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主要特点探析
摘 要: 殖民地时期的是美国教育的起步阶段,具有明显的时代特点。宗教奠定了这一时期教育 的基础,是其产生与的原动力。这一时期兴办的大学在继承英国大学传统的同时,因地 制宜,不断改革创新,为发展注入了生命力。在追求实现宗教目的的同时,它们也十分注重 为社会发展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在此过程中,大学办学模式多样化,彼此自由平等竞争 ,崇尚自主与独立,逐步显现出世俗、包容与开放的特质。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确立了后 来美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成为当代美国教育本质特征形成的源头。
关 键 词:美国教育;殖民地时期;本质特征
Abstract: As the initial stage of American education, education in colonial period was mar ked with quite a few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Religious passion laid its fou ndation and served as motive force. Colleges established during this period inhe rited the tradition of British universities on the one hand and carried out manyreforms on the other to fit the local conditions. While pursuing religious obje ctives, they also attached great importance to educating students to meet the ne 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rocess of their advancement led the m gradually to diversity, competition, autonomy and independence that set the di rection for future and formed the source of the defining features of American ed ucation today.
Key words:American education; colonial period;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美国建国时间虽然不长,却有着高度发达的教育体系。在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时, 许多人将其归结为美国发达的经济、雄厚的财力、先进的设施、宽松的环境和一流的人才。 在一定意义上说,这样的看法不无道理。然而,从更深层次的角度考虑,与其说所有这些是 美国现代教育取得巨大成功的前提和条件,不如说它们是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高度重视教育的 结果。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美国建国前的殖民地时期。
1607年,英国在弗吉尼亚的詹姆斯敦(Jamestown)建立了第一个北美殖民据点。在此后一 百多年的时间里,大量欧洲(主要是英国)移民来到北美大西洋沿岸定居,建立了13个英属 殖民地。殖民者自欧洲带来了宗教信仰、教育传统和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尽管这一时期的美 国仍处于前化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各方面条件差,但来自欧洲的移民仍克服重重困难 ,大力兴办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美国后来的教育发展起到了奠基与导向的作用 。
作为美国教育的起步阶段,殖民地时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剖析这些特点,对于研 究当代美国教育的发端,探讨其独特之处和本质特征形成的渊源和演进过程,把握其未 来走向,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拟从宗教动力、借鉴与创新和多样性三个方面就美 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 宗教需要与追求是兴办
教育的原动力
从17世纪初到美国独立前,英属殖民地的殖民者大部分是新教徒。他们自欧洲移居北美主要是 为了逃避宗教迫害,追求信仰自由,寻找实现宗教理想的乐土。如何在新大陆确立基督教的 主体地位,维护基督教的纯正性和确保信仰的连续性,是早期移民关注的主要目标。
新教徒认为,《圣经》是信仰的源泉和最高权威,只有受过教育的人才能够读懂它,对它的 领悟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信徒宗教修养的境界与水平。因此,读书写字能力是成为上帝优 秀子民的前提与条件。托克维尔指出:“在美国,启发民智的是宗教。”[1]35在 新英格兰海岸定居的移民中,“按比例来说”,“文明程度高的人远多于我们今天欧洲任何 国家。他们所有的人,也许没有一个例外,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中许多人因才华横溢而 享誉欧洲”[1]27-28。在他们看来,教育是实现培养神职人员和具有读书识字能力 的教民这一目标的最主要手段,能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有人说,如果殖民地时代 的社会是一个人,那么教会好比他的灵魂,家庭好比他的心脏,学校好比他的思想形成的大 脑[2]。
为此,教会在殖民地兴办各种学校,扮演着教育的担当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为宗教目的服务 是早期殖民地教育的主要特色。新教理念和思想追求表现为各种形式,在办学的过程中得到 了充分的落实和体现,贯穿和渗透到各个层面。
首先,殖民者以的形式启动初等教育并明确其性质。1642年,马萨诸塞殖民地通过一项 法令,要求其公民履行教育自己子女学习教义问答手册的义务。该殖民地1647年通过的一项 被称做“老骗子撒旦法”(The Old Deluder Satan Law)的法令指出,“老骗子撒旦的一 个主要计谋是阻止人们去掌握基督教圣经的知识”。 法令要求50户或50户以上的村镇必须 聘请一位教师教孩子读书识字,居民达到一百户的村镇必须建立一所文法学校, 学生家长或 村镇的居民负责支付教师的薪酬, 违反者将被课以罚金[3]。这项法令成为美国公 共教育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不久,其他殖民地也先后仿效马萨诸塞的做法,颁布义 务教育法令,要求居民聘请教师,提供校舍,为孩子购买课本。
其次,培养学生阅读《圣经》的能力是早期殖民地中小学的主要教学目的。学生先学习字母 ,然后进入与教义相关的启蒙知识。他们所使用的教科书,具有明显的宗教色彩。马萨诸塞 殖民地儿童使用的《新英格兰识字课本》, 实际上是经过简化的宗教经文,《儿童教义问 答》、《教义问答手册》和《美洲儿童精神乳汁》则是当时颇为流行的初级教材。
在学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队伍中,神职人员构成了核心和骨干。校长和教师大部分是牧师, 这一点在偏远地区尤为明显。在这些地方,他们是为数不多受过教育的文化人,负责学校的 日常运行,承担识字教育和宗教课程,同时讲授古典语言、数学和法律等。教会代表定期考 核学生熟悉和理解《圣经》的程度,以此衡量教师对宗教知识、教义问答和赞美诗掌握的水 平。
在重视初等教育的同时,新教徒亦十分重视高等教育。早在1636年,清教徒抵达北美后不久 就仿效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在马萨诸塞的坎布里奇正式成立殖民地第一个高等教育机构, 将其命名为剑桥学院。两年后,为纪念青年牧师哈佛的慷慨捐赠,学校正式更名为哈佛学院。 它的创办标志着殖民地时期美国高等教育的初步兴起。到1776年美国独立时,殖民地虽然仅 有260万左右人口,却已经拥有9所学院。它们大多数都是在不同教派的资助下建立起来的, 具有不同的教派背景。
这些学院早期首要的目标是按照本教派的需要,为教会培养信仰虔诚、举止优雅、具有良好 教养的年轻教士;其次是造就笃信基督、“正直”和有气质风度的绅士。正如1643年出版的 《新英格兰早期成果》(?New England’s First Fruits?)在讨论哈佛学院成立的宗旨时 所指出的那样,“上帝把我们安全地护送到新英格兰以后,我们建立了自己的房舍,解决了 生活用品,修建了方便的教堂,成立了文官政府;接着,我们渴望和追求的目标之一就是求 知并传给后代,因为我们担心现有牧师离开人世以后目不识丁的牧师会充斥我们的教堂”? [4]。1754年,耶鲁学院院长在谈到办学宗旨时声称,“学院是传教士的社团,以造 就从事宗教事务的人才为己任”[5]。国王学院在成立时表示,自己明确的办学目 的在于“教育和指导青年理解耶稣基督,热爱并服从上帝,养成优良习惯,获得有用知识” [6]。
为了实现既定的培养目标,各校都规定宗教课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神学受到广泛重视,是 奠定学生基础的最主要科目。各学院普遍开设由校长或著名神学教授讲授的“道德哲学 ”课。它试图结合基督教义、理性和,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文化观念和价值 取向。另外,传教布道、研读经书需要掌握的拉丁语、希腊语和希伯来语也是各校学生学习 的重要内容。 不少校园内宗教气氛浓厚,设有大大小小的教堂,甚至有些学校的建筑物也 带有明显的宗教特色。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宗教活动,熟悉宗教礼仪,旨 在为学生毕业后担任牧师奠定基础。
二、 借鉴与创新并举,因地制宜办学
欧洲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发源地。不少北美早期移民在欧洲都上过大学。在1646年之前来到英 属北美殖民地的移民中,32人曾就读于牛津大学,100人曾就读于剑桥大学[7]。此 后又有一些在欧洲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陆续来到新大陆。他们带来了欧洲高等教育的传统,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初创与发展阶段发挥了重要作用。
这种影响首先来自于英格兰高等教育模式。人们在哈佛学院身上可以看到明显的牛津大学和 剑桥大学的烙印。它强调对少数“有为有志”青年实行道德、情感和心智三位一体的综合教 育,注重塑造个人完美心智和健全道德,旨在培养可以继承传统、捍卫文明和示范社会,具 有绅士风度、精英素质和特权意识的“领导阶层”。在许多方面,哈佛学院就是剑桥大学伊 曼纽尔学院的翻版。哈佛学院早期的办学章程直接取自剑桥大学的章程,校内对不同年级学 生的称呼(freshmen, sophomore, junior sophister, senior sophister)也都源于英格 兰大学[8]。
苏格兰大学办学指导思想对殖民地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不可低估。它表现出不同于英格兰大学 的办学特征,即大学教育为从事一定职业做准备的倾向。17世纪下半叶,许多苏格兰学者 来到新大陆,带来了爱丁堡大学、阿伯丁大学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威廉和玛丽学院、国王学 院和费城学院的课程设置。逐步导入职业培训、增加应用知识是这些学校教学内容特色之一 。
然而,北美的情况毕竟和英国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殖民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环境恶 劣,人烟稀少,既无条件也不可能完全照搬英国的经验。在继承英格兰、苏格兰大学办学传 统的同时,各殖民地学院按照北美的实际,因地制宜,大胆革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
在管理体制上,殖民地学院与英国大学存在明显的差异。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实行的是教 授治校的方针,采取的是行业自治的管理模式。由教授组成的学者公会或团体负责大学的日 常事务,决定学校的各项政策。而在殖民地,情况则完全不同。一方面,许多殖民地学校初 建时师资不足,缺乏有足够影响力的学者,无法形成强大的力量。另一方面,学校靠自身的 力量无法解决全部的办学经费,社会的支持十分关键,社会参与办学也就不可避免。哈佛学 院成立之初,其领导权就控制在一个由校外12人组成的学校监督委员会手里。它包括马萨诸 塞殖民地总督、财务官员、地方官员和6名牧师。后来,由于监督委员会成员不住在校内, 加上条件差,行使管理职能十分不方便,学院又另外设立一个由院长、教师和司库组成 的“院务委员会”。这种双重管理的体制为哈佛学院所独创,其他学院则多采用单一董事会 的管理模式。
从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来看,后期的殖民地学院也有了明显的变化,超越了英国大学的范围 ,逐步走出以培养牧师为主的既定目标,彰显出面向社会需求的趋向。各学院虽然仍以宗教 信仰为各科的灵魂,但是并不排斥和拒绝世俗的人文知识,强调在虔诚的环境中学习和掌握 这方面的内容。受苏格兰大学的影响和殖民地商业与经济的冲击,多数学院的课程设置 出现了相应的变化。17世纪中叶以后,哈佛学院便开展法学与医学,培养律师与医生。 马萨诸塞殖民地政府则鼓励哈佛学院为地方培养行政官员。耶鲁学院院长克莱普亲自向学生 讲授有关“国民政府的性质",“法院种类”,“宪法、土地法、民法、惯例法、军事与海事 法规”,“农业、商业航海、医学、解剖学”等专业领域的知识。国王学院于1774年增设航 海、测量、矿物学、地理、商业管理及家政等实用性课程。
三、 多样性办学,竞争、自主
与开放并举
多样性是美国殖民地时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又一显著特点。所谓多样性,主要是指不同 殖民地的教育机构往往具有自己的特色,在办学的各个层面上很少雷同,彼此之间在宏观和 微观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宏观上,不论是教育机构类型,还是办学主体、办学模式、资 金来源都不尽相同。微观上,各校内部具体的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安排、教师的聘用 、提职晋级等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要求。在许多方面,各大学都具有高度的自主权和独立性 。
多样性的形成有诸多原因,既有、宗教方面的,也有社会经济方面的。殖民地时期,英 国政府与议会内没有具体的官方机构统一领导与管理殖民地教育。由于宗主国与北美洲相距 遥远,英国国王和政府不得不把许多权力交给殖民地的皇家总督、业主、股份公司和立法机 构。然而,殖民地政府和英国政府彼此之间权限的划分并不十分明确,存在着很大的模糊和 真空地带。与此同时,殖民地政府内部总督与立法机构之间的权限分配也存在着类似的情况 。此外,各个殖民地之间彼此平等和独立,没有相互隶属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殖民地各 走自己的教育发展道路,各自在没有外部干扰的条件下决定自己的教育模式,这些模式之间 无法整齐划一,也没有孰优孰劣的问题。每个殖民地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意愿和标准兴办 学校。各个大学也充分利用上的空白和不确定性以及行政管理上的松散,想方设法追求 和扩大学校内部事务的决定权。
殖民地教育多样性还源于殖民地的宗教背景。殖民地移民中的大部分人是新教徒,属于不同 的教派,具有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教派的多样性为教育的多样性提供了充分的土壤。由于没 有官方教会,各教派为了培养自己的神职人员,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主张,扩大自身的影响 ,巩固自身的社会地位,互相竞争,竞相建立服务于本教派的高等教育机构。一个教派每创 办一所大学,就会成为其他教派创办自己的高等学府的说辞,因为每一个教派都强调要把更 多的人从竞争对手的虚伪教义和异端邪说中拯救出来。就这样,教派的多样性直接促成了不 同学院的产生。公理会创立了哈佛学院(1636)、耶鲁学院(1701)和达特茅斯学院(1769 ),威廉和玛丽学院(1693)则控制在圣公会手里,新泽西学院(1746)属于长老会,罗得 岛学院(1764)由浸礼会兴办,女王学院(1766)属于荷兰归正教会[9]。随着时 间的推移,这些学院都发展成为影响颇大、各具特色的美国著名大学。
一般地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是无法完全脱离本国或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与实际的。在 这一点上,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也不例外。英属殖民地自从在北美洲出现那一天开始,实 行的就是私有制条件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其最主要的特点是面向市场,自由竞争。由于地理 环境、条件等方面的差异,各殖民地之间的经济特点有所不同。北部新英格兰地区工商 业发达,中部大西洋各殖民地以农牧业为主,南方则严重依赖种植园经济。殖民地大学不但 教派背景不同,彼此之间也存在着地区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何为社会经济服务在很大 程度上关系到学校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能否生存与发展,成为摆在各大学面前需要解决的实 际问题。它使得各个学校意识到不能继续囿于侧重传播本教派的信仰与思想,仅以传统、古 典和单调的形式办学,必须以多维和更宽广的视野与角度,面向社会实际,充分发掘自己的 潜能,满足市场需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于是,各校不失时机地调整自己,改革办学模式 ,拓宽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地方发展形成互动,开拓自己的特色,获得社会的认同和支 持。在这一过程中,地区差异强化了各校之间的竞争,调动了它们的办学积极性,进一步促 进了办学的多样性,提高了办学质量。就这样,殖民地大学变得日趋世俗、包容和开放,宗 教色彩与特征在不断地弱化。各校毕业生从事神职工作的人数日趋下降。18世纪上半叶,各 校毕业生中大约有一半成为教士,到1761年,这个比例下降到37%。
四、 结语
美国殖民地时期的教育不长,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它肇始于宗教,脱胎于英国教 育传统,在不到二百年的时间里,以渐进的步伐,基本完成了从宗教到世俗,从出世到入世 的嬗变过程。因地制宜,不守窠臼,勇于创新,在与社会经济和市场需求的互动中求得生存 与发展是美国殖民地高等教育的一大亮点。政府管理上的松散和法律上的模糊与真空,多种 教派并存与纷争,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结构上的差异导致了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的多样性。 独立自主,相互竞争,从封闭走向开放为殖民地时期高等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由此可见 ,今日美国教育的发达与独特不是孤立的,有其历史渊源,人们似乎可以从殖民地时期的教 育发展进程中窥见其端倪。也许这就是美国教育今天之所以能够走在世界前列,推动美国经 济快速发展的历史原因。
:
[1]Alexis de Tocqueville. Democracy in America[M]. New York:R andom House Inc., 1981.
[2]Bremer F J. The puritan experiment: New England society fromBradford to Edwards[M]. Hanover: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1995:105.
[3]卡罗尔•卡尔金斯. 美国文化教育史话[M]. 邓明言,程毓征,彭致 斌,等译. 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4:34-36.
[4]Peirce B. A history of Harvard University from its foundationin 1636 to the period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M]. Cambridge: Brown, Shattu ck, and Company, 1833: Appendix 3.
[5]Brubacher J S, Rudy W. Higher education in transition: A hist ory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1636—1956[M]. New York: Harper & R ow, 1958:8.
[6]Cubberley E P. Public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M]. Ca mbridge, MA: Riverside Press, 1919:265.
[7]克雷明. 美国教育史:殖民地时期的历程(1607—1783)[M]. 周玉 军,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161.
[8]张旺.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社会文化因素分析[J]. 高教探索, 2006 (1):68-71.
[9]Good H G. A history of American education[M]. New York: TheMacmillan Company, 196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