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人才思想论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摘要:知识与人才和谐互动代写,是和谐社会持续发展的关键,是邓小平的人才管理思想的核心。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才教育管理思想,做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论断,并提出了“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四有”人才标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人才成长道路,这对当代乃至未来社会的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邓小平人才思想;内涵;特色

    一、邓小平人才思想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基本点,也是党建设有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要实现化,关键是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科学技术这么落后怎么行?”邓小平提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要求,是把人才培养与和谐社会和四化建设的宏伟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邓小平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高度,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又红又专”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教育思想,并根据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文化的发展需要,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培养出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毛泽东提出的“又红又专”和邓小平提出的“四有”,就是新的时期的人才质量标准,也是改革开放时期社会主义学校的培养目标。
  在“又红又专”关系的问题上,邓小平明确指出:“致力于社会主义的科学事业,作出贡献,这固然是专的表现,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说是红的表现。”并强调“专并不等于红,但是红一定要专。不管你搞哪一行,你不专,你不懂,你去瞎指挥,损害了人民的利益,耽误了生产建设的发展,就谈不上是红”。还指出:“政治觉悟越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科这些论述说明,“红”作用于“专”,“专”使“红”得到具体表现,红与专既具有共性,又具有个性,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区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共同构成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素质。
  邓小平根据知识与人才的互动发展及和谐社会的发展要求,从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角度,提出了人才及培养的层次问题。他指出,“我们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要有一支浩浩荡荡的工人阶级的又红又专的科学技术大军,要有一大批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造就这样的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重任务”。他还指出,“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并强调说:“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注重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可以使不同层次的人才都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邓小平人才思想的内涵
  
  邓小平知识与人才互动发展的人才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内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人才培养的途径方法上,邓小平强调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的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并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实行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不然,学生学的和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不相适应,学非所用,用非所学,岂不是从根本上破坏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那又怎么可能调动学生学习和劳动的积极性,怎么可能满足新的历史时期向教育工作提出的巨大要求”?。

  古人云:“得人则治,失人则废。”那么,如何得人呢?邓小平认为,作为一个领导者,一是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尤其要尊重教师。“我们要提高人民教师的地位和社会地位。不但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而且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师”。要团结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要抛弃个人恩怨来选择人,反对过自己的人也要用”。“在选人的问题上,要注意社会公论,不能感情用事。要用政治家的风度来处理这个问题”。只有团结各方面人才,才能成就有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构和谐社会。二是要善于放手,发现人才。邓小平说:“人才是有的。不要因为他们不是全才,不是党员,没有学历,没有资历,就把人家埋没了。”“凡是有点干劲的,有点能力的,他总是相信自己,是有点主见的人。越是有主见的人,越有自信”。1991年又强调,“我们现在不是人才多了,而是真正的人才没有很好地发现,发现了没有果断地启用”。所以,他要求老干部要把“选拔和培养中青年干部”作为第一位的任务和庄严的职责,对于青年“即使有某些弱点缺点,也要放手用”,“有缺点可以跟他谈清楚,要放手地用人”。要给年轻人压担子,让他们在实践中受锻炼,在和谐的境界中长知识,增才干。三是要破格使用人才。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大会开幕式上讲话中提出:“在人才的问题上,要特别强调一下,必须打破常规去发现、选拔和培养杰出的人才。”又说:“我们的人才是有的,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打破框框。”“人才,只有大胆使用,才能培养出来。”“论资排辈是一种习惯势力,是一种落后的习惯势力。”要“打破那些关于台阶的过时的观念,创造一些适合新形势新任务的台阶,这才能大胆破格提拔。”在用人问题上,领导者必须“知人善任”,在用人时不在于如何减少人的短处,而在于如何发挥人的长处。邓小平认为,“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善于发现人才,团结人才,使用人才,是领导者成熟的主要标志之一”。“出成果出人才”,是“衡量一个科学研究机构党委的工作好坏的主要标准”。四是要加强培养,重视制度建设。邓小平经验教训,把和科学作为战略重点,指出“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我看这是关键。没有人才不行,没有知识不行,‘文化大革命’的一个大错误是耽误了十年人才的培养”。1992年还再次强调“要注意下一代接班人的培养”。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坚持解放思想,克服重重障碍,打破老框框,勇于改革不合时宜的组织制度、人事制度,大力培养、发现和破格使用优秀人才,坚决同一切压制和摧残人才的现象作斗争”。“关键是要健全干部的选举、招考、任免、考核、弹劾、轮换制度,对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包括选举产生、委任和聘用的)职务的任期,以及离休、退 休,要按照不同情况,作出适当的、明确的规定”,“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鼓励年轻人”。成熟的领导者不仅要从当前出发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而且要从长远出发培养人才,建立人才制度,“开一条路出来,让有才能的人很快成长,不要老是把人卡住”,“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改革就是要创造这种环境”。同时强调发现与培养人才的重要性,“我们的科学家、教师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本身就是一种成就,就是对国家的贡献”。
  
  三、邓小平人才思想的特色
  
  邓小平的人才教育管理思想特色鲜明。
  1、教育与管理相统一。邓小平重视人才的教育和管理,从“三个面向”和建设的角度指出:“教育要狠狠地抓一下,一直抓它十年八年。我是要一直抓下去的。我的抓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重要的决策、措施,也是方针性的东西,这些我是要管的。”邓小平重视党对培养人才的阵地——学校教育的领导,这种领导“主要是政治上的领导”,“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他重视提高人才的思想政治素质,特别强调办好师范大学,注重提高教师素质。他指出,“要提高教师的水平,包括政治思想水平、业务工作能力以及改进作风等”。他还指出,“不办好师范教育,教师就没有来源”。他要求各级教育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比如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举办各种训练班、进修班,编印教学资料等,大力培训师资”。
  2、层次性与专门相结合。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有计划按比例的,我们培养训练专家和劳动后备军,也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周密的计划,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要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应该考虑各级各类学校发展的比例”,“要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他进一步强调:“我们制订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我们一定要把专业队伍同群众队伍结合起来”。邓小平不仅要求人才的层次性和专门性相结合,而且要求人才培养要同科技的发展、四个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结合起来,并通过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3、以政策与制度做保证。邓小平从和谐社会与人才休养生息的角度指出,“要制定一系列制度包括干部制度和教育制度”,“提倡废除终身制”;尤其“对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并且要抓紧、抓好,严格要求,少讲空话,多干实事,”“抓,要有具体政策、具体措施,解决具体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如教育制度中的“学制问题”和“恢复放假制度”问题都在政策和制度上提供了保证。对教师的工作“要实行考核制度”和职称评审,在中小学里“特别优秀的教师,可以定为特级教师”,还要为教育创造良好条件和教师休假制,“要确实保证教师的教学活动时间”,“一般不要用行政事务干扰他们,要尽量使他们能够集中主要精力去钻研业务”。“要让教师休假,给教师以恢复疲劳、思考问题、总结经验的时间,给他们以休整的时间,不能把他们的假期时间都给占用了。搞好劳逸结合,不仅不会降低而且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邓小平这些论述,适应了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指明了政策和制度保证是人才健康成长发展的根本条件。
  4、领导与服务相统一。从毛泽东的“干部就是人民的勤务员”到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是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人才思想的又一特点。所谓“服务”,就是一切为了人才的发展,也就是为人才的成长发展和使用创造条件、创设环境。为人才成长做好后勤服务工作,也是邓小平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