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育本真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和谐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巧芳 时间:2010-08-15
摘要    学校文化作为学校管理理论和管理办法,越来越受到学校管理界、学术界的重视。学校文化建设已成为制度下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从教育本真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和谐发展过程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这会使我们在深刻认识学校文化管理价值的同时回归到学校文化现象的本真。
关键词    学校文化   教育价值   教育本真   和谐发展
Abstract   The school culture took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heory and the policing method, more and more receive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ademic circles’s value.The school cultural reconstruction has become under the modern education system a school development important topic.Carefully examines the school culture from the education candid angle the harmonious developing process to have the important theory significance and the practice value without doubt, this can enable us to return whil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school culture management value to school culture phenomenon candidness.
Key words  School culture  educational value  Educates candidly   harmonious development 
    
    学校文化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文化首先要认同社会的主流文化。当代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改革开放、继承创新。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已经被学术界和学校所重视,大家都在讨论如何建设学校文化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看法。
    一、教育与学校文化解读
    文化就是一种生活方式。《辞海》对“文化”一词的翻译是:泛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有时特指精神财富。从起源的角度来看,文化是相对于“”的“人化”。文化的主要功能是教化人、塑造人、陶冶人。教育是文化的一种形式。教育是使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学校教育传承、选择和创造的是文化。
    学校本身是文化的组织。学校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培养和训练的场所,使所有学生成为社会人。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实质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文化过程。学校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提高文化的传递、选择和创新的效率和效益。学校教育不同于“师带徒”式的个别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学校在整合、提升社会文化同时,必须建设、打造学校自身文化,使学校教育成为特定的文化环境,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指明方向,提供动力。
    学校文化是教育的组织文化。尽管师生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在“社会人”的经验、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文化的传承、选择与创造活动,这种文化连接整个社会。但是,我们知道,人最初的行为意义是从与母亲互动中获得的,然后将模仿、习得的社会行为规范内化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之中。从这种意义上讲,现代学校文化,是对现代社会文化反复选择、提炼后加以吸收和整合,并融合了学校人文精神和个性特色的一种特殊的现代文化结构,是现代学校教育内在本质的集中表现形式和生存方式,是学校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传统、校风、校貌的综合体现。主要内容是强调一所学校必须有自己明确的思想、道德、文化传统、价值准则和经营方针,能够用崇高的精神力量去吸引、团结、鼓舞教职工,形成共同目标、方向和使命。
    学校文化是先进文化。学校文化没有权威、没有崇拜,是以真理和正义面前人人平等为逻辑前提。学校是科技创新和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是人性塑造和美好人性修练的圣地。学校文化必然是人类先进文化的代表和体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例如,爱国主义、科学精神、进取精神、奉献精神等先进的精神文化同样也是学校文化的主题和主旋律。5?12汶川大地震中涌现出的英雄少年是教育文化成功的写照,是最鲜活的精神体现,是稚嫩的人性复兴。同时,“大爱”彰显了人精神的伟大、人灵魂的神圣,真正彰显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本性精神价值,这场大灾难,人们口中最多的话恐怕就是“大爱”,确实,能称得上“大爱”的只有这次了,人类的普世价值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但愿我们每个人把这种大爱永远放在心底,不止是仅仅感动而已。因此,学校是培养人、推动社会发展的文化组织,学校文化必然是代表人类发展方向的先进文化。 
    二、教育价值与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特有的教育价值观。学校教育价值观就是“学校人”关于教育价值的观念、看法和态度,是学校使命、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不仅解决“为什么教育”的问题,解决教育活动取向问题,而且正是“为什么教育”的问题,最终决定“教育什么”和“怎么教育”。因为学校是群体组织的形式,是基于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去要求和实现相同的理想和目标的组织。学校教育价值观在整个学校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心研究证明,有无明确坚决的价值观,是区分个体是否成熟和健康的重要标志。无论是学习还是教育实践活动,师生的活动是以相同的价值观为基础的。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生使命、学校精神、办学理念、教育理念的核心。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全体成员共同拥有的信条,是在潜意识层面引导全体成员的一切活动行为,是所有观念的核心和灵魂,具有不可抗争性。当学校文化从精神层面到形象层面得到校长和教师的普遍认同时,才能形成独特的校风、教风、学风和领导作风,而且,学校组织氛围也是和谐、有序的。因此,教育和学习活动及其方式变革首先取决于教育价值观的变革。由此我们不难理解学校在教学目标、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革之前,必须进行教育思想观念方面的更新,实质是教育价值观的重新确定。
    学校作为管理组织是学校师生存在的基本形式。只有统一和一致的教育价值观,为学校内群体复杂交往活动提供了共同的标准和调解手段,去衡量、评价、判定各种活动的价值。学校教育价值观是学校管理制度、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认识前提和思想保证。好的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不仅是合理的,因为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保证系统优化和提高效率、效益,保证每个主体权益公平,而且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文化的,因为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需要集体信任和赞美,需要集体约束和捍卫。我们一些学校制定的许多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有时得不到贯彻和落实,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这些管理制度和道德规范没有在学校教育价值观的层面得到大家的认同,造成原本的文化缺失。
    香港作家金庸说:现在社会的大多数人被物质的丰富所目眩,重视的是商品的拥有和消费价值,却不重视精神的价值。与以前相比,我们的物质生活确实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却未必一定会生活得更富足。人的幸福和不幸是不能以金钱或物质的多寡来的,须以内心的满足程度与精神价值来衡量。真正的近代文明必须这样重视精神和人格。倘若人人都将商品或物质作为追求目标的话,由于物质有限而人的欲望无穷,就会演变为掠夺、斗争、战争,更有可能引发世界大战吧!为了回避这种大灾难,就要发展、创造精神和人格的价值,对之日益重视,除此以外别无他途。如果人类的精神和人格渐趋崇高,则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否定掠夺行为,这难道不就是产生恒久和平的根源吗?
    学校文化可以为个体解决矛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发展有两种基本形态,稳定平缓发展型和转型发展型。处在前者,学校主要功能集中地体现在对文化的纵向继承即传承文明;处在后者,学校文化应是注重文化建设中的导向性任务,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传承文明”的层次上,还要履行起传播和创造文化以引领和推动社会发展。真正面向未来的学校文化恰恰要扎根于传统与现实的文化土壤之中,再孕育出超越历史与现实的文化。而现代学校历史地承担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命,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多种因素,学校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常常流于形式,致使学生难于形成中国人的内在人格的品位。当然,建设先进文化,仅仅依靠中国的传统文化还不够,还要高瞻远瞩,放眼世界,以全球眼光来看待,审视文化问题,要以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海纳百川,充分汲取世界上各民族的智慧和人类文明迄今为止所取得的一切优秀成果。
    三、与和谐文化建设
    文化是人类文明与的象征和代表,是人类美德和智慧的表现。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人的主体性,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为根本目的,以科学管理手段为途径的制度文化体系。学校文化是复合、开放、动态的系统性存在,有其自身的深层结构和构成因子,这些内在的构成要素,也即文化的四重表现形式,大致可概括为: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礼仪、习俗、传统,信念与价值。
    这些要素在文化系统中的作用不一、地位不等,却始终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参与文化生成及发展的全过程。其中,处于最表层的是文化的显性符号,如语言、地域特点和产品及其表现形式等;而促使人物、事件、组织和活动具有文化重要性的内在动力,是维系该文化中人际交往和人与交往的各种礼仪、习俗、传统等;使某些社会传统和习俗在中被稳定传递延续的关键因素,则是其成员认同和践行的处于文化最深层的价值与信念。文化符号、人物及事件、习俗与传统等也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改变着人们所持守的价值和信念,进一步支配着人类文化生活的多重表现。
    我们应该透过文化深层的内在构成要素,合理分析、协调多元异质文化间的差异与冲突,全面深刻地理解和谐文化建设的本质。
    通过文化内在深层构成因素及其关系来合理把握文化间差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前提。一种文化是否能持续发展,归根结底在于其地域性、民族性与普世性的有机和谐与统一。文化主体性的确立和自身的发展与创新,关键在于通过文化自身的内在反思挖掘其传统中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动力,促使其内在各层面动态地取得一致与平衡。同时,文化保持其深入持久的生命力,还在于不断发现并积极吸收其他文化中符合人性和促进人类共同繁荣的价值观,共同关注宽容、和平、友善、尊重、理解、合作等人类繁荣所必须的基本价值观,促进相互依存的多元文化不断趋向合理共存的和谐状态。反过来说,维护文化多样性并努力达到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本身就是最大程度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目标的必然要求。和谐文化建设在向内自省和向外敞开这两个向度及各个层次的努力,既是文化间相互影响的客观要求,更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必然。
    和谐文化的建设应当在构成文化的各层要素作出努力,通过激发各个层面自身机制的健康活力,使其自身组织生成的力量形成良性互动,最大程度地促进价值信念、礼仪传统、社会组织和个人的文化生活实践彼此协调、和谐、合一。要尽可能避免因文化深层因素之间的断层、多元文化冲突的破坏性效应导致生活混乱和价值扭曲的文化病态。为此,和谐文化的建设应当关注社会文化生活的外在表现,引导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趋于合理化,也要创造各种社会条件,树立典型人物、成立相关组织,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构建、发展和创新那些促进传统价值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效应的习俗、礼仪,使积极的有利于人类繁荣和谐、健康发展的礼仪、传统在社会实践中得到良好的传承和发展。建设和谐文化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是要关注文化发展及多元文化相互影响的内在逻辑,最终深入到价值和信念层面,引导文化自身内在价值与信念的深刻反思,以便继承、发展和更新文化传统,激发文化的可持续生命力。
    和谐文化的建设既要关注不同文化主体自身的特性,更要以普遍的人类繁荣为基本和最终的追求,将文化自身的内在协调、自我改造更新与其他文化合理因素的影响有机统一,将发展文化特性与普世性关照有机统一。文化建设的普世性关照,是旨在多元异质文化和谐共存的积极情感与努力,是多元异质文化之间平衡、协调而共构文化共同体的价值取向。多元文化和谐共存而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绝非一个文化压制另一个文化的文化帝国主义,也非一种声音压制另一种声音的话语霸权。一个社会中多元文化共存是保证其公民自由和幸福生存的前提,更是公民自由与幸福生存的表现。在文化交往愈来愈深刻而频繁的当今时代,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文化与多元异质文化和谐共存而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幸福的程度,是衡量该社会文化生命力持久与否的重要指标。
     和谐文化的建设,要求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向内自省,向外开放,加强与多元文化平等的交往、合作、互利、共享和综合创新的自觉。固守文化传统或文化的表面形式而不能从文化之根的价值与信念发掘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动力,就会导致文化传统中心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斩断自身文化传统的内在价值而盲目接受异质的文化形式且不加分析地接受其价值和信念,文化成员内心的价值信仰与其生活实践就会出现断层,造成价值的混乱与意义的迷失。和谐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最大程度地使文化传统价值的自我反思、重构具有普世性的关照,使与多元异质文化有机融合的普世性关照,在合理的层次与文化传统和时代性的生活实践有机融合,使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在保持其自身特性的同时,促进多元文化最大限度的内外一致、纵横协调,从而使趋于和谐共存的多元异质文化共同体不断获得新的生命力,担负起人类共同繁荣的历史重任。学校承担着重大的社会文化建设的责任,我们要从教育本真的角度审视学校文化的和谐发展。

1.顾明远.铸造大学的灵魂[G].教育:传统与变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岱年,程宜山.文化与文化论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3.陶西平.培育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6;6:20
4.季萍.学校文化自我诊断[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5.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沙洪泽.教育—为了人的幸福[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7.项贤明.泛教育论[M].山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