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钱学森 时间:2010-08-15
 当社会步入信息化时代,以信息化带动化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趋势。思想课教学由传统的“以课本加粉笔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向“多媒体信息技术与教学相整合”的教学模式转变已经成为必然。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中心内容构建教学体系,以讲述的、政治制度及其建设和为主,对学生进行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常识教育。要求通过课堂教学,一方面使学生能初步了解、认知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常识,形成正确的政治、经济、观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从社会经济、政治现象中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探究能力。要实现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升,现代信息技术无疑起着极为重要的桥梁作用。

  思想政治课属于社会范畴,从其内容上看,应该是紧密联系着社会发展的。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改善和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势必应该与时俱进,无论是在所牵涉的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还是在信息的容量和包容范围上,都是传统教材所“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人们欢欣鼓舞于“教改”带来的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新发展和内容的新特点时,无论是作为教学过程主体的学生,还是作为主导的教师都不得不面对那些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困惑。如:教材理论在空间上的枯燥狭隘,教材内容在时间上的滞后,纷繁的社会问题与课时有限的矛盾,教师繁重的备课任务和学生冗繁的应考任务所体现的无奈等等。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 将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进行整合,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必将有利于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教与学的效果,解决教学过程中的矛盾和无奈。

  一、以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俄国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被迫地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志向”。 激发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形象的动画、生动的图像、内涵丰富的影音资料、简洁的文字说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运用眼、耳、手等感官,全方位地接受不同形式的信息刺激,消除单纯课本文字内容的单调、枯燥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听课效率。可见,现代信息科技因其本身的特有的功能和趣味性的特点,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着极高的价值。

  例如:在教授《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时,为了说明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我一开始就用多媒体影音软件播放了一段本班同学在学校超市购买商品的图像剪接。竟然在屏幕上看到自己或同学的身影,一时间,全班同学兴奋异常,纷纷指指点点,说这说那,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给调动起来了。我趁热打铁问一个在镜头中出现的同学:“你刚才在找什么啊?还和售货员交谈了些什么?”于是,所有同学收起说笑和谈论,把眼光都集中在那位同学身上。“我在找雀巢速溶咖啡啊,麦氏的不适合我。”“那找到了为什么还和售货员嘀咕些什么呢?”他的同桌接着马上说了一句(其实这个问题也是我想问的)。“我觉得好像比上星期贵了,因此想问问清楚,否则就不合算了”那个同学很爽快地回答。到此,我马上停止了播放,同学们知道我要提问了,都聚精会神地等待我的问题。“为什么人们在购买商品时一定会挑选适合自己的东西?为什么购买商品时还要问清价格?能不能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就这样,教师能通过多媒体信息化手段把本来很拗口的概念通俗化、形象化了,同时亲切的事例而然地把学生引入对教材的学习之中,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以信息技术带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Intel未来教育模式——建构主义理念)

  2002年,我参加了“Intel未来教育”学习班,与其说是学习《Intel未来教育》的理论,倒不如说是通过感受“Intel未来教育”的授课模式来领会“认知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认知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学生要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情境性教学,是认知建构主义的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由创设情境、确定问题、自主学习、协作探讨、效果评价等五个环节组成。 这样的教学模式更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和设置问题的能力,收集、处理、分析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相互协作的团队协调能力以及合理评价的能力。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一课,是以中国的经济模式由计划转向市场为时代背景而新增加的内容,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是教学的重点。但仅仅以教材陈述的理论以及《教学》提供的资料来说明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功能,显得十分的呆板和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缺乏应有的说服力。因此,又是教学的难点。然而,市场经济毕竟在生活中每时每刻联系着我们的生活,教师只要找到一座联系课堂和生活的桥梁,就能把社会“搬进”课堂。那么由谁来扮演这桥梁的角色呢?——网络。教师事先布置学生以《市场经济的特征和功能》为主题,预习教材的内容,让学生用课余时间通过网络收集相关资料,来说明“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点”、“以实例说明市场经济对上海经济发展的作用”,拟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进行一次“中学生看市场经济”的课堂讨论。(要求学生能自行组成group,以group为单位展示各自的作品,阐述各自的见解,并对作品进行评优。)我也以此话题,组织了一次成功的探究课,参加了全区的教学大奖赛。开课那天,学生跃跃欲试,纷纷展示自己的作品,有用PPT做的课件的,有利用网络优势直接上internet寻找根据的,更有同学自己制作了个人网页,用充分的事实论据论证了教材的观点,教师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情绪高涨,竟然忘记身边有很多专家在听课。这节课最终获得了大奖赛的一等奖。在课后记中,我了本次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引进了建构主义教学理念,利用网络和多媒体工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本来枯燥乏味的市场经济特点——“自主、开放、平等、竞争”八个字,通过学生的踊跃参与而生动地描绘出来。学生也在课后说:“政治课都这么上就好了”。
 

 
  三、以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综合能力

  “二期课改”提倡应该是“素质教育”,其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所谓的“综合能力”应该包括:洞察能力、思辩能力、假设能力、收集能力、整理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传统的教学设备和教材虽然为学生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要使这些理论内化成自己的理念,并通过理论学习而提高上述的综合能力,未免显得有点牵强和力不从心。而信息技术为此提供了手段,为此搭建了平台。

  在学习《提高效益》一课之前,我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海尔集团”,并且完成一份作业——《我所了解的海尔集团》。学生经过近一周的时间,先后完成了自己的作业。我很惊讶于学生居然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收集到关于海尔集团非常详细的资料。

  例如,学生描述到:海尔集团创立于1984年,20年来持续稳定,已成为在海内外享有较高美誉的大型国际化集团。产品从1984年的单一冰箱发展到拥有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到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海尔全球营业额突破1016亿元。2004年,海尔蝉联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品牌价值高达616亿元。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排在第95位,实现中国品牌零的突破。企业发展的同时,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也赢得世界的尊敬。1999年12月7日,英国《时报》评出"全球30位最受尊重的企业家",张瑞敏荣居第26位。2004年8月美国《财富》杂志选出"亚洲25位最具影响力的商界领袖",张瑞敏排名第六位,是入选的中国大陆企业家中排名最靠前的。

  在呈现了海尔集团众多的成功事例后面,学生还客观而理性地分析了海尔集团成功的原因。

  例如: 海尔的用人理念: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你能够翻多大跟头,给你搭建多大舞台。  海尔的质量理念:优秀的产品是优秀的人干出来的。  海尔的营销理念:先卖信誉, 后卖产品。  海尔的技术改造理念:先有市场, 再建工厂。等等。

  最后,我建议大家将海尔集团成功的经验用教材上的相关原理加以说明。很快,学生们就得出结论,海尔的成功来自于对市场的准确把握,依靠了科技和管理。于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关键是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科技和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两个轮子”这个课本观点由同学自己证明了。

  以上述实例看:学生通过以小组为单位,运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制作自己的课件,论证自己的观点,都分别锻炼和体现了学生的收集、整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协调能力。如果说:信息技术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那么网络的发展和运用则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因此,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然,绝对离不开诸如“建构主义”等的教学理念的重要理论指导作用。)

  四、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导向

  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而政治课则是学校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政治课应该是传播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的主渠道。让学生把握和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导向是政治课的重要任务之一。面对瞬息万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政治课完全依赖教材和教学书的内容来完成我们的德育目标,显得“力不从心”。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事业的发展,延伸了政治教师的手臂、拓展了政治教材的视野。政治课的内容几乎是随着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与时俱进的,通过INTERNET,教师可以把国家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及时引进课堂,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也可以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成就来论证教材的基本观点。

  每年的全国“两会”都会成为高三学生和教师的关注焦点。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将全国人大会议的图像和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例如: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要突出抓好的三方面工作是,着力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着力建设和谐社会。总理的详实而卓有远见的报告以及记者招待会上自信而亲和的形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网络的整合,又展现了人民代表对控制经济过热、发展“循环经济”、关注“三农问题”、维护祖国统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政治、经济问题行使了人民当家作主、谏言献策的权力。教师一方面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向学生传递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让学生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国家的政策,懂得为什么现在要强调“宏观调控”、为什么要发展“循环经济”、“为什么要构建和谐社会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另一方面,更可以结合这些资料,进一步讲解课本的相关知识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大制度的优越性”、“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用教材的知识点去分析国家的这些政策,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能力。这样,通过来自网络的大量事实和来自教材的严密理论体系的共同作用,使学生从理性上和感情上理解和接受我们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真正确保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

  可见,现代信息技术不仅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手段,同样也是政治课德育功能充分发挥的重要技术支持。
  
  当然,现代信息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活动服务,对教师而言,也有一个不断的适应的过程。这种适应包括理念上的认同,也包括技术上的支持。因此,现代信息科技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作为一个课题,才刚刚起步,有一个被认同、被接受和一个磨合、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有很多因素起着作用。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等等,都直接影响着这个过程的进程。如何科学、合理、适度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于教育教学过程,有待于进一步实践和探讨。

  总之,政治课对现代信息科技的积极运用,充分体现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提高效益的途径之一”。在未来的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将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