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内容摘要:“的理论与实践”工程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该工程积累的成果主要包括:两门课程、两种教材、两项教改实验、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在教材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创新,应用到多家学校,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关 键 词:艺术审美教育 教学改革 教育创新 社会效益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从1990年开始围绕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学生兴趣而在泰山学院中文系进行艺术鉴赏讲座,1995年面向中文系学生开设艺术课,1998年3月成为泰山学院教学改革立项,目标是创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类艺术鉴赏课,旨在通过艺术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艺术名作的鉴赏,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受力、积极的情感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考力、坚强的意志力、超常的创造力,造就心灵健康和谐的高素质人才。1998—2007年,在中文、、、物理、化学等专业开设“美学与艺术鉴赏”“艺术鉴赏”两门课。2002年3月,“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被确立为山东省教育“十五”规划课题,学校拨专款予以支持,并将艺术鉴赏确立为全校人文素质类公共选修课。2004年开始,成熟的艺术鉴赏公选课面向全校开课,深受学生欢迎。其间“艺术鉴赏”还曾应邀为多校开课,均受到热烈欢迎。 
我国自1957年将“美育”从教育方针中删除之后,直到20世纪80年代美育类课程才逐渐恢复。到了90年代,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才逐渐开设鉴赏等艺术教育课程,但国内高校大都是进行部分门类的艺术教育,缺少艺术门类全面的以鉴赏陶冶为主的艺术审美教育。我们所实施的“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特点是:针对当前大学生在中学阶段专注应试教育、情感世界没有得到陶冶、想象力普遍偏低、意志力普遍较弱、审美潜力没有及时开发的实际,本工程重视艺术审美教育而淡化技能训练。一边授课,一边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地教学相结合,综合运用了启发式教学、情境教学、异步教学、快乐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教学效果。 
教学成果“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基本内容包括:第一,两门课程:(一)美学与艺术鉴赏。已在学校中文系各专业开设5年,所讲内容主要包括美学基本理论和各门艺术基本理论与名作鉴赏。(二)艺术鉴赏。2004年被确定为全校选修课,所讲内容为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艺术的本质与特征,以及建筑、园林、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书法、戏曲、摄影、影视等艺术门类的中外艺术名作鉴赏。第二,两种教材:(一)《美育概论》,李长风、姚传志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由曾任全国高校美育学会会长的山东大学校长曾繁仁教授作序,被泰山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成教学院、山东电力学校等大中专学校作为美育课、艺术鉴赏课教材使用多年,获得广泛好评。(二)《美学与艺术鉴赏》,教育部确定的面向21世纪人文素质教育教材,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主编,笔者也是主要编写者之一。教育部领导作序推荐。第三,两项教改实验:(一)学校1998年教改改革立项“实施艺术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已完成,得到省内专家评议组的好评。(二)2002年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立项“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已完成,并有《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获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第四,一种综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我们没有固守某一种教学方式,而是从学生的收益出发,综合启发式教学、异步教学、情境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教师主导,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效率大大提高。第五,一套多媒体艺术鉴赏课件。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从网上下载各门类古今中外艺术名作,通过自拍艺术名作、反拍典籍中外名作,录音、剪辑等手段,制成多媒体课件,并配以简要讲解、鉴赏。实践证明,配合教学能够“图文并茂、情境真实、效果显著”(学生评价)。第六,创建了多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施多样化的实地教学。笔者对泰山文化——特别是泰山的建筑、园林、书法、绘画、雕塑、碑刻、民俗、诗歌、散文等门类的艺术有较多的观察、体验和研究,发表过许多有较大影响的论文。得到泰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和岱庙、普照寺等景区的大力支持,我们将岱庙、普照寺等景区作为泰山学院学生的审美(艺术)教育基地,实行多样化的开放的实地教学。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教师亲自带领整班同学,实地观赏,现场讲解;一种是教师带领“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实地参观、考察、研究、赏析,之后由“艺术教育学习兴趣小组”的同学分头带领班内同学实地游览、观赏、学习。这种“把读书与行路、做人与做事、游玩与学习、弘扬泰山地方文化与艺术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教育形式”深受学生欢迎,教育效果和社会影响都十分显著。 
“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创新点:在我国的审美教育课、艺术鉴赏课中断几十年后,一线的教师异常缺乏的情况下,我们几位教师在承担文学理论、文化概论、艺术概论、西方美术史、西方史等多门中文、美术、音乐课的同时,一边在科研中提升自己,一边为学生搞讲座、开课。新开设的“美学与艺术鉴赏”(中文系)、“艺术鉴赏”(公选课),使党的教育方针中的“美育”真正落到实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创新。笔者参编的《美学与艺术鉴赏》教材被教育部确定为21世纪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类教材,填补了我国美学教材建设方面的一项空白,编著的《美育概论》也属于“创新简明实用”、在全国范围有较大影响的美育教材。具体课堂教学中,本项目没有固守某一教学方法,而是根据教学实际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还利用幻灯、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实地观摩测量体验等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形式多样化、趣味化,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和效率都大大提高。录音剪辑合成、多媒体课件制作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而利用世界和文化双遗产泰山所积淀的审美(艺术)资源进行富有地方特色的多层次开放式实地的审美(艺术)教育更具有创新意义。 
“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工程的社会效益:以《美学与艺术鉴赏》《美育概论》为教材的艺术鉴赏课,得到泰山学院、国家公务员泰安培训中心、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电力学校、山东新汶中学等多家院校、培训机构的应用。听课学生普遍反映,笔者所讲的艺术鉴赏课、美育课形象生动、思路开阔、逻辑性强,加上幻灯、录音、多媒体等化教学手段的广泛而又恰当运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率大增。通过开设艺术鉴赏,学生的艺术修养得到迅速提高,审美能力大幅度提升,综合素质显著提高,取得的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艺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工程十几年来一直得到泰山学院等学校和山东省的大力支持,已经取得了一系列富有创新且便于操作的成果。该成果2007年获泰山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其中教学效果的《论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2005年获得山东省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一等奖、全国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三等奖。该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应用,必将在更大范围带来更大的育人效益。 
 
: 
[1]曾繁仁.美育十讲.山东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2](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与人的.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3](美)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结构.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年版. 
[4]张志勇.情感教育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5]李长风,姚传志主编.美育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郭声健.艺术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编.教育部美学、艺术与素质教育研讨会会议资料集.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