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高校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樊冰,周雪芳 时间:2010-08-15

 摘要:和人文教育的融合是人类社会进步和的要求,也是21世纪大学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针对理工科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传统积淀不深等缺陷的现状,基于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培养“一体化”融合的理念,旨在探讨建立人才培养新模式的途径。
  关键词:理工科;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融合
  

  促进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大力实施文化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科学教育的改革有一个明显特征,即不断充实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例如,美国理工科高校教育为了适应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和急剧变迁的社会,曾有6次大的改革。这6次大的改革中每次都提出要加强理工科高校的人文教育。[1]我国高等教育虽然有着重视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的传统,但是同样也存在着人文教育薄弱以及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脱离的问题。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理”和“工”两大类。“理”是指界自身的性质、变化、作用的本质、的一般原理,“工”是指把这种原理转化为科学技术、产业而使自然界转化为人的利益的操作过程。总的来说,这个过程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而对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交往关系却不在理工科大学对学生教育的主要内容之内。相当一部分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也认为大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研究和创造科学技术知识,对于大学的文化使命和人文关怀重视不够,这是造成我国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人文教育教学长期以来进展缓慢、层次较低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当今以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工程技术应用广泛、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人文社会科学相对似乎显得无足轻重、倍受冷漠。这种状况直接影响了高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也影响到在校生的学习与发展,无论是学校还是学生,都表现出明显的实用主义和急功近利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实用轻修养,从而难以形成人文教育的应有氛围。目前研究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较多,但视角主要集中在“泛精神”意义层面,针对性、操作性不强。本文将结合理工科学院特点,就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融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进行探讨。
      一、 改革课程设置,优化人文素质教育为内容的课程体系
  我们高等教育的课程结构体系,长期存在着为培养专才而专业课设置过窄的弊端。不仅将科学与人文对立起来,而且将本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封闭起来。世界著名大学都比较重视人文教育在全部教学体系中的建设,给予人文科学比较大的份量。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中,要求各科学生必须在人文、、社会科学、实验、自然科学等领域课程中选修若干学分。
  因此理工科大学应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逐步建立并开始实施大学生文化素养教育课程体系。(1)构筑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体系,并在课程门类、学时数、课程建设诸方面,确保人文学科的教学质量;(2)开设一些人文、科学学科交融而成的专业或课程。这类专业和课程本身就是人文、科学杂交的结晶,在这种专业、课程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人才,无疑会更快更有效地成为既具有人文精神又具有科学精神的“完全人”;(3)积极争取实行人文学科辅修专业制与双学位制,为大学生提高文化素质修养创造有利的条件。
  除此之外,还可开设复合型学科知识课程,如开设“人生”课程,改变以往此类课程纯粹人文科学的传统,更多地运用自然科学的知识和视角以及逻辑方法,给学生综合知识的熏陶、耳目一新的感受。
      二、教育理念、内容、方法上体现人文性
  (一)在教育理念上,树立高等教育既是专业教育又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围绕着融合目标的实现进行教学
  改变过去所谓的“纯专业教学”和“纯人文教学”,确定大学一、二年级所有专业的学生,都要选学人文社科教育课程,并规定相应的学分,使专业教育与人文社科教育逐渐融合起来。同时改变专业教师只“专”不“博”的知识结构,提高人文素养,把“教书”同“育人”有机整合起来。
  (二)在教学内容中,改变过去单纯的知识教学,渗透人文社科内容,重视基本素质的培养
  1.人文教育在专业课中的渗透极为重要,它是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的最佳途径。对于理工科专业教学向学生传播的不仅是科学知识和技术,而且还包括科学的价值观和科学的精神、态度等方面。后者应当成为当代工科专业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与内容。任何一门学科或专业中都含有丰富的人文内容和特质,都可以进行人文教育,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与生命力量的提升。但是,在专业教学中不能牵强附会或生硬地进行人文教育,而应该找到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联系,找到一个好的“切入点”,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水乳交融。一是任何一个学科的发展史都是科学和人文紧密结合、共同发展的。教师在专业教学中的知识传授结合知识的背景以及知识产生、发展的历史,可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同时通过学科发展史进行人文教育,还可让枯燥的专业理论绽放生动的人类文明之光,让学生在萌发内在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产生神圣的使命感。二是通过学科与社会生产的紧密联系进行人文教育,让科学理论渗透浓浓的强国意识,让学生在树立远大的事业志向的同时,产生深深的爱国情。三是通过学科发展史上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人文教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学风、道德与人格,将学会知识与学会做人融为一体。

  2.将文化素质和“两课“教学相结合。“两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在目标与任务上是协调一致的。“两课”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文化素质教育本来就与“两课”教育相辅相成,文化素质教育可以丰富、增强“两课”教育的效果,“两课”教育中引入文化素质教育,水乳交融,相得益彰,学生可在同一时间里既受到思想教育,又受到文化素质教育。
  (三)在教学方法上要灵活多样,重视实践环节
  1.欣赏、鼓励、肯定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积极表现,营造学生主动发现自己价值的氛围。
  2.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3.教师要以自己的体验、感悟去引导学生,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灵魂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把自己在理解知识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点、思考和克服的过程及经验与学生分享。
  4.教师应该重视创设教学情境,具有教学机智和课堂管理能力。如开展课堂讨论、问题辩论、专项测试、情景模拟等,营造一种平等、和谐、民主、宽容、向上、不惟专业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中产生对的兴趣和热爱,接受蕴涵着人文精神的专业教育,养成活泼、宽容的品行,强化民主、团结的精神。
  5.教师应结合专业教学组织学生开展活动,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以及现场实习、技术咨询、诊断等,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丰富校园文化,营造人文氛围
  人文素质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学生自身的努力和环境的熏陶,有浓厚文化氛围和学术气氛的校园环境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学生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和思想品格会不知不觉得到提高。因此,要改变理工科教学只是与缺乏朝气与活力的机器设备打交道的沉闷状态,在课堂教学开展正面教育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选择,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一)加强校风建设,弘扬人文精神
  促进教风建设,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不仅在学术上有影响力,而且在人格上有很强的感召力,教师不仅要关心爱护学生,而且要严格要求学生;促进党风建设,努力使高校各级党组织及其成员,在思想、政治、理论、工作、生活、作风所表现的态度和行为都要和优良党风的培植、继承、发扬、创造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党员师生的模范带头作用;促进学风建设,新时期的学风建设应当突出“知识来临,未来竞争日趋激烈,必须抓住现在学习的大好时光”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增强学习动力,如可在校园中放置文化名人及科学家的雕塑,在图书馆、教室内挂名人的画像及他们的名言字画等等。造成浓厚的人文氛围,随时随地给大学生以感染和熏陶。
  (二)广泛的第二课堂活动是融合的最佳途径
  要开展各种实践性课外教育活动,如邀请知识界、学术界及文化界的知名人士,为大学生开设各种人文和科学讲座,凭借他们对学术前沿、尖端技术的把握,使学生启迪智慧,贯通知识,开阔视野。此外引导组织各种社团活动包括各类科技节、文化艺术节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并广泛参与,从活动及其所创造的文化氛围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得到润泽与陶冶。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包括社会服务,使学生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而不单是知识的传授来获得能力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自身人文修养的自觉意识
  鼓励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特别是文学、以及方面的知识,有计划地读一些名著,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塑造自己的精神品格。从争当文明学生做起,从建设文明宿舍、文明班级、文明校园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文明行为。在校园中开展“文明修身工程”,力求用更新的体制营造一个人文素质教育的大环境。
      四、结语
  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在理工科高校中,学校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建立与人文科学教育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教育创新,将有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的实践,培养出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1]张文凯.工科专业教学中的人文教学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4).
       [2]杨红荃.关于高校人文教育的思考[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9).
       [3]马艳萍.人文素质提高与高等教育关系探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