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公共艺术与大学生心理
内容摘要:文章阐释了高校公共的内涵,并着重探讨了高校公共艺术与大学生接受方式、大学生心理状态以及大学生审美心理的关系。
关 键 词:高校公共艺术 大学生心理
“公共艺术”很难界定,表示公共艺术的术语很多,其中,“Public Art”(公共艺术)、“Art in Public Places”(公共场所当中的艺术),都可以用来表示公共艺术。可以说,凡是处于公共空间中的所有艺术形式都可以称为公共艺术。这是刘刚在《公共艺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艺术》一文中对于公共艺术所做的界定。从近几年国内公共艺术的来看,差不多是城市雕塑和景观造型及与之相关部分的结合体。所以在国内也有专家学者称公共艺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或者“公共环境设计”①。也有学者认为,公共艺术是在时间和空间上能够和公众发生广泛关系的艺术样式,包括城市雕塑、环境艺术、景观艺术、走向街头的歌舞表演、行为艺术等,是民主的、开放的、可以与公众交流分享的。②
公共艺术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也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公共空间共享的精神。事实上,公共艺术可以采用各种方式来实现,诸如建筑、雕塑、绘画、摄影、书法、园林、公共设施等,它也可以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等等。公共艺术是一种为公众服务的艺术,或者是放置在公共空间当中的艺术,还可以泛指一切具有公共性质的艺术。
什么是高校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就是高校内的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建筑、雕塑、园林绿化等等。由于高校公共艺术置放在高校的公共场所,它所面对的人群是大学生,所以设置高校公共艺术时就要考虑到大学生的接受方式、心理状态和审美心理。
一、高校公共艺术与大学生接受方式
高校公共场所是一个自由的空间,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自由地进出,如广场、小花园、凉亭、步道、场等场所是面向全体大学生的,所以每件置于高校公共场所的艺术作品,首先就会以所有大学生作为接受的对象。博物馆或美术馆也是一个公共场所,所有的人也都可以进去参观,但区别是有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是针对有特定意向的观众,他们是有目的性的,有种期待的心理,有放松的心情,可以漫步般欣赏;或者说是有特定视觉经验和文化素养的人群,即使最不具有公共性的艺术作品,博物馆或美术馆的观众也可能有主动接受的意向,会试图去思考和理解作品。学生在校园欣赏公共艺术则是一种随意的、不期而遇的,有时是来去匆匆、视而不见,有时却长时间置身其中。高校公共艺术在设计、创作时要考虑这些接受方式和特点。所以,放置于高校的公共艺术在根本上不是公式化的要灌输什么东西,而是在整个精神上造就人,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铸就着青年学生的心灵及与他人沟通的能力。要让学生接受公共艺术,就要让学生感觉到艺术无处不在。它就在我们的身边,可以是一个长廊,可以是一件雕塑小品,也可以是一条鹅卵石小路,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美的享受,在精神方面得到净化。
二、高校公共艺术与大学生心理状态
大学生处于人生阶段的过渡期以及德智体美发展的高峰期,他们的心理有着不同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的独有特点:一是思维独立性增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开始萌醒,懂得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去理解周围的人,周围的事;二是思维的活跃性增强。处于体力智力飞速发展阶段的大学生精力充沛,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渴望向四周延伸自己的思维触角;三是心理起伏变化大。③大学生精力旺盛,求知欲强,思维方式多为发散式,尤其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工作、情感、人际关系等一系列事件中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困扰,从而出现情绪波动快、感情起伏变化大等心理特点。大学生对于艺术的追求和欣赏要比其他社会团体更为强烈,公共艺术能否适应高校学生心理,能否优化大学生心理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校园公共艺术的建设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深刻的、无孔不入的影响。高校公共艺术要有化、人性化、生活化的东西,不能刻意追求表现对象的理想化、典型化和那种夸张的、矫饰的、宏大的东西,而是近距离贴近大学生生活,把校园建设当成一件未来的艺术品,让青年学生长年置身于美的艺术中,使其心灵得到陶养,以此来缓解、放松他们的心情。
大学生是时代特征最灵敏的“体温表”,时代的任何细微特征和变化都会使他们有最灵敏的感应。面对学业、前途、健康、自信、自尊等方面的压力,大学生心情常处在紧张、烦躁的状态,心理压力日益严重。健康心理,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就是“适应”,即对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形势、时代潮流的适应。这种“适应”来自于自身的心理调节。④在大学生中的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中一定程度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这些可以概括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较差。高校公共艺术应该具有场所感、亲和感、娱乐感,可以使大学生的精神得到解放,使他们长期全身心地置于审美的情境之中,形成审美的人生态度、以通脱的心态去面对现实人生,不失时机地调节情绪状态和意志因素。波德莱尔曾记述自己的切身体验:“一天,我在旅行途中,来到一处风景极庄严崇高的地方,我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思想也同这景色一样飞腾起来;此时此刻,一切庸俗的情欲,如仇恨和世俗的爱,就像我脚下山谷中的云雾一样,远远地飘离而去了;我的心如此纯洁、宽阔,就如同这庇护我们的苍穹;一切尘世间的记忆在我脑海中愈加显得模糊渺小,就像那难以觉察的铃铛声,显得十分遥远,远在另一座山的山坡上。”高校公共艺术中的审美对象,无论是色的和谐还是线的流畅,总是以其丰富性、有机统一性而具备了典型的、完善的生命形式。这在物理度量上也许只是短暂的瞬间,但在审美心理上却是漫长复杂的微妙过程。这一过程中,生命中那一度缺失的成分被实现,那曾有的紧张、冲突得以缓解、平衡,和谐、协调得以恢复。同时,调节着人的感觉、知觉、想象、情绪、情感、思维等各种心理现象,使他们处于既相共存又相融洽的自由和谐状态。这样就能大大增强其心理调节能力,对前程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心,以便能及时有效地克服心理障碍、心理困扰、心理疾病,促进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美国心家马斯洛在他的关于人的心理需要层次理论中明确指出,审美是人的高层次心理需要。满足这个心理需要,人的生理、心理才能共同健康。(转第144页)(接第139页)审美需要是人类内在情感生命的需求。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的时期,想象力丰富,情感起伏变化强烈,对精神生活产生了更高的需求,经常会出现心理上的冲动。这就要让学生有一定的艺术欣赏活动,即通过对他们所生活的环境的观察,从而欣赏美、体验美,从中获得审美愉悦,校园公共艺术是物化了的校园审美氛围。校园环境的美化,使外在的环境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鸣关系。因此,美化的校园环境成为青少年学生个性情感栖息与生长的处所。通过调查和了解大学生对校园公共艺术的心理倾向和意趣,高校公共艺术在设计时要具有艺术性、公共性、开放性的特点;在功能上要有审美、娱乐、三重功能;在内容上强调真实反映大学生生活状态;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应该是以写实的艺术为主。高校公共艺术应该是大众喜闻乐见,符合广大学生的欣赏要求,不能一味追求和抽象,要运用趣味性形式和表现手法与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相协调。可通过在教学楼、公寓、场、食堂等学生公共场所建立艺术走廊,美化校园景观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环境;还可根据学校的条件,尽量建设一定的文化艺术设施,让大学生在美的环境和氛围中陶冶情操、开启心智。
高校公共艺术是随着现代校园的建设以及高校公共空间的出现而出现的。因此,高校公共艺术的任务,就是在公共空间中通过对现代校园环境的艺术再创造而形成集体的审美对象。校园环境怎样从艺术的角度让公共空间成为联结艺术与学生的场所,是公共艺术的首要问题。诸如,让校园路灯的灯光既美观又能照亮道路的每个角落,广场上的雕塑既符合整个校园的精神面貌又具有艺术特色等等。公共艺术的创作既要期待着“美”的原则,又要考虑到学生生活的环境是否舒适。总之,校园公共艺术的功能性与艺术性二者不可偏废。正如柏拉图所说:“我们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⑤
校园公共艺术最重要的责任在于加强艺术与学生的联系,但这是一种非强制性的联系,它必须在公共空间里体现民主、平等与共享的精神。作为公共艺术的实践者,艺术设计者必须考虑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在不同的审美标准中最大限度地确保公共艺术与不同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平等权利和可能性,搭建一个有利于艺术与学生交流的平台。
注释:
①孙明胜.公共艺术的观念[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7(2):109-111.
②李慧.公共艺术浅议[J].剧影月报.2005(1):43-44.
③李莘.论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J].理论界.2006(1):140-141.
④马顺生.审美艺术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J].贵州大学学报,2004(4):90-92.
⑤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