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强芬 时间:2010-08-15

      【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在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意见》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对新时期如何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位在医学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课的一线教师,笔者了自身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经验,认为增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需要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素质,把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时代特点,深化课堂教学。具体需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
  一、把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时代特点,增强教学内容和方式的时代性
  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是:关心时政,价值取向较好,关注自身,关注社会的改革和发展,是一个思维敏捷、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迅速的高智能知识群体;他们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趋向和行为方式等深刻持久地留有时代的烙印,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用时代和发展的眼光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才能贴近教育的时代特征。只有教学内容和手段贴近了时代特征,才能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一)教学内容融入当前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现象等问题,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
  教师讲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应紧密联系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的实际, 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化建设的实际,联系高校改革发展和大学生思想实际,这种互动的学习模式鼓励了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价值观和态度应用到日常生活中,也让学生将自己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带入课堂作为反思和讨论,这种互动使学生在反复思考、检讨和修正中达到了自身价值观、人生观的改善和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只有具备鲜明的时代感、针对性和前瞻性,才能让学生感受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现实力量,才能回答学生在成长中的实际问题,同时能够引发学生对当代问题的思考,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真正地进入到他们的头脑中,变成他们能够理解、接受和喜欢的东西。
  (二)教学方式不在满足课堂讲授,建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织学生社会实践,实现多渠道、立体化教学,增强教学方式的时代性
  当今社会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网络技术和信息的迅猛发展和瞬息万变。网络和信息技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阻隔,互联网等媒体的快速发展,给大学生学习和获得信息开辟了渠道,为他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快捷、高效的工具。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收集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场所和阵地,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组成部分,占据了当代大学生学习和心理空间。网络给大学生带来学习效率和生活乐趣的同时也对他们的道德观念提出了新的考验。网络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视:网上交友倾诉衷肠却也使人更会说谎、网上获取信息却常挡不住不良信息的侵蚀、网上娱乐却使人迷恋上了网络游戏,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迷途的羔羊”。[1]作为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进步,将技术进步的优势更多带到学生中,将网络发展成为高校思想教育新的有效载体。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进网络,构建校园网络,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为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提供服务,吸引学生注意力,开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机方面的能力,不要满足于实现课堂上的多媒体教学,还应该充分利用网络空间,主动、自觉地占领网络阵地的制高点。
  社会实践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工作的需要,也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因此,组织并引导好社会实践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笔者建议可以实行以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主,适当开展校内实践教学,采取校外实践与校内实践相结合的模式来实行。要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还要积极探索除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等之外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新形式。同时,要加强社会实践激励机制的建设,探索建立的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社会实践进行量化考核。
  二、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的特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知识点多、内容庞大,在有限的课时内教师很难面面俱到,故提炼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成为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效性的有效途径。[2]笔者认为各高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联系学生的具体专业,来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下面笔者以医学院校的学生为例来谈如何把原理与学生专业相联系来提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对如何在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渗透医学知识,把两者结合在一起这一问题上,笔者作了如下安排:1.  在唯物论中重点讲解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并结合疾病产生的客观性、手段的物质性、时空对医学的意义来讲解;2. 在辩证法中,把联系、整体、矛盾、质量互变规律、现象与本质列为重点,并配合具体的医学案例来阐述;3. 在认识论中,笔者大胆地把非理性因素列为专题,告诉学生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并照顾病人的情绪;4. 在观一章,笔者强调科学技术的两面性,通过对克隆人的讨论,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运用好医学中的技术。这种结合医学的专业来传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让学生摆脱了“哲学无用论”的错误认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从而真正调动了学生学习哲学的积极性。

  另外,笔者还针对医学生中的不同专业又有不同的侧重。例如,对护理专业的学生侧重整体概念,并与整体护理结合起来;对中医学的学生则强调时间,因为采药时间的不同对药材的疗效会有影响。
  这种教学内容因专制宜的教学方法,改变了思想课脱离学生实际的状况的局面,大大增加了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该课的教学质量。此外,这种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渗透进医学知识、临床案例、医学轶事等的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兴趣大增,还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无形中提高了他们的人文素养。
  三、把握大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增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灵活性
       (一)贯彻问题——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第一堂课时,笔者首先向学生提出“作为医学生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为回答这一问题,笔者在讲解哲学与具体的关系时,将其处理成为具体讲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的密切联系。通过讲述唯物主义观念是如何促使医学战胜鬼神致病说、整体观和辩证思想是如何指导中医的、细胞学说、进化论又是如何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奠定基础的事实,既让学生掌握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这一知识点,又让学生明白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医学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让学生了解学习哲学原理势必能派上用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
  此外,笔者每讲一章时,都提出相应的问题,以启发学生自觉思考问题,提高学习的兴趣。在第一章第一节中,提出“世界是什么,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的问题让学生思考,第一章第二节则是围绕“世界是怎样的,是有的还是杂乱无序的?”这一问题来讲解,“我们能否认识世界?又是怎样认识世界的?”则是针对认识论而设计的问题。这种以问题带入课堂的授课方式,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大大增加了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兴趣。
       (二)积极开展互动式教学,主要采取主题讨论的授课方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倡导以问题为基础的授课方法外,笔者在教学中还设计了与课堂内容密切相关的主题,安排学生讨论。比如医护人员实事求是的精神有哪些体现、你对克隆技术的看法等等。这种主题讨论的授课方式尊重了学生的想法,改变了单一的传授关系,在这种主题讨论中老师由讲解者变成了倾听人,对哲学在医学领域中的表现,医学生往往比老师更了解,笔者正是从学生的主题讨论中获益非浅。同时这种互动式的讨论,扫去了以往沉闷的课堂气氛,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四、响应时代呼声,提高教师素质
  要想确实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实效性,关键在于教师切实提高自身素质,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信息传播平台的技术性,要求教师必须学习掌握网络信息传播的基本技术,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3]其次,教师要因专制宜,势必要求教师除了具备扎实的哲学功底和人文素养外,还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并能做到把学生的专业与哲学融会贯通。如不能做到这点,难以取得很好效果的。故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外,还应该大量阅读专业知识、向专业人员请教。如果条件许可,还可和学生一样去选修专业课。
      
【】
  [1]王宪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挑战、理念和策略[J]. 医学教育探索,2006,(6).
  [2]刘剑.关于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06,(3).
  [3]陈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思考[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