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述评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彭绍东 时间:2010-08-15

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美国信息技术的特色,对我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美国  信息技术教育  发展  述评

  一、起步早、发展快、普及率高

  美国是世界上开展机教育、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最早的国家。这与该国科技、、军事、教育等方面的发展领先世界一步密切相关。

  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普莱西(S.L.Pressey)就开始制造帮助教师改卷的机器,1924年成功地制成第一台教学机器。50年代,斯金纳(B.F.Skinner)发表了《学习的和教学的》(1954)、《教学机器》(1958),从而在美国掀起一场有理论有实践的程序教学运动,为计算机进入教育领域奠定基础。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从此,许多专家开始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探索。

  1958年,美国IBM公司沃斯顿研究所开发出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该系统由一台IBM650计算机连接一台电传打字机组成,通过电传打字机向学生呈现教学内容、提问、接收学生的回答与反馈。其所教内容为二进制算术。

  1960年,美国伊里诺大学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支持下研制出自动程序逻辑教学系统(ProgrammedLearningAndTeachingOperation,简称PLATO)。该系统使用了专门的终端设备与学生进行教学会话活动。至80年代初,发展至PLATO-V型,其网络系统储有150个专业近万个课时的教材,有4000个终端可供学生使用,每年能提供约1000万人“人/学时”的教学量,具有授课、答疑、测验、分析、布置作业及辅助教师编制教材等多种功能。

  1967年,美国弗城学区给13~14岁的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此后,该课程作为一门实用技术课程在美国各中小学逐步推广。

  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theAdvancementofScience,简称AAAS)发起了有关教育改革长期规划的研制工作。在美国科学技术委员会的资助下,聘请了400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家、教授、教师、管理人员,分成五个专业委员会(生物学和健康科学委员会,数学委员会,物、信息科学和工程学委员会,社会和行为科学委员会、技术学委员会),用了近四年的时间,于1989年完成并公布了题为《2061计划: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Project2061:ScienceforAllAmericans)。这是一份旨在提高全体美国人的科学素养(ScientificLiteracy)的教改纲要。“2061计划”发端于哈雷慧星飞临地球的1985年,希望能为活到下一次哈雷慧星光顾地球时(2061年)的孩子们提供良好的科学教育。“2061计划”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意义在于:(1)将信息科学、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纳入到科学教育体系中。(2)把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和解决教育问题的主要办法。这为“信息素养”概念的拓展奠定了基础。  (3)对实行地方分权制的美国教育体制而言,建立了一个学校教育改革的统一规划和标准。

  在2061年计划第一阶段技术专家小组的报告《技术》的第三章中,明确提出:“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在所有成人中普及一定程度的计算机知识。”“在学生上学的早期阶段就应使学生开始取得计算机的实践经验。学生应当把计算机用于教育目的和游戏,并把它作为一种使问题和答案具体化的手段。起码要学习编制初步程序,这将帮助学生了解计算机是如何发挥功能的。”(鲁姆斯·约翰逊,1989)

  据统计,1980年6月,美国拥有计算机的小学和中学的百分比分别为5%、20%,到1983年4月分别增至40%、75%。1985年,美国小学和高中平均每校的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6台、15台,1990年分别为19台、45台。1985年,美国中小学平均每125名学生拥有一台计算机,1995年为每12名学生拥有一台,2000年6月为每5名学生拥有一台。1986年开始,美国大学要求全部本科生、部分教员和研究生应拥有个人计算机。1995年,约有1亿美国人拥有电脑(约占美国总人数的3/1),其中17岁以下的青少年约占60%。1994、1996、2000年,美国中小学学校入网率分别为35%、65%。

  二、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大力支持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很重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并且每当美国面临大的经济、科技与国防危机时,总是力图以教育的改革为中心,加快人才培养,促进科技进步,来摆脱危机的困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政府出于反法西斯的需要,投资购买、生产了大量电影放映机和军事教育电影片。在短短6个月中,把120万缺乏军事知识的平民训练成合格士兵,把数百万普通青年训练成熟练工人。电影教育为战争的出奇制胜作出了重大贡献。同时,由于具有了必要的技术训练,1939年至1945年的6年战争期间,美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增长136%,奠定了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为了迎接前苏联在“外层空间”的挑战,颁布了《国防法》。

  ·80年代,为摆脱日本和西欧各国与科技调整对美国的竞争压力,提出《国家在危险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强调提高教育质量,提出建立学习化社会。

  ·90年代,为了加速美国由化社会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型,走出1990~1991年经济负增长的低谷,迎接21世纪的到来,美国政府推出了《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1991年),率先制订并实施了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InformationInfrastructure,简称NII)计划(1993),以法案形式提出了《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1993年4月),制订了《美国教育标准》(1994年提出,经修订后于1996年正式出版)。1996年1月,克林顿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提出,2000年美国必须实施100%的学校与国际互联网连通,并建议国会通过立法执行,使美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实现“人—机—路—网”成片。1997年2月4日,他在国会发表再任演说时强调:“我作为总统在今后四年最优先解决的课题是使全体国民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必须使全美8岁儿童学会读写,12岁孩子能联机上网接受多媒体化教育,18岁青年能上大学,每个国民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到2000年努力使网络联结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1998年,美国政府为推进信息技术教育投入了510亿美元。这些举措,旨在使美国抢占全球教育发展的新的制高点。

  美国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还得到了界和国民的大力支持,也为美国90年代中期出现的经济、科技、教育高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多元化与标准化的统一

  1.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多元化

  由于美国教育行政实行地主分权,各地(州、行政区、学区、学校)都有教育自主权,教育的目标、内容、课程、教科书等因地区(甚至学校)而异,信息技术教育也呈现多元化格局——参差不齐。例如,美国中学现在的信息技术课程,就有三种形态:第一类,学校除在科学课程中的某些部分讲授信息技术的科学知识外,还开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机)课程让学生必修或选修。第二类,学校开设多门信息技术课程,如计算机应用、程序设计语言、人工智能等,其中有些列为必修课,有些列为选修课。第三类,学校没有提供完整的信息技术的课程,仅在科学课程中介绍一些信息技术的知识,但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都或多或少地接触过信息技术产品,已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

  虽然各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式与课程内容不一,但总的目标还是基本一致的,即都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共同要求:(1)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意识。(2)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3)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美国信息技术教育的标准化

  为了克服“多元化”所造成的地区差异与学生学习差异,美国十分重视国家统一标准的研制工作。在信息技术教育方面,除上面已谈到的“2061计划”、“国情咨文”中的统一标准外,1998年,美国全国图书馆协会和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还制定了学生学习的九大信息素养标准:能有效地、高效地获取信息;能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能认识信息对民主化社会的重要性;能实施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作为信息素养理论和标准的一种发展,199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ationalResearchCouncil)推出了题为《BeingFluent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的报告。有学者将“Fluent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新概念译为“信息技术通晓”。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通晓”超出了计算机基本能力的传统概念,它要求人们能够广泛地理解信息技术,能够在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富有成效地运用信息技术。该报告将“信息技术通晓”分为暂时性技能(ContemporarySkills)、基础性概念(FoundationalConcepts)和智力性能力(InellectualCapabilities)三个方面。

  此外,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SocietyforTechnologyinEducation)联合有关团体制定了《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EducationalTechnologyStandards)。其中的“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标准”和“全体学生的教育技术标准”,详细规范了师生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的基本构成和要求,对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和教育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一体化促进作用。


[1]www.iste.org/standards/index.html

[2]彭绍东著,《信息技术教育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