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中呼吸的个案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唐红霞 时间:2010-08-15

<摘要> 正确呼吸关系到发音成败,腹式呼吸被认为是最为轻松省力的一种呼吸方式。对于特殊,只有加强言语和呼吸的不断结合、强化,才能使训练言语与呼吸达到协调。

<关键词>   腹式呼吸   言语腹式呼吸   特教教育 

1 引言
    “聋,无闻也。”聋只说明人在听觉系统方面存在缺陷,在言语表述方面或者说在掌握语言活动的大脑中枢——语言运动中枢和语言感觉中枢都是正常的,同时由于代偿的作用,视觉和触觉更为灵敏,这就说明,这类特殊的人是具备学习、掌握、运用有声语言的生理条件的。
  言语的产生是通过呼吸系统、发声系统、构音系统的协调活动来实现的。贮存在肺、气管与支气管内的气体有控制的随呼吸运动排出,形成气流,到达声门处,转变成一系列的脉冲信号,然后通过构音系统的各种共振腔的共同作用,形成具有适当形态的声波,最终由嘴和鼻发出声音信号,同时通过听觉和触觉的反馈进行调节。发音的必要和决定条件是声带的震动,气流是声带震动的原动力。“气是音之帅”,因而正确呼吸关系到发音成败。
2 研究过程
2.1研究对象
    李xx,男,1993年生,先天性感音性聋,双耳在120dB以上,未配戴助听器,不能提供持续有力的言语呼吸支持,不具备言语能力。
2.2研究方法
在嗓音言语重读法指导下选取训练前后几项指标进行效果比较,然后进行分析。
3 结果分析
3.1不同呼吸方式产生的生理效果
    首先,我们对该生未接受训练前的呼吸与此年龄段呼吸平均数做了一个比较:
原有呼吸 正常呼吸
最大声时 3 sec 10sec
肺活量 1000-1500ml 2200-2700ml,
表一
    从表一可以看出,个体的呼吸指标和正常值之间是存在差距的。观察该生,吸气时他总会把胸部高高抬起,呼吸速度不均,比较急促短浅,。由此判断,个体进行的是胸式呼吸,即主要是依靠胸腔的扩大(前后左右径)而非腹腔的膨胀(即上下径扩大),违背了的呼吸生理特点。言语病把胸式呼吸当作一种呼吸障碍,称之为呼吸方式异常。此种呼吸一方面造成吸气肌群(肋间外肌、胸锁乳突肌、前后斜角肌等)的长期紧张状态,同时波及到喉颈部发声肌群,如环甲肌的异常紧张,以及声门开肌和声门关肌的不协调性紧张等;另一方面肺活量减少了,出现呼吸支持力量减弱。改善这种呼吸状况、相对胸式呼吸的最为轻松省力的一种呼吸方式便是生理腹式呼吸。腹式呼吸主要表现为腹部的主动突起和被动缩回运动。腹式呼吸是一种自然呼吸,要做的只是强化儿童呼吸过程中的意识。针对个体的这种状况我为其设计了如下训练:让儿童躺在事先准备好的呼吸床上,在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正常的呼吸运动,教师在一旁做一些说明,比如:小肚肚出来了,回去了;吸气,出来了,呼气,回去了;再来……同时为了把腹式呼吸的特点显著体现出来,还可以鼻吸口呼方式进行;即而,进行迁移,采用坐位、站位等等,但还需时刻着重强调腹部在吸气与呼气时的状态。在此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提前感受呼吸与发音之间的联系,我为其设计了这样一组气息音,在呼气同时伴随呼气发出:
   f h x s sh
   腹式呼吸训练后得到的数据如下:
   腹式呼吸
   气流量 9sec
   肺活量 3000-4300ml,
表二
   和表一的数据相比,个体呼吸处在正常的中,反应出了腹式呼吸的优势。
3.2言语腹式呼吸训练前后效果
    具备了正确的呼吸之后,尽快的与言语结合起来。首先对6个单韵母逐一进行声气结合的训练,如最大声时训练、长短音训练等。之后,再结合节奏训练,如我利用慢板节奏二和行板节奏一设计了一系列基本的言语呼吸内容:(大写字母都代表强音)
慢板节奏二
   i——U——i ǖ——U——ǖ
   ǖ——I——ǖ e——O——e
   i——A——i ǖ——A——ǖ
   m——Bi——m di——N——di
   行板节奏一
   i——U——U——U ǖ——U——U——U
   ǖ——I——I——I e——O——O ——O
   i——A——A——A ǖ——A——A——A
   m——Bi——Bi ——Bi di——N——N——N
   言语腹式呼吸训练前后比较:
   言语呼吸训练前 言语呼吸训练后
   气流控制 不会 会
   声气结合 不协调、有异常 较协调
   重读 不具备 具备
   语调 缺少变化 有变化
表二
    言语腹式呼吸比生理腹式呼吸时用力,以提供足够的动力支持,其吸气时间更短,吸气与呼气时间的比值为1:9,(平静呼吸时间比值为2:3)。言语腹式呼吸不仅吸气时需要吸气肌群主动收缩(以膈肌收缩为主),而且呼气时也需要腹部肌群稳健的收缩,以维持充足的声门下压来支持声带振动,但呼气时吸气肌群呈舒张状。正常情况下,无论是生理还是言语腹式呼吸,主要通过膈肌收缩(75%)来扩大胸腔的上下径,前后左右径的扩大可忽略不计(肋间外肌的作用只占25%)。
    从表二中几项中可以看出言语和呼吸的结合是不断强化的过程。例如李某一开始或是有气无声或是声音微弱或者是越说声音越小;在表述几个音时,有过多的停顿和唤气;语调平直,单调,听着乏味。再经过一个时期的言语呼吸训练后从气流控制,声气结合,重读,语调几方面都有了较大改观,反应出了言语和呼吸在逐渐趋于一致。又由于这种设计有构音成分在里边,为下一步语言的学习做好了过渡。
四、讨论
    4.1聋儿在口语过程中获得呼吸支持的重要性。呼吸支持作为发音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聋儿言语康复过程中应得到有效的评估,以便及时发现聋儿可能存在的言语呼吸问题。
训练聋儿语言首先要保证呼吸正确、通畅,腹式呼吸对于聋儿发音是一种正确而且有效的呼吸方式。在此基础上训练言语与呼吸的协调。
    4.2存在发音问题关注呼吸。当呼吸活动与言语活动明显不协调时,发音行为会出现异常表现。如聋儿说话吃力、气短、高音调、硬起音或气息声等一系列或发音功能或亢进或低下的症状要考虑是否是呼吸存在问题,通过调整言语呼吸,尤其是对呼吸运动进行调控,这对发声有很大的帮助。
    4.3关键期后的语言训练仍有意义。错过关键期的聋生或多或少存在这样一些原因:家里经济基础差,没有配什么助听设备,有的孩子又差,父母没有语训意识。因而造成对外界语言的感受几乎很少。关键期后入学,大部分聋生只能侧重于唇读。像李某,相当于对声音没有感知,但经过训练还是开口说话了。对于像这样的孩子自如,清晰的说话不是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语音意识。语音思维对语言的掌握的重要性决定了语训的必要。通过看口型结合指语进行的语音思维为学生掌握汉语语法规范创造了基础。
五、结论
    5.1语言训练首先强调腹式呼吸。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聋儿的言语呼吸功能,为发音提供持久的动力支持。
    5.2控制和协调言语腹式呼吸。
    5.3建议加强朗读训练。朗读训练可以提高口语通达能力,通过大量的朗读,巩固言语呼吸训练成果,强调重读训练,遵循语言的韵律,使聋生语言尽可能的接近言语。

                              
1. 黄昭鸣主编. 嗓音言语的生理解剖机理. Tiger DRS,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3
2. 黄昭鸣主编. 嗓音言语重读法. Tiger DRS, Seattle, Washington, USA.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