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大学生公共文化课学习策略初探
内容摘要:公共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较差是高校专业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如何提高他们的文化课学习策略水平已成为当务之急。文章认为,应克服艺术类大学生的思维定势,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策略指导,将他们培养成策略型学习者。这对拓宽工作思路,努力提升高校艺术类学生综合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 键 词:文化课 思维定势 学习策略
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或文化现象,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渠道,在人类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人类文化的独特组成部分,艺术又必然受到文化大系统的制约和影响①,文化大系统直接制约艺术传播者“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从而间接对艺术的创作与欣赏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艺术专业人才除了要具有一定的技艺技巧和艺术才能外,还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
高等艺术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等艺术人才从而传播艺术、弘扬文化的重任。公共文化课作为高等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然而,从当前艺术教育的现实来看,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公共文化课成绩普遍较差,知识面狭窄,文化素质欠佳的状况,已与时代、社会所要求的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鲜明的反差。这个问题已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大多认为是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轻文化课学习的结果。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就业、考研等实际要求,艺术类大学生大多已认识到文化课学习对自身的重要性。可是和专业技能学习相比,公共文化课的学习效果较差,已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因此,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策略水平,如何解决高等艺术教育中公共文化课学习的一系列问题,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人才,已成为艺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一、艺术类大学生公共文化课学习策略水平状况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过:“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②所谓的“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学习的能力,即学习策略水平。艺术类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技能课,又要学习公共文化课,两类课程所学知识的性质不一样,学习策略要求也不同。从教育的现实状况来看,一些高校艺术专业学生缺乏公共文化课学习策略的基本素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学习策略的意识淡薄
一般说来,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在中学阶段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入到专业技能学习中,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处于消极被动状态,学习成绩相对较差,进入大学之后也不太会积极主动地学习。一些教师又常因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从而降低对他们的学习要求,极少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而有针对性地研究文化课学习策略。因此,即使有些教师对学生强调“学习策略”,但是并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2.认知策略水平低
一是理解策略水平低,听课效率不高。理解就是使新学习的材料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才算是真正接受了知识。理解得越深,学习效率越好。而一些艺术类学生因专业学习占用的时间较多,学习公共文化课时就必须具备较高的听课效率,但他们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知识,不知道听讲的技巧,不会区分听课的重点难点,听课效率就会有所降低。因此也不能很好地运用记笔记的策略,一味照抄教师的板书,课后也不会对课堂笔记进行精加工,影响了记忆和复习的效果。
二是保持策略水平低,记忆效率不高。遗忘是知识学习的敌人。由于遗忘的作用,知识总是处于不断被遗忘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也就是同遗忘作斗争的过程。而大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需要记忆的东西实在很多,记忆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习成绩的好坏。从对某艺术院校学生的调查结果看,艺术类大学生保持策略水平较低。120名参与调查的学生中只有37名学生知道“先快后慢”的遗忘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安排复习;有29名学生在学习时运用记忆术,如谐音联想法、形象联想法等增强记忆效率;仅有14名学生经常运用归纳法组织材料来减轻记忆负担。
3.较少运用元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是个体以自身的认识活动为对象,对个体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如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等反映的是对各认知策略的选择、转换和执行,这在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统帅与导向作用。然而,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因缺乏学习策略的训练,在学习公共文化课时,对自己的学习活动较少进行反思,导致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较差。
4.资源管理策略水平也较低
学习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包括对时间、学习环境和个人努力的管理,以及获得其他人的支持等。学生是否善于对自身及环境中的资源加以有效管理和利用,会深刻地影响到学习效率和质量。据调查,一些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公共文化课时不会合理地使用资源管理策略,如不能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较少利用图书馆资源等。另外,他们在文化课学习中又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不会将学习成绩归因于个人努力,易产生一种无能和无助的感觉,从而对公共文化课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
1.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克服思维定势对学习策略的不利影响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人们在过去经验的影响下,解决问题的倾向性,是由心理操作形成的模式所引起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思维定势能使思考者省去重新摸索、试探的思维过程,节省脑力和时间,提高思维效率。但是,思维定势也有它不利的一面,它会使人囿于某种固定的反应倾向,对不同类型的问题不能区别对待,有时甚至产生负迁移效应。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生产,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与思维活动。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形象性是最突出的美学特征。艺术体验、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都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③艺术创作主要运用形象思维,灵感和直觉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灵感具有突发性,是一种豁然开朗的顿悟式的思维状态;直觉具有相对稳定性,是不经过逻辑推理而直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灵感与直觉都具有创造性等特征,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心理活动。学习艺术的人在很大程度上都带有这种独特的心理和思维特点,利于专业技能的学习,但是也容易形成形象思维定势。专业技能大多为程序性知识,而公共文化课学习内容更多的是陈述性知识,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需要采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相应地,就要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因此,利于专业技能学习的形象思维定势却不利于文化知识的学习,要提高艺术类大学生公共文化课的学习能力,就必须加强思维能力训练,克服思维定势对学习策略的不利影响。
2.加强策略,把艺术类大学生培养成策略型学习者
①进行策略教学。研究表明,学习策略是可以教会的,也是可以迁移的,因此策略型学习者的培养首先要注重策略教学。即通过专门的课程设计和教学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学习策略知识,从本质上弄清各种学习策略所要解决的任务。一般来说,艺术类大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方面学习能力较强,但文化课的学习能力相对较弱。教师可以据此进行教学设计,创设有利于学习的内、外部条件,排除或弥补不利因素,使艺术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完备的学习策略知识,特别是提高公共文化课的学习策略水平。
②进行自我教育,提高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能力的提高可使学习者知道自己策略的不足之处,对学习策略的运用更加有效、灵活。学习者自身学会反思方法、形成反思习惯,对学习策略作清晰的辨别,增强体验与调控,就会大大促进学习策略的形成与运用。艺术类大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后,还应提高元认知能力,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懂得何时、何处运用何种策略,特别是要在专业技能和公共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能灵活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
③提高自我监控与调节能力,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监控与调节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有意识地、系统地监测、评估、调节自己的思维、感知、情绪、动机与行为,以达到其目标的心理活动。策略型学习者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动性,主要体现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有效地运用学习策略,对自我学习活动进行调整和监控。自我效能感是个体以自身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是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完成某项活动所具有的能力的判断、信念或主体的自我把握与感受。学习自我效能作为自我效能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作为学习者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能力的一种主观判断和主观感受,对学习的作用是巨大的。策略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会到自我效能感,这种效能将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的速度、水平和质量,进而产生并形成对自己学习过程负责的精神。
注释:
①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②王燕.大学生学习策略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太原大学学报,2006(2).
③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