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律动教学”在合唱指挥教学法中的内涵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伏庆元 时间:2010-08-15

  内容摘要:在高师学的教学中,合唱指挥课是一门必修课程,同时也是涉及其他相关学科最多的一门综合课程;合唱指挥课就是检验一个学生创造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客观处理作品能力的一门综合课。本文运用“律动教学”内涵及功能,在合唱指挥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
  关键词:合唱指挥律动教学

  在音乐学领域中,合唱指挥课有着与其他音乐课程不同的表现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合唱指挥技能技法是需要运用手、臂及身体语言来表达和指挥合唱作品。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而合唱指挥技能技法的训练,又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最难掌握的一个部分,它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非常协调地、有地运用指挥技能技法来排练和指挥合唱作品。因此,将“律动教学”有机地融入到合唱指挥这一教学过程中,是提高学生掌握合唱指挥技能技法的重要方法之一。
  
  一、律动教学的思想内涵
  
  “律动”就是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根据音乐语言所要表达的、富有规律的、较为协调的节奏、节拍而进行身体动作,从而充分准确地揭示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情感。在歌唱中始终要遵循的一个原则是律动关系,律动的快慢、大小、强弱取决于整个作品的演唱风格。试想一首中板速度的作品突然改变律动关系而加速变成快板,那将会达到怎样的一种效果呢?可想而知,律动在演唱中、在指挥中是非常重要的。合唱指挥技能技法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必须通过手、臂及身体语言来表达和指挥合唱作品。因此,在合唱指挥的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教学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十世纪初,瑞士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提出了律动教学,并逐步完善而成为一种新的音乐教学法。在欧洲被称为“节奏教学法”,在北美洲被称为“律动舞蹈体操”,在我国被称为“体态律动教学法”“和乐动作”等。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首先根据人所具备的最基本的一种本能节奏进行,并加以训练,使其在音乐训练过程中能够将这种本能的律动感与音乐的基本节奏和速度保持一致。在这个练习过程中,要求学生自始至终要能够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作为最终所要达到的学习目的。在这种节奏律动关系训练中,要求身体的各个部分要能够给予积极的、充分的配合,并同时运用手、手臂、双脚、眼睛、头和整个身体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等音乐中的各种要素和在这种音乐要素中特有的律动关系。如:在合唱指挥中就需要能够运用手、手臂及肢体语言来完成指挥过程,因为手臂在表达合唱作品时是需要运用不同的指挥手段来加以进行的。起声在歌唱发声时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这对声音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起声是歌唱者的喉部声门从未曾发声的呼吸状态转变为发声状态的瞬间所采取的方法。起声无论在声乐演唱还是合唱中都很重要,试想一下,一个独唱演员起音不到位会给观众留下什么样的印象?那么,合唱就更重要了,如果合唱中起声不统一,会影响整个合唱的效果,因此合唱指挥就需要通过手势给出准确的合唱指挥语言。在一些力度比较大、气势较雄伟的合唱作品中多用“硬起”,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在太行山上》等,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有力、刚劲。“舒起”多用于一些抒情性合唱作品,如:《把我的奶名儿叫》、《牧歌》等,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轻柔、连贯、线条流畅。“软起”多用于一些抒情性和戏剧性的合唱作品,如:《祖国,慈祥的母亲》、《阿拉木汉》等。此时指挥在手势的运用上应该做到有紧有松,有动有静。其次,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学还提出了头脑和身体之间应有对动作的控制能力和身体协调能力的反应,强调在同时完成几个部分动作时,头脑和身体能给予积极的反应和配合。在这个过程中,要尽可能地做到放松的状态,不要让头脑和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之中。在特定的时间过程中,完成所要进行的学习和训练从而培养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所遵循的教学原则就是要培养学生音乐——听觉——身体——感情——头脑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及反应能力的程度。他认为:“如果学生能够充分地随着音乐产生且富有表情性的动作,那么,他的身体就会成为一种乐器。”合唱指挥正是一种需要用身体来表达的乐器。学生通过听音乐,对音乐做出反应是一种本能的律动关系。而合唱指挥课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经过正规的学习之后,能够将这种本能的意识与学习相结合,从而正确地运用肢体语言达到这一目的。
  
  二、律动教学思想在合唱指挥教学法中的体现
  
  达尔克罗兹认为节奏是基本的,可以促发各种表现力,尤其是音乐表现力。对一个从未学过指挥技能技法的人应首先从节奏训练开始,即通过节奏训练从而掌握正确节奏的律动关系,这是律动教学最基本的第一个步骤,其次通过节奏训练、律动训练掌握和具备合唱指挥的基本能力。
  合唱指挥在指挥合唱队时需要用各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唱、动、念等)来完成整个指挥过程,这就需要在学习合唱指挥技能技法时,应充分掌握律动这种最基本的训练。例如:在进行“拍点”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本能的律动关系;而这种本能的节奏感是无法将音乐中各种所需要的律动关系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的。假如,“拍点”位置设在胸前,一开始在击拍过程中学生不会形成“拍点”的概念,双手及手臂的运用也不是非常协调的,更不能准确无误地将“拍点”击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清楚,在指挥动作中每一拍的击拍都要有“拍点”的存在,如果想非常准确地表示出“拍点”,应注意手腕关节的运用,要像篮球队员击球那样,练习手腕关节的控制力量。同时也要注意下坠及反射弹上来的瞬间变化,也就是在此时需要打个时间差,使之迅速完成点与线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拍点”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能感觉到旋律中特有的律动关系,即强烈的节奏、节拍感。在经过学习与训练之后,学生则能将这种本能的节奏感带入外在的这种律动关系之中,并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律动关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体会到在击拍时每一拍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准备部分、拍点、反射部分;从而正确理解准备部分——加速——拍点——反射部分——减速这样一种内在的、外在的律动关系,从而能熟练地运用手势将这种律动关系达到非常协调的状态,使被指挥的合唱队员能够清晰、准确地看到手势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一种音乐语言,从而使合唱队员能够强烈地感觉并接受这样一种律动关系,使合唱队员在演唱合唱作品时能够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在合唱作品的表现力上、音乐感觉上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这充分地证明了律动教学在合唱指挥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此时,可以让学生倾听两种不同速度、不同情绪的合唱作品。如《雪绒花》和《保卫黄河》。试着由自己设计的指挥动作来表 达这两首合唱作品。在这个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求每一位学生选择其中一首作品进行(时间为15分钟),包括:练声、作品分析、指挥等。首先要将无形的“拍点”位置固定下来,每一次击拍都要能准确地拍到这个位置上,不能上下、左右、前后来回移动,要尽可能地做到胸中有形,手上有点,以手腕关节弹动中心来练习运用手腕的弹动力,其他部分保持不动,将“拍点”用力弹出,动作要迅速果断。其次在击拍时要注意做到放松状态,而放松状态的建立足感觉在击拍过程中像拍“溜溜球”而不是“拍皮球”。关于这一点,著名指挥家马革顺先生说:“合唱指挥,他不但点要清楚,同时也要将音的时值负责把它拉住,合唱指挥比较注意整个音符时值的线条。合唱指挥不是‘拍皮球’而是拍‘溜溜球’,拍下去然后要拉住它,有根线拉住它,拉到下一拍。”这里再次强调了在合唱指挥中律动的训练是多么重要。再次是要将指挥动作尽可能地做到美观大方、准确到位。通过这样一个实践过程,熟悉并感知律动关系在作品演唱中、学习合唱指挥中的重要性,是律动教学思想在合唱指挥教学法中的具体体现。因此,作为一名学习指挥的学生应力求在指挥动作上追求简捷、准确、美观、大方的指挥原则,并不断加深对作品思想内涵的理解和表达。
  
  三、运用律动教学充分挖掘学生潜在能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实践使学生将所学到的专业知识及综合能力充分运用到这个过程中。
  1、了解作品风格、把握作品律动关系
  例如:在指挥排练(意大利波尔卡)这首合唱作品时,要求学生查找这首作品的背景资科,了解这首作品是根据20世纪初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所写的一首器乐曲,由叶戈罗夫编写成同名合唱曲,后又由我国著名指挥家杨鸿年先生简化改编成童声合唱曲。它是一种源于欧洲波西米亚地区的民间舞曲,所以音乐风格富有动感及韵律。在案头准备工作中,要在分析合唱总谱的过程中,先找出这首《意大利波尔卡》在一定程度上的律动关系,其次根据作品的律动关系设计出指挥方案。
  2、分析作品,把握其作品风格,写出指挥计划方案
  《意大利波尔卡》在曲式结构上是一首完整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图示:A+B+A’,A段是e小调(1—16小节),又分为两个乐句。第一乐句(1一8小节),高声部始终用哼鸣演唱旋律。乐曲因刚进入就处于高声部的低声区,因此必须用高位唱法结合深呼吸来做好进入的准备工作。这首作品的头三个音是在这一小节的第二拍的弱拍上,进入分寸难以把握,这就要求指挥能在这一进入时给一个明显的提示动作,如果指挥者本人律动感不好,很有可能就会发生失误,进入速度不够准确。因此要求指挥者在指挥这一进入时,要能够很巧妙地运用呼吸提示,手势提示给出这一富有弹性的跳音,并要求合唱队员在演唱这一旋律时,要非常注意强调弱拍重音,作为伴奏声部的中低声部,八分音符要演唱得饱满而富有弹性,四分音符时值要准确,配合高声部的弱拍重音,充分表现出波尔卡活跃且富有弹性的音乐特征。在唱至第八小节时,要注意两个声部在节奏上的衔接要不着痕迹的过渡。第二乐句(9—16小节)用du母音演唱,要注意控制音色,不要唱得过强。A段中的两个乐句由不同声部用不同唱法演唱,但自始至终要运用高位唱法,只是在头脑和胸腔的比例调整中略有不同。这样,巧妙的调整则使这个段落在演唱风格上轻盈柔美,同时既典雅又富有变化。在这一段落的指挥上作为指挥者的手势要能够做到活跃且富有弹性,要能够用“模”(Legato)、“弹”(Staccato)和“挑”(Sfozuto)等基本技能技法来完善指挥手段。B段为巨大调(16—48小节),也是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乐段16—32小节,第二乐段33—48小节。乐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构成,结构方整。此段为全曲量难的部分。高声部由连续不断的十六分音符不间断地在PP力度上用哼鸣演唱,气息控制要求极为严格,要多加练习才能掌握。这一段旋律始终在做级进运动。因此,在音准上要求颇高,这就要求指挥者在指挥这一段落时手势要能给得清晰准确,形成旋律性且富有动感的指挥线条,气息在这一段落运用时,要注意腹肌的控制及张力感要到位,否则难以唱出持续的旋律级进运动。再现部又回到A’段上,情绪要比先前要更加热情一些、奔放一些。
  3、运用指挥技能技法,准确掌握律动关系
  准确运用指挥技能技法,完成指挥全过程是合唱指挥的职能工作,指挥者在指挥这首《意大利波尔卡》时,要将双手的位置基本建立在胸前与肩部这两个“拍点”上。并能运用“模”(Legato)、“拉”(Tenuto)、“弹”(Staccato)、“挑”(sfozudo)指挥技能技法来指挥作品,但在运用过程中要能巧妙地与之相结合,并牢牢掌握律动这一原则,使合唱队员在心情愉悦、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演唱完这首非常富有动感、且旋律性极为优美的合唱作品。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要能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经验,完善并提高指挥水平。


  
  ①邹爱民、马东风等译《2003年音乐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年
  ②马革顺著《马革顺合唱指挥文集》,上海音乐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