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培养学生个性创造的基本策略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伟清 时间:2010-08-15
当前课程改革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而创新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其创造能力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觉得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入手:
一、在“质疑问难”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个性创造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尝试,大胆质疑。变学生的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变学生由过去的“要我学”向“我要学”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
1、批判性质疑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就是不依赖已有的方法和答案,不轻易认同别人的观点,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判断,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其思维更具挑战性。它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产生一种新颖独到的、前所未有的见解来认识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学生个性思维的发展。如教学中有这样一道习题:“从广州运一批货到南京,用火车运每小时行120千米,9小时到达,如果改用飞机运,每小时行360千米,几小时到达”?学生提出质疑,火车行的路程与飞机行的路程不可能是同一条路,那么路程一定会相等吗?不如改为普通火车与特快火车就好了。这个问题连题目的设计者都没考虑到,这位学生却想到了,真是令人眼前一亮。教师及时肯定了这位学生敢于向教材挑战、善于质疑的精神。数学来源于生活,不能违背现实生活,不能单为解题而解题,而应符合学生的发展实际。
2、探究性质疑。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学生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具有独特个性的探究性思维品质。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个性创造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呵护和引导。如推导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有一位同学提出圆面积不一定要用“s=πr ”来计算,也可以这样来想:圆剪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是圆周长的一半,宽是圆直径的一半, “s=1/2c×1/2d=1/4cd ”,也可以求出圆的面积。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疑,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哪怕是只有一点的不同,也是难能可贵的,毕竟是学生自己探索出来的。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探究性质疑,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同时也促使学生的个性创造力不断得到提高。
二、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交流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火花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更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与发展。创造心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创造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多种形式、多种目标的合作交流的机会,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以发展学生个性创造。
1、体验式教学中鼓励学生动手合作
体验式教学中,尤其在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时,应鼓励学生动手合作,它更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个体情感,同学间相互弥补、借鉴,相互启发,在动手中体验,在合作中交流,形成立体、交互的思维,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而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更是其创造力的有效方法。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脑双全,是创新的最终目标。”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提倡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体验实践中,找出,提炼方法,进一步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如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时组织学生动手合作。学生通过一起动手剪拼图形,一起体验思考,一起讨论。在想、做、说的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融合,结果拼出了多种图形,不但得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发展了学生的个性创造思维。培养了学生在合作中对知识的理解与体验。
2、开发式教学中组织学生交流学习
开放式教学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也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因此,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多创造一些交流学习的机会。由于学生间的相互点拨、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而发散,由发散而集中。美国心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式思维与个性创造力有直接关系,它可以使学生思维灵活,思路开阔;而集中式思维则具有普遍性、稳定性、持久性的迁移效果,是学生掌握规律性知识的重要思维方式。因此,在这一交替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都有所发展,更能够促进个性创造思维的发展。通过交流,分析、比较、优选,讨论等方式,个人的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也将得到很好的锻炼。
三、在“创造想象”中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一位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外国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了个性创造的塑造。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创造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独创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学生想象的空间,挖掘学生想象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
1、在比较中想象
心理学告诉我们,通过比较来想象与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是人类创造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根据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在比较中大胆想象,因为学生之间存在着各种差异,他们有自己的数学实际,对于同样的问题又有各自不同的想法。例如,某位老师在探究圆锥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时。有的学生通过比较认为是1/2,他是这样想的:因为两个同样的三角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所以两个同样的圆锥能拼成一个圆柱,圆锥体积应该是圆柱体积的1/2;还有的通过比较凭直觉想象到圆柱体积比两个圆锥体积多一些,但不满三个圆锥,应该介于1/3与1/2之间……。对于学生的这些想象,教师均要给予鼓励。因为这些想象的结果虽然是错的,但就想象本身而言是合理的,而创新的智慧火花往往在“想象”的瞬间被点起,他是学生个性创造力的最有力的体现。
2、在迁移中想象
研究表明:“独创性常常在于发现从一事物迁移到另一事物并研究它们之间的相似点,从而进行想象,这种使两个本不相同的概念相互接受的能力,一些心理学家称之为“迁移想象”能力,它是个性创造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让学生在两个看似无根本联系的事物之间进行想象,如同给了学生一块驰骋的空间。极大的促进了学生创造的欲望。如学习比的知识以后,根据六(1)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3,可以引导学生想象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2/3,女生人数是全班人数的3/5,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多1/2......通过想象,进一步沟通了比和分数的联系,促进了学生个性化创造的发展。迁移想象,训练了学生突破空间进行想象的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更具跳跃性。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创造,仅停留在这些方面是不够的。我们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富于创新精神的教学环境,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新的观念,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以培养,其个性创造才能得到更好的提高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