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教学”在高师钢琴一对一教学模式下的运用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陶 红 时间:2010-08-15

  内容摘要:“研究性教学”可以弥补一对一教学模式在当今高师钢琴教学中的不足,文章分析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方向及方式方法,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具体的“研究性教学”方案。
 
  关 键 词:研究性教学 钢琴小课 高师教学
  
  传统的钢琴小课授课模式主要是以一对一这种教学形式,作为培养师资的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在钢琴小课授课的方式上,沿用了这一模式。首先,以钢琴专业为主项考进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钢琴演奏上已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需要高校为其配备高水平的专业钢琴教师进行单独授课,以满足其知识的渴知度。其次,一周一课时的高师钢琴专业教学计划,决定了只有采用一对一的模式才能完成既定的学期教学任务。总之,无论是的习惯性角度,还是现实的必要性角度,都决定了一对一钢琴教学模式在高师教学领域存在的合理性。一对一的钢琴教学模式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在当今各所高校已经把创新理念融入教学的这一大方针下,人才的培养也就转向了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再加上大学的精神就是学术与创新。因此高师钢琴教学一定要在一对一的模式中注入新的生命基因,使钢琴教学不再停留于培养“钢琴匠”,而是要培养出“能弹(技能演奏)、能谈(知识传授)、能探”(知识探究)的高水平的创新性人才。本文所要论及的这一新生命基因就是一对一模式下的教学相长的“研究性教学”。
  一、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研究性教学”的中心词是“教学”。无论是何种教学,都离不开教与学这个浑然一体的过程。在提出钢琴一对一小课“研究性教学”时,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究其学习的目的性。以笔者所在的高校音乐系学生为例,学生作为未来的师资,他们在钢琴学习的目的性上是很强的。首先,这些学生希望通过钢琴小课,能系统地学习各时代的钢琴作品,提高自己的音乐鉴赏水平,从而更好地建构自己音乐领域的知识体系,最终为毕业后能胜任普通音乐教师积累更为丰富的教学经验。其次,有些学生在钢琴上已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想在专业上得到更深程度的提高,以期能承担毕业后在各级各类学校的钢琴教学任务。笔者按照这两大主要目的来考察钢琴教学,发现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中,教师更多采用“教师选曲——学生课后练习——针对该曲的课堂教学——学生课后复习——针对该曲的第二次课堂教学——再一轮的复习”这一钢琴模式,而这一模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师钢琴小课学生的学习需要,原因在于:一是教学曲目量受限制,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其次,教师主导地位的过度强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二是学生并不能通过钢琴课的学习掌握有关钢琴的系统知识,对其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较不利;最后,单一的一对一授课模式,不能很好地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素质全面的音乐教师,也就间接地影响了学生的全面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灵活思辨,必须在传统的模式中加入新的因素,而这一新因素又必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产生对话效应,能使教学的两大主体融合在一起,从而为完成教学目标而共同努力。笔者认为,“研究”一词最能有效地概括这一新因素,因为在“研究”的过程中,多个个体可以组成一个集体,在这一集体中,每个个体同时又成为了主体,当这些主体同时具备了积极性、持久性时,双方都可以一步一步地去实现目标。简言之,我们必须为高师钢琴小课教学注入新的教学理念——“研究性教学”。
  二、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方向及方式方法
  何谓高师钢琴小课中的“研究性教学”?我们该“研究”什么?怎样“研究”?对此,笔者在高校钢琴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出以下几点:1.“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师教——学生弹”的模式,把理论课教学中惯用的“研究”词汇转移到“学生弹”中,最终把学生培养成“能弹、能谈、能探”的合格的音乐师资。2.在“研究”的过程中,由教师设计并安排课时,把决定要研究的内容分批次加入到钢琴课中去,用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论来指导钢琴小课教学实践,从而保证研究的真实性,最终达到应有的效果。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方式方法:首先,研究的内容要贯穿于大学四年的学期总过程,每节课进行研究的内容要适量;其次,研究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再次,研究的方案一定要制订计划;最后要提出注意的是,研究的地位最终还是居次的,切不可本末倒置(从研究的内容出发决定钢琴教学的内容)。3.笔者认为,钢琴史和钢琴教学法是两大块可首要选择加入研究的内容,因为它们在钢琴教学中的贯穿可以解决学生的两大实际需要,即知识体系的建构需要和成为合格教师的需要。当然,还有其他可加入研究的内容,如各种音乐基础理论和音乐美学、音乐评论等。对于这些内容,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学生因材施教。
  三、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具体方案
  在高校的教学中,对于在钢琴小课中所需研究的内容,笔者设定了一些具体的方案。
  首先,笔者设定了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总纲要,分为五个部分。1.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前提是教师给学生制订的钢琴学习学年计划。不管小课学生的程度如何,都应该按照一定的计划进行。2.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参与人员是钢琴教师与学生。3.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地点在小课琴房。4.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应穿插在钢琴教学中,占用课时10%的时间。5.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方式是探讨交流。6.进行研究性教学的教学辅助手段,是在课后利用图书馆的期刊网进行信息查询、图书浏览,并聆听音响资料。7.研究性教学的评价标准共分为四顶。A—优秀,学生可以就所学的曲子进行发散性的研究总结,具体总结内容不限,要求脱稿,表达清晰流畅、条理清楚。总结的时间不少于20分钟。B—良好,学生可以就所学的曲子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总结,总结涉及的内容单一,要求脱稿,表达较清晰流畅,条理较清楚。总结时间不少于10分钟。C—及格,(转第49页)(接第50页)学生可以就所学的曲子进行简单的研究总结,总结至少涉及一个方面的内容,可看稿,表达流畅,思路清晰。总结时间不少于5分钟。D—不及格,学生缺乏总结的能力,或在总结时思路混乱,总结少于两分钟。

  其次,笔者设定了两个教学案例。案例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一学期的第1—3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三部创意曲》第九首以及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3。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1.针对巴赫《三部创意曲》第九首,教师可穿插的钢琴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洛克中的“情感论”、巴洛克音乐中单一情绪和音乐主题的关系、巴洛克音乐中“音画法”的作曲技术等;针对巴赫《三部创意曲》,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时手的姿势、巴赫对钢琴演奏技术的、手指练习操的具体运用等。2.针对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3,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浪漫派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浪漫主义运动对个人的强调等;针对肖邦《E大调练习曲》OP.10—3,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浪漫主义下半叶的钢琴制造业的发展、钢琴技术与钢琴演奏的“歌唱性技术”的关系等。
  案例二:我们的教学对象同样是大二的小课学生,在第二学期的第4—7课时中,教师给他布置的作业是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以及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钢琴教师在指导其演奏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在适当的时间加入以下研究性的教学内容。1.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巴赫音乐语言的宗教性、世俗性、民间性,巴洛克音乐中的基础低音、巴洛克音乐中旋律运动的不间断性等;针对巴赫《意大利协奏曲》BWV971,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钢琴演奏中如何进行句法划分整体布局,连奏、断奏、跳音奏法的区别等。2.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教师可穿插的钢琴艺术史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门德尔松浪漫主义情感中的古典性、明澈性、高雅性、质朴性,浪漫主义时期革命、社会民主化对浪漫主义音乐的影响等;针对门德尔松《行板与回旋随想曲》OP.14,教师可穿插的钢琴教学法的研究性教学内容为:在演奏歌唱性旋律时的速度把握及自由节奏的运用,如何获得柔和、圆润的唱音音色等。
  结语
  在这个与时俱进的时代,高校钢琴教学改革也正朝着令人振奋的方向发展,本文所提及的“研究性教学”就是在教学改革中提出的一个新名词,因此,它承载了高校钢琴教师与学生两大主体的希望。对于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来说,我们致力于培养素质全面的学生,特别是培养能够秉承高校本质的学生,因为一个能进行独立研究、具有发散型思维的钢琴专业学生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如果我们通过“研究性教学”培养出更多具有研究性思维的学生,那么我们的音乐就会出现新的发展契机,并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
  [1]迈克尔·L·马克著,管建华、乔晓冬译.当代音乐教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2]邹爱民、马东风等译.音乐教育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3]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4]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