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与对策
摘要:在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背景下,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更大的困难和挑战。文章从社会、高校、学生三方面分析了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并依据各方面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
关键词:高职毕业生;就业压力;原因与对策
近年来,我国高等的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据统计,我国2008年大学毕业生总数预计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比2006年增加146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学校和整个社会都关注的问题,它不仅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也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用百倍的努力,把就业这项关系民生之本的大事做好。但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形势依然严峻,就业压力仍然十分突出。特别是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更是不尽如人意,值得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社会原因
1.高校扩招迅速,大学毕业人数大幅增加。自1999年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扩大。一方面大学扩招,另一方面教学质量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大量毕业生涌向就业市场,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却未能随着毕业生的增加而同比例增多,造成僧多粥少的现象;
2.整个社会盲目追求高学历,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有偏见。在一些和公司的高管人员眼里,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素质偏低,比普通高校本科毕业生略逊一筹。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盲目追求高学历,不论什么岗位都要求本历或以上,即便是高职学生完全能够胜任的工作岗位,也被用人单位的学历要求挡在了门外。这些都成为影响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的深层次原因。
(二)高校原因
1.部分高校教学设置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目前社会的就业市场已经市场化,但不少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却相对滞后,有些仅仅是将本科院校的专业和教学简单压缩,难以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要。不少高职院校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条件也相对落后。按照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但陈旧的实验设备和器材,导致学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忽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对高职院校而言,生源就是学校生存的生命线。所以学校普遍非常重视招生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忽视了就业,特别是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不少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简单,一般都是采用讲座的形式,内容也大多是政策法规和求职技巧辅导。而没有结合专业特点,和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职业咨询等方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生自身原因
1.毕业生缺乏正确的就业观念,不能准确定位。因为受社会、家庭及各方面压力的影响,学生形成了不正确的就业观,盲目追求舒适安逸的工作环境,不认可基层工作;有些毕业生不能准确给自己定位,心比天高,但综合能力又不能满足用人单位需要。而且不顾社会整体薪酬水平,盲目追求高工资,期望值过高,导致“高不成低不就”情况,一方面“有业不就”,到最后又“无业可就”。
2.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部分毕业生对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识不足,对自己的才能、爱好、特长没有充分的认识和定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以后要从事的职业没有打算,随波逐流。
3.主观能动性不强,消极等待学校和老师安排。有部分高职毕业生把就业当作是学校和家庭的事情,在就业上过分依赖学校或家庭安排,甚至等着老师来提醒和督促,自己不能够主动走向就业市场。
要解决高职就业的问题,就要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对症下药,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来打开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通道。
二、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对策
(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
政府要大力发展和重视高职教育,加大对高职教育的财政经费投入。教育部长周济曾经多次强调过,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最大困难就是投入不够,特别是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专门指出,要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还要完善和落实促进毕业生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包括大学生创业、大学生参军、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各方面的支持,并将这些政策落到实处。要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和就业体制,从根本上保证高职毕业生成功就业。
目前社会中一些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不信任的情况,一方面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够而造成的心理影响。只有政府和社会都加强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大力高职教育,提高高职教育在大众心中的知名度和认可度,才能有效缓解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三)高校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就业和创业教育
高校要适应社会需要,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和教学计划,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学生参加和自身专业相关的技能培训和考证,增强技能能力,达到“一张文凭,多张证书”,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能力;除了注重对学生的能力培养以外,还要大力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此外,还要加强对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教育和引导,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开业指导、政策咨询、跟踪辅导等一条龙服务。
(四)大力加强校企合作,和用人单位建立长期紧密的联系
高校要培养社会和需要的毕业生,就应该大力加强和用人单位的合作,了解企业对毕业生的实际要求。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甚至是建立“订单式”培养方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实践基地,帮助学生提高职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将自己对员工的要求反馈给学校,学校按照用人单位要求适当调整培养课程,为企业提供挑选合适员工的机会。同时也可以支持和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去实践和锻炼,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长期和紧密的合作关系,拓宽就业渠道,为学生就业创造有利条件。
(五)通过职业咨询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可以通过就业指导全程化教育,将职业规划纳入整个教学计划,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所学的专业,对以后可能从事的相关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高校还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职业咨询,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毕业生认识自己的价值、兴趣、爱好,以及自己发展的优劣势条件,设计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对大学生来说,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不仅仅把就业当作是落实一份工作,而是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样就不会过于计较眼前的得失,而是把眼光放得更长远,帮助毕业生将来能够达到人职匹配的结果。
(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不可否认,现在的就业市场竞争已经越来越激烈,大学生要把握就业竞争的主动权,就必须加强自身能力的培养,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不仅要掌握好知识基础,还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主动加强社会实践锻炼,通过假期多接触社会,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社会实践有效的提高自己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敬业精神,积累工作经验,为自己走向社会时打下更好的基础。
(七)高职毕业生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大学生在进入就业市场时,由于和社会接触比较少,同时受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求职难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毕业生必须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就业意识,根据自身兴趣爱好、特长能力和市场需求,对职业进行正确的评价,准确的定位和合理的选择。高职毕业生应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转变思路,不能过分关注工资水平和地理位置,抛弃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和浮躁心理,将职业理想和自己的兴趣爱好紧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最终实现自己的职业规划和人生价值。
【】
[1]葛敏.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思考[J].科技信息,2007,(18).
[2]郑扬波.高职毕业生就业问题探讨[J].成人教育,2007,(5).
[3]赵苗苗,刘静洋.高职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对策[J].辽宁高职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