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美育的角度进行高校专业艺术教育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曹 晖 时间:2010-08-15

  一、专业与美育的区别与联系
  
  艺术教育应分为两种:一种为普通的艺术教育,另一种为专业化的艺术教育。本文所探讨的是后一种艺术教育的概念。专业艺术教育与美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是与艺术发生着关系,都借助于审美对象的感性形象为媒介,通过自由观照的方式,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感染之中得到情感熏陶的教育。美育是按照美的施行的一切教育,但并不是专指某种艺术技巧的教育,它旨在培养人的一种有机的和整体的反应方式,使人能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改造世界的活动。它的最终目的是产生丰富的具有完美个性的人以及获得整个社会的稳定协调的进步。而在专业化艺术教育中,其教育的目标、深度、内容、对学生自身的天赋都有着更高的要求。换言之,专业艺术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能力为旨归的教育,这种创造能力不仅需要有正确的艺术思维方式、广阔的文化内涵,同时也包括大量技能和技巧的训练。
  艺术教育与美育的区别还体现在其他一些方面,如指涉的对象不同:专业艺术教育所培养的对象,必须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而美育面向的是更加宽泛的对象,并不一定有严格的艺术背景。孔子的“春风教化”更强调的是施教者的态度与作用,其使用的手段以及对受教育者心灵的陶冶,更多关涉到美育的内容。
  当然,不可否认,专业艺术教育与美育也有着必然的联系。它们都与艺术和美发生着关系。同时,它们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美育的开展离不开艺术教育,艺术的欣赏、艺术品的构思、颜色和线条的意义等,都离不开专业艺术教育的内容。而艺术教育也离不开美育,如上所说,艺术教育是以培养、训练从事艺术创造的专业人才为目标的,而艺术创造不单单是技巧的训练所能完成的,它还需要一个人丰富的心灵和深厚的文化蕴涵,以及情感和理智的充分。这些都得益于美育的作用。美的非功利性在美育中表现得最为充分,而非功利性特征也是艺术创造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二、目前专业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专业艺术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渐成熟并为社会培养了无数艺术人才。但是艺术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呈现的问题却越来越明显,其现状并不令人乐观。
  第一,生源素质偏低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艺术类学生的文化课分数都一直徘徊在较低的水平,这为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从专业上看,一些学生甚至是在文理科考取无望的情况下才选择报考艺术院校(而不是热爱艺术)。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现今艺术类学科存在着许多弊端。
  第二,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有些教师头脑里尚存在着陈旧的观念,认为专业教育只是单一实践性的教育,手上功夫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艺术并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系统,相反,它是开放的、流动的、呼吸的,它的营养来自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是专业课,也不可能是技能技巧课,而是应该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由技入道,升华教学的内容和层次。知识在高一个层面是相互贯通的,事物的规律可以举一反三,甚至在专业课的学习中可以屡屡发现人生的道理。艺术创作得益于对、美学、文学、社会学甚至学与法学广泛的涉猎,通过对这些学科的学习和感受,人不仅有正确看待事物的能力,而且使自己的感知更敏锐。记得哲人周国平曾谈他读名著的感慨——“使我的感受变得精微了”。
  艺术更需要敏锐的思维,无法设想一个感情粗糙、情感如同荒漠的人能够创造出动人的作品,“艺术是我们离上帝最近的一种方式”。同时,情感的表现也需要恰当的形式,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品是将情感呈现出来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化成的可见的或可听的形式……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理智和情感生活是同构的形式,正如亨利·詹姆斯所说的,艺术品就是‘情感生活’在空间、时间或诗中的投影,因此,艺术品也就是能够将内在情感的形式呈现出来供我们识认的形式。”也就是说,艺术一方面需要情感,另一方面更需要有将情感赋予形式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认知、理解、判断的综合体,是艺术家通过对各方面知识的吸收、消化、重构而形成的。只拥有单向度的知识,是无法从事创造活动的。
  第三,课程设置存在不合理因素
  在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中,课程的设置往往以专业课为主,忽视其他学科。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教师只能突出重点、讲出大概。艺术类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本来不高,加上院系的不重视及课程设置的不,更加深了这种恶性循环的趋势。
  

  三、借美育观来专业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在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改变以往单向度的教育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第一,将美育与艺术教育结合起来
  也许有人提出异议,在艺术教育中引入美育的思想与在其他学科渗透美育的思想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从本质上说,美育的内容包括用艺术来增加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受能力,而这一点,艺术教育早已将它涵盖了,而且从专业的角度来说,艺术教育对学生欣赏能力和感受能力的培养会更严格、达到更高的程度。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各门学科已越分越细,专业化程度也越来越高。目前,艺术的门类已和其他学科一样被细分为十几种甚至几十种,因此,艺术(设计艺术)教育的思想已与美育的思想有了相当大的差异,它与其他学科一样,被高度的专业化、单一化所控制,这又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当的片面化、狭隘化甚至功利化。
  如此,高校专业艺术教育会逐渐丧失艺术本质上的超功利性的宽厚、博大的内涵,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因此,在专业艺术教育中引入美育的思想,是艺术教育明智的选择。如前所述,美育与艺术教育虽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存在着一种互补的关系。在艺术教育中提倡美育的思想,其着眼点在于完善学生人格、提高学生素质,能够将非功利因素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美育除了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理解、欣赏和评价外,还可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式的教育,使知识在更高层面上走向融合。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从单一化向多维角度扩展,从而使其成为“开放”的、有能力不断自我更新的人。“学生的创造素质不是靠从外部灌输知识得到的,而是靠多学科之间以及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得到的。”席勒也曾指出,美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促进某一种心理功能的发展,而是通过在内心中达到审美状态而使各种心理功能达到和谐,即通过美育使受教育者具有协调和谐的人格状态,从而为各种能力的高度发展和充分协调提供基础。
  第二,在艺术教育中加强人文精神和人文素质的培养
  人文精神,是在中形成和发展的由人类优秀文化积聚而成的精神。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在微观方面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人文素质指一个人成其为人或发展为人才的内在品质。如果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咸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质则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人文素质的培养来源于人文精神和人文。人文科学(文学、历史、、艺术、语言学等)主要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回答“应怎样”,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价值,去追求人的审美化。它有一定的工具性,但它最主要的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
  美育从另一角度讲就是一种人文教育,它始终围绕人这个中心,体现出以人性完善为目的的精神态度。在专业艺术教育中进行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和方向,培养其追求高品位的价值观,塑造一种健康的人格。使受教育者在关心物质利益的同时,追求精神价值;在追求知识技能的同时,也重视内心世界的丰富与提高;在寻求个人需要满足的同时,也充分重视社会与他人的贡献。人文素质的高低本质上也可以决定一个人人格的高下。扬叔子先生曾指出:“没有科技,一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常言道:“文如其人”,人格决定艺格,没有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难以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
  莲妮·瑞芬舒丹是20世纪30年代德国著名的女导演,她才华横溢,创造了电影史上很多摄影技巧,因为她是纳粹的美学诠释人,是希特勒国社党电影的首席指挥。正是由于她的艺术才华,将希特勒创造成为“人间之神”,使法西斯美学波澜壮阔地侵入人心,为纳粹作了最强有力的宣传。尽管《奥林匹亚》被评价为“是摄影机的胜利,是荧幕的史诗”,但莲妮·瑞芬舒丹最终无法得到人们的谅解与承认。这使我记起一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话——“艺术是人类的良心”。
  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艺术人才的重任。这些受教育者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世界观和价值观将直接决定着他们的事业成就和人生走向。同时,作为未来美的创造者,他们的思想与意识又将对未来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专业艺术教育应放眼长远,面向未来,去设计、建构今后的发展方向,在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招生、教学方面以更加人文化和长远化的理念进行认真思考和评估,将艺术教育和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艺术人才。

  :
  [1][美]苏珊·明格.艺术问题[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2]滕守尧.艺术与创生[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页
  [3]周金声,彭书雄.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光明日报,2004年8月3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