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闻教学的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未知 时间:2010-08-15
[摘要]传统的新闻教学模式,普通存在单一现象,这种模式既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又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让创新走入新闻教学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创新教学在新闻专业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新闻教学 教学创新 创新方法 
 
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能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自身发展的年龄特征,突破现行的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运用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实施新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过程由过去机械的循环往复变为探索创新的过程。而新闻教学仍囿于统一的内容、形式和评价标准,形成了单纯的模仿、操作和识记为特征的学习模式,往往只注意单一的知识传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的发挥。那么,如何使新闻课程的课堂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课堂气氛的枯燥、沉闷,要从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两方面下功夫,既要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又要改革单调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采取多样化、形象化的教学形式。 
 
一、什么是创新教学及意义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了迎接知识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和解决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应该强调的是,创新是有层次的,我们提出的“创新”不同于家和家的“创新”。我们所说的“创新”是指通过对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含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二、现行新闻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现行的新闻教学模式中,由于以课程设计指导书为蓝本,以教师的程式化指导贯穿始终。只强调了学生文字能力的训练,而缺乏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部份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仍未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要’’专家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型”的理念;在教学上仍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手段单一,没有探讨出分层的、体现个性化的、灵活的教学方法,面对众多的“后进生”,感到无所适从,只是一味抱怨。这样的教学方法虽可以使学生掌握一般新闻学科的基本知识,但学生的知识掌握是片面和模式化的,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实际能力和创造性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面对一个未曾接触的实际问题时会感到手足无措,虽有“满腹经纶”而无从下手。 
 
三、让创新走入新闻教学中 
 
1.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 
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结果轻过程、重训练轻方法、重分数轻发展,刻意追求知识的系统和实践的倾向,把对学生评价的关注点从重分数转向重发展上来,切实做到从“以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目中无人”到“心中有人”,关注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 
新课程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文化传承者”转向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成为“行动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新课程促进教师与学生共生成、同发展,促进教师从“教书匠”向“专家型”的专业化方向发展。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能够将创新意识真正带进课堂,带给学生,必须关注自身的专业化发展,要有宽泛的知识面,深邃的洞察力和领悟力。 
2.在课堂运用创新的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的,因此,优化教学过程诸环节,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发现、体验,学会对知识信息的收集、分析、判断,是创新教育的主要形式。 
创新性课堂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就是要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模式,构建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活动体系,让创新成为课堂教学的灵魂。重视和研究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认识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创新、教学目的的创新、教学过程的创新、师生关系的创新和作业设计的创新,对于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显得至关重要。 
现行新闻专业课教学方法大多仍滞留在“满堂灌”,主要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以课堂为中心,学生学知识的过程实际上是对教师讲授知识的“吸收—储存—再现”的过程,连实验、实习课也基本如此,毫无新意,更谈不上创新。作为教师,已经不能再依靠自身的知识优势来维护自己的主导地位,必须更新观念,掌握化教学手段,如借助多媒体技术,并努力开发利用机远程教学等先进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直观性,并且经常与各地优秀教师相互听课,探讨教学经验,教学方法等,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和改善教学效果,从而使自己成为富有创新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在创设一个宽松的教学环境的基础上,以启发为核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努力营造和谐的学习气氛,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启发他们联想、想象、分析、质疑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演示、探讨、对比、归纳等诱导学生运用已知探求新知,从而使他们掌握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人们根据特定的目标和任务进行能动和思维活动,产生新知识,创造新事物的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必须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包括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其求异思维是从不同角度、多个方面探索对一个问题尽可能多的答案的创造性思维形式,这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新闻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它来源于生产,又服务于生产,需要学生具有很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学以致用。而创新是民族的灵魂,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是实施素质的核心。创设问题情景,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又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作业设置的创新 
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传统的作业设置大多体现出机械性、重复性的特点,学生疲于应付、机械训练,甚至出现抄袭作业的现象。创新性作业突破了传统作业的巢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注重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注重与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结论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等素质为主体的教育理念;注意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及开展创造性教与学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才能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总之,对于新闻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设计及创新能力是十分重要的,许多致力于新闻学科研究及教育的有识之士也早已发出这样的呼声,对教学环节进行创新势在必行。为了从根本上改善新闻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时代的新闻类大学生,需要我们继续创新下去。 
 
: 
[1]苏霍姆林斯基.《给老师的建议(上)》. 
[2]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