么? 利用白板解析、点评契约照片。 |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材料的能力,并感受到小岗村率先实行改革所冒的风险。 | |
教师介绍小岗村改革后的情况。小岗村自下而上的实行了改革,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而四川是自上而下进行改革。实行了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进一步把这种政策归结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使学生理解改革的成效。 | ||
文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学生归纳: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思考: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 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 | |
视频:改革后凤阳农民盖新房、结婚、点票子、买电视机、杀猪的录像《说凤阳》。 | 学生思考:录像反映什么? | 使学生感受风阳改革后的巨大变化。 | |
图片:专业户 | 学生思考:改革后,农民积极性增强,剩余的劳动力可以干什么? 有些人专门从事这一方面生产,这些人就成为了专业户。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一些乡就把这些人集中在一起,办乡镇,所以乡镇企业迅速发展,这是农村改革又一重大步骤。乡镇企业的创办一方面能够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另一方面也能够解决一些人的就业问题。同时带动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 了解农村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情况。 | |
图片:华西村民的住房、轿车;今日韩村河 | 讲述华西村、韩村河的变迁并组织学生观看图片 | 使学生理解农村改革的又一重要步骤——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突出重点。 | |
视频: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巨变的录像《现代化农业》 | 思考今天农民拿着订单生产,说明什么? | 理解今日农业向着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 | |
文字: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学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 培养学生归纳、综合的能力。 | |
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 视频:沈阳冶炼厂和沈阳电缆厂的供需关系被分割三十多年的录像《计划经济下的工厂》 | 农村改革进行的同时,城市改革也迈开了步伐,而且在不断向着纵深发展。城市的改革主要是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 思考:改革前实行的是什么经济? 思考:计划经济的弊端是什么? | 理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突破难点。 |
文字: | 思考:1.这段材料说明什么?(企业只是在完成上级得任务,不是面向市场)2.这样会有怎样的后果?(造成浪费,人民需要的商品供不应求) 3.这样的管理会对企业有什么影响?(企业不会去考虑如何改进技术,推出新产品。)企业不发展,国家科技也得不到发展。 | 使学生理解计划经济体制严重束缚企业的发展,同样也不利于国家的发展。 | |
图片:率先改革的首钢等企业。 | 思考:国有企业应如何改革?改革结果怎样? 教师结合首钢等企业的例子介绍我有企业改革的情况。 (薛晨同学正在举例说明国家是如何进行宏观调控的) |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联系实际的能力。 | |
图片:北京第一家卖大碗茶的铺子。 | 要实行市场经济,就必须完善相应的所有制结构,改革前实行的是单一的公有制,会有什么样的弊端? | 联系北京改革前的做衣服难、吃早点难、乘车难,是学生理解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必要性。 | |
思考: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有什么作用?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 培养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 | ||
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步伐。教师介绍这一阶段国有企业改革进行的情况 | 联系实际。 | ||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 | 投影、图片、录音、PPT文稿: 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农业、、城市人民生活变化的相关材料。 学生采访的录音 | 展示师生收集的资料。 (学生采访贺主任) | 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加工材料的能力。体会实行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正确性。 |
视频:国民收入的增长、实现小康的战略目标的录像《走进新时代》节选 | 学生观看 | 再次感受改革开放来的伟大成就,将本课推向高潮。 | |
总结 | 白板:本课教学重点 | 总结本课知识 | 知识整理、巩固 |
八、教学反思:
本课在现代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在高中教材中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将改革开放中一些抽象的理论、概念(如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什么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什么是国家宏观调控等)同史实相结合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搜集了一些有关人民公社年代社员生产劳动的照片和计划经济体制下工厂情况的录像资料,以此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等问题,从而降低了学生思维接受难度。通过播放现代农民生产、经营方式巨变的录像《现代化农业》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发展,构筑起了思维活动的阶梯,逐步进入历史思维活动的最佳状态。
九、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做相关的练习题,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2.利用所收集到的材料写成调查报告。要求观点明确、材料详实具体,能支持观点。(课程学习的延续)。
1.填写对本课学习的调查问卷。(见附录二)
2.文件夹(档案袋)评价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的学习材料都放入一个文件夹中。这个文件夹包含了学习笔记(学习笔记分两部分:左侧记录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右侧记录学生解决该问题的思路、步骤。)、作业、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自己的电子作品、学习成果以及参加在线讨论的记录等。通过该文件夹,教师可以非常清楚地了解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学习收获,有利于做出公正的评价。
3.学生评选优秀课件制作、优秀资源、优秀组织小组。
优秀小组评选有助于学生逐步养成尊重、理解、欣赏他人的态度,拓宽自己的视野和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