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精神对当代大学教师的启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5
关键词:西南联大;学术精神;爱国主义精神;高度责任心
西南联合大学是抗战时期为保存高等的薪火相传而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合并南迁组成的一所战时大学,这所只有8年多的大学,在校学生不过8000人,毕业生3800人,却培养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78位院院士,12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和一批著名的文学家、家、社会科学家和家。[1] 在中国教育史上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西南联大都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时光荏苒,20世纪已成为历史,西南联大早已不复存在,虽然距我们已经六十余载了,但其声名仍广播海内外,影响至深至远,可谓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
西南联大在那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所创造出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令全世界的高等教育界都深感震惊,也使我们当代的教育工作者感到自豪和骄傲。虽然如今的高校已与西南联大所处的环境和时代相距甚远,但“联大精神”作为一种文化遗产,对后人的启迪深远,可供我们后人研究挖掘的财富实在太多。笔者仅从对当代大学教师有何启发的角度谈一些粗浅的感想。
一、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
西南联大在其消失60年后,依然让人不断提起,而且充满敬意,是因为西南联大学术传统的核心价值是有生命力的。西南联大以“刚毅艰卓”为校训,形成了独立自由、民主平等、自觉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学术精神。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热情和执著,是完全以“独立和自由” 的精神去完成的。对当时联大的民主平等学风,只有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深切的体会到。贺麟曾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这样描述联大师生对于学术的理解:“学术在本质上必然是独立自由的,不能独立自由的学术,根本上不能算是学术。……每一门学术都有每一门学术的负荷者或代表人物,这一些人,一个个都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忠于其职,贡献其心血,以保持学术的独立自由和尊严。”[2]
虽然战争对西南联大的办学造成了很大冲击,但正是在这种学术传统和学术精神的指引下,西南联大的知识分子仍然坚持在讲坛上,呕心沥血,弦歌不已,笔耕不缀,他们用执著与辛劳实践着“独立与自由”的学术理念。这种“独立与自由”的思想反映在教学上是很明显的,学校鼓励不同学派观点的教师开设课程,同一门课程常常有两位或多位教师来讲,教师们常常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以及观点新知应用于教学之中,他们观点不同甚至相反,这样,学生们可以听到不同的新见解,都感到受益无穷。如陈寅恪先生公开宣布“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他说到做到,每节课都可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4]这些讲课对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钻研、创新能力,起了积极引导作用。联大“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同样导致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比如在此期间,闻一多先生先后完成了《神话与诗》、《周易义证类纂》、《楚辞校补》、《唐诗杂论》、《中国文学史稿》等著作;冯友兰先生写出了他的具有重要影响的“贞元六书”——《新》、《新事论》、《新事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形成了自己的“新理学”哲学体系等著作;[3]华罗庚完成了《堆垒素数论》的研究;吴大猷完成了多元分子振动光谱和结构的研究;周培源完成了湍流理论的研究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当时浓厚的学术氛围,求是民主的学术传统与“独立与自由”的学术精神。
今天,高等教育正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型,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还需要继续继承优良学术传统,铸造全新的学术精神。然而应该看到,对比联大,现在大学教育缺乏学术精神,这是制约我国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一些教师为职称拼凑,粗制滥造;上课照本宣科,方法陈旧,言无新意;过分注重个人收入,对学生随意敷衍,缺乏敬业精神;更有甚者追逐名利,剽窃成果;学校和教师的功利主义风气必然会影响到学生。这些情况表明:没有学术精神,建设高水平大学和培养创新型人才将成为空话。[2] 所以作为当代的大学教师,一方面,需要强调理性原则,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重视批判性和创造性能力培养,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和科学的探索精神,营造师生共同探求真理的学术氛围,使大学能够通过不断的知识创新和理论创新去引领民族精神。另一方面,要做到不为外部环境左右,要坚持不懈地保持独特的独立教育传统,要做到不以功利为标准来取舍知识和决定对学生传授知识的态度,使不同的学科能够按照本身的内在逻辑。其实,名利只是学者工作的“副产品”而不是前提和终极目标,其学术研究受物质报酬左右的学者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5]
所以,作为一所大学要想获得真正重大辉煌的成就,产生自己杰出的大师,或者作为一位教师,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学学者,就必须具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求知精神;具有一种只追求真理和科学而不问其实际功利的氛围与品格;具有多种学科广泛会通与交叉的知识底蕴。而这却是我国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弱点。[6]
二、发扬联大的爱国主义传统,加强对青年学子的理想信念和民族忧患意识教育
西南联大的办学条件极为艰难,教师们的生活也极为清苦,学生们甚至得不到起码的温饱,但他们都具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教育救国的志向。联大教师大多亲身经历过无数的国耻,这些告诉他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艰辛和应尽的责任,他们求知学成后,首先想的就是如何报效祖国。例如1936年在麻省理工学院留学,因化学研究有突出成就而获得博士学位的黄子卿向人表示了回国意愿后,麻省理工学院和芝加哥大学有关学科领导都极力劝他留下,并许以优厚待遇相聘。黄子卿却掷地有声地回答道:“我愿和我的祖国一起受苦”。[7] 联大的学生们也都深深感受到了落后必定挨打的现实,在国难当头和“五·四”以及“一二·九”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发下,联大师生们都充满了高度的国家和社会责任感,师生们都有一种不甘沦亡的“刚毅艰卓”精神。他们怀着抗战必胜和胜利后国家重建必须要一大批人才的信念,教师教书不忘国难,治学谨严,诲人不倦,学生奋发向上,努力进取,大家都认识到了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所以在整个联大的校园内,到处都充满着一种蓬勃向上和催人奋进尽快成才的精神。
爱国主义思想是人的社会性体现,对于生活在一个国家和深受本民族文化影响的人来讲,不可能没有爱国主义精神。所以,对于一个青年人来讲,如何在爱国主义精神的环境下引导其成长成才是非常关键的。西南联大的成功人才培养经验告诉我们,爱国主义环境有利于培养人才。所以,当前高校应该千方百计在学校内建立起爱国主义教育大环境。大学教师在大学中担负着培养青年学生的主要角色,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培养青年学子理想信念和民族忧患意识的重任,这一点,大学教师一定要明确。所以,第一,教师自身首先要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忧患意识,要看到,虽然20世纪战争的硝烟已远离我们了,但我们国家目前仍面临着巨大的隐性民族生存压力与挑战,如由于上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经济侵略”,高科技差距所造成的民族生存高压态势,能源安全,霸权主义等,这些问题不论你是否察觉但都客观存在,这些危机已成为中化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严重障碍。所以,需要我们高校教师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要有一种忧患的意识,并使之成为我们复兴中华民族的强大动力。第二,在给青年学子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强化大学生的国家忧患意识,引导他们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改革和创新,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和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使忧患意识成为学习知识和成长成才的强大动力。另外,要注意忧患意识虽同而时移世易,今天爱国主义以及教育方式应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三、严慈相济,用高度的责任心对待自己的教师职业,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
傅斯年在一篇名为《贡献大学于宇宙的精神》写道:“如果问办大学是为什么?我要说办大学为的是学术,为的是青年,为的是和世界的文化。”[8]西南联大对学生要求严格,有一套严格管理的教学制度。一二年级必修课(含规定任选必修课)都由教授主讲,作业很多,教师批改很严,稍有马虎,考核就不及格;测验频繁,严格,考题灵活。一学年内不及格课程占学分1/3者留级,占1/2者退学,学生进入三年级后仍有被淘汰的危险。所以在联大,学生要想通过混日子拿到毕业文凭是根本不可能的。证明,联大的严格管理对保证学生学习质量,的确起了关键性的作用。杨振宁于1983年12月发表文章说:“西南联大的教学风气是非常认真的,我们那时候所念的课,一般老师都准备得很好,学生习题、作业等等做得多,所以在大学四年和后来两年研究生期间,我学了很多东西。” [4] 同时,联大的教师们无论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对学生非常关心,常常在小煤油灯下和学生共同探讨学术问题。由于当时昆明物价太高,学生生活十分困难。当教师得知有些学生缺乏生活来源后,无不伸出援助之手,给学生排忧解难,如训导长查良钊被同学称为“查菩萨”。 学生毕业后,学校领导和教授总是关怀备至,给他们介绍职业,直到达到目的为止。
联大教师的奉献敬业精神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也是有口皆碑的,教师从未发生过讲课迟到、早退、缺勤等现象。教师们备课很充分,对讲课内容有深入的理解,讲课熟练,强调少而精,注重启发性,能调动学生积极思维,引导讨论步步深入,最后得出必要的结论。如主讲中国历史的雷宗海,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他教学认真,上课堂不带片纸只字,但对历史人名,历代重要人生卒年月、地名、年代、书目,娓娓讲来如数家珍,随手板书,从无错漏[9]。老师对学生的作业,无不精心批改,有一次朱自清偶患腹泻,他为了按时改完作业,把马桶搬到书桌边,坐在马桶上,夜以继日地批改,第二天又赶去上课,竟然累倒在课堂上。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发现老师讲课有不妥之处,可以当堂提出意见,老师总是虚怀若谷地表示考虑、感谢。有时一些教师一旦发现自己讲错了,也会当众承认错误,决不文过饰非,因而更加赢得了学生的爱戴和尊敬。但教师不会因为尊重学生而去纵容学生,不会因为理解学生而去放任学生。
在联大,师生共赴国难、生死与共,所以有极强的情感一致性,产生了很大的凝聚力。而当代师生间利益、地位差别太大,缺少同一性是其情感沟通思想交流的主要障碍。若教师今天不仅仅做知识的传声筒,而且还通过在师生间寻找生存价值同一性来提炼凝聚力,那么将更有利于引导青年学子求真创新成才。纵观西南联大教师们的这些做法和精神,很值得我们当代教师去学习,尤其是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名利、应付正常教学、缺乏敬业精神的教师。对于学生来讲,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责任就做不好一个教师,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也许正是这不留痕迹的爱和对学生不留痕迹的责任心,能建立起学生和教师之间深厚的情感,从而可以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培养出创新型人才的目的。
参考
[1]丁峰,王军杰.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EB/OL].参见.
[2]罗建国,廖小磊.西南联大对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启示[EB/OL].参见
[3]杨绍军.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云南社会,2003,(5).
[4]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下)[J].高等教育研究,1997,(2).
[5]张学文.何谓大学学者[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6]谷贤林.学术精神与诺贝尔奖[J].高等理科教育,2000,(1).
[7]洪德铭.西南联大的精神和办学特色(上)[J].高等教育研究,1997,(1).
[8]谢咏.西南联大的学术传统[J].东方,1997,(4).
[9]申泮文.回顾西南联大人物历史,启示当今高等教育方向[EB/OL].参见
5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