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与课堂共生的教学探索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杨雪莲 时间:2010-08-14
  摘要 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必须弘扬创新精神,人的个性,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结合。知识寄存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身处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存在于它固有的结构体系里。知识生成的“境”就是学习主体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的一系列支撑情境。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学习情境的核心目标是:将客观地寄存在社会生活场景中的知识、融合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知识和存储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建构到学习主体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境教学;教师反思
  
  一、从“痛斥”中走来
  
  研究阅读情境,源于我对以内容分析讲解为指向的问答式阅读课堂教学模式的痛斥。我认为其低效的原因是弱化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变成了没有语文的语文课。机械训练的老路不能再走,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必须在践行工具性的基础上,弘扬创新精神,发展人的个性,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呢?由于阅读教学带有明显的人文色彩,其进程不仅是读者与作者的闭合系统,而且也是读者与环境的开放系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方法的优化实际是阅读环境的优化。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创设优质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往往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笔者提出假设:通过创设有效的阅读情境,可以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同时,激活创新意识,个性得到张扬和发展。这就孕育了我的研究课题——“创设阅读情境,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研究”。到底什么是情境?阅读情境有哪些基本类型?如何创设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阅读情境……一系列问题把我带入了初步的研究阶段。
  
  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文献是一把钥匙,它常给我灵感,让我的研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首先走进了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学”。“情境教学”模式的灵魂在于构建起“物(境)——人(情)——辞(思)”的一体化。在拜读相关著作的基础上,我发现李老师的情境教学重在创设一个具有“场景性”的感性情境,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在美的境界中完成价值观的构建。据此,我思考:学生建构新知识的全过程也即认知发展的全过程,牵涉到的情境是否仅有一维——生活场景性情境?实际上,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应该是服务于学生认知全程的,它涉及到多个纬度,即应该以激越思维为主线、以语言实践活动为中心、以情绪渲染为动力、以多元信息为支撑。这样想来,“情境”就其内涵来说,还可从不同的维度进一步挖掘、拓展和建构。
  情境教学与“情境认知”理论息息相关。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情境性、协商性”特征。该理论不是把知识作为心理内部的表征,而是把知识视为个体与社会或物理情境之间联系的属性以及互动的产物。因此,参与基于社会情境的一般文化实践是个体知识结构形成的源泉。这种在情境中生成的知识与技能具有很强的迁移性,因为成功的迁移源于个人对初始情境中的特性与关系有广泛的理解,并依据它们与新环境的相似性,予以和配置。这意味着在相似的情境中学生能创造性的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
  情境认知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意义学习和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观点。当前,情境理论指导下的教学实践仍然比较匮乏。立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搭设舞台,我们既需要借鉴已有的理论指导实践,也需我们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既有的情境教学理论。
  
  三、奏响实践的序曲
  
  带着践行工具性、探索教学情境、弘扬人文精神的理念,我开始步入了“创设阅读情境”的实践探索阶段。以往我的教学以“以情感人”为特色,为了让枯燥的工具性训练彰显智慧本色,我特意用我并不太“擅长”教学的说明文《夜晚的实验》(京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进行教学探索。在与作者、编者、学生对话的基础上,我将教学设计成三个连贯的情境性训练大板块:
  板块一:猜一猜——对话作者的行文思路。“猜一猜,课文围绕‘夜晚的实验’可能会向我们介绍什么?”“猜一猜”既是审题、引发学生思考,也是唤起阅读期待,在此基础上再与作者行文思路对话,有利于学生在同化或顺应中生成自己对文章构思的认识。
  板块二:讲一讲——体验探索的心路历程。将斯帕拉捷做实验的过程转化为创造性“讲故事”,既可促使学生内化吸收文本语言,又可在转换角色、创造性地想象复述过程中体验主人公的思维发展历程,从而使阅读理解、语言积累、发展思维、个性表达融为一体。
  板块三:谈一谈——总揽实验的深远意蕴。“现在咱们就超越时空,让斯帕拉捷与后来的人、现在的人做个会面。看,‘未来的人’也来到他们中间!想一想‘未来的人’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超越时空的对话,有利于学生以“未来人”的角色、立足文章整体,审视“三类人”在发展中重要作用,从中也深刻领悟:人类巨大的变革始发于“一颗好奇心”!
  这样的教学设计突破了我以往的设计套路。带着上课的冲动,2007年6月18日我在北京史家小学——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上了这节观摩课。课后,溢美之词很快散去,给我留下的是深刻的反思与梳理。这堂课的主要优点:一是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得扎实有效;二是教学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简洁,能够立足文章整体设计每一板块内容,体现了三大板块循序渐进地推进。其主要问题:一是重视人文精神的熏陶,但渗透点因“多”而“散”,导致文本要反映的核心精神没能鲜明树立。二是重教学情境的创设,但无形中走人了四个误区。由于研究“创设情境”,因此处处考虑创设情境,导致“为情境而情境”,没有紧扣教学重点去设计;创设情境没有充分考虑到以文本展现的内在生活情境为基础,重视了“出境”而弱化了“入境”;没有充分考虑创设的学习情境要与文本内在的情境相和谐,追求一种水乳交融的和谐的境界;将语文实践活动等同于语文实践活动情境。
  我的课题研究想通过创设情境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表达,在这一点上,日常反思做得还不够。为什么学生在第三板块个性化的表达没有出现?就本课而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前两个环节人文精神的渗透点不集中,学生过多地关注了蝙蝠,而对主人公斯帕拉捷、实验意义的关注被弱化;二是个性化表达的出现必须以抓住重点语言文字进行深刻品味为基础,重点环节的设计还需“简约、开放而深刻”。就课题设计而言,行动之前对于创设阅读情境与促进学生个性化表达的内部关系缺乏深刻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假设”不足。
  
  四、在二度实践反思中超越
  
  观摩课过去很久后,我还是在不断地叩问自己:为什么在第三板块学生的个性化表达不如预想?我发现这是源于沉积在我思想深层的理念——“重工具而轻人文”,我已不知不觉地陷入了另一个极端。这便又回到了我研究的起点,即“追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样想后,我觉得我的语文课人文精神的熏陶是肤浅的、表层的。学生深刻的表达应是由“心”而生,表达的最高境界是超越技巧的。没有心灵的感动,语文永远是苍白的!说明文不是枯燥的代名词,而是同样蕴含着深刻与精彩!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立人”。此时我更深刻看到未来追寻之路在何方——再次追寻“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此时再言之,我突然感到自己已经有了超越,来到了对小学语文认识和理解的新起点——“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事隔一年之后,在“首都师范大学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上,我再次主讲此课。此次改进的重点锁定在:立足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紧扣教学重点设计情境,实现“教文立人”。这次教学虽还存在不少瑕疵,但已经有了新的飞跃,受到导师和同行的赞赏,也促使我对阅读教学情境进行深度思考、系统建构:
  我首先把学习的过程默认为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主体凭借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与潜存的技能和能力,通过亲历实践的探索性活动,使外在客体知识经过同化或顺应最终转化为主体的精神意识。同时,这一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会促进学习主体技能或能力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提升。
  
  (一)知识存在之“境”与知识生成之“境”
  知识存在的“境”,就是知识寄存于丰富的生活场景中、身处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存在于它固有的结构体系里。知识生成的“境”就是学习主体建构新知识的过程中需要的一系列支撑情境:“思维诱发情境——实践活动情境——相关经验情境——信息催化情境——情感维系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学习情境其核心目标是:将客观地寄存在社会生活场景中的知识、融合在社会文化背景中的知识、存储在知识结构体系中的知识提取出来,建构到学习主体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中去。这个知识建构的过程是在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完成的。而这个语言实践活动的发生需要一个诱发思维的情境作牵引,主体的相关知识经验情境作支撑;同时,需要外部动态的信息情境作催化,积极的情感情境作维系。最终,学习主体通过与内外部的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将新知识同化在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中,或通过顺应改变自己原有的知识结构。
  
  (二)“情境”及“创设情境”的本质要义
  “情境”的本质要义为:“情”是“情境”之内核,是人的主观意旨;“境”的本质是一种环境性信息。“情”与“境”的关系为:“情”由“境”生,“情”“境”一体。“境”可以是“情”的生发背景或诱因,也可以是“情”的成长土壤和平台,还可以是“情”的外显存在样态。“情”是“情境”之内核,是人的主观意旨;“境”的本质是一种环境性信息。“情”与“境”作为一个整体,具有场景胜、文化性、结构性和诱发性。创设情境的本质是设计与“情”匹配的“境”,让“情”融于“境”中。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创设两类情境:一是再现知识存在的应然情境,包括知识存在的生活情境、文化情境、知识结构情境;二是创设主体知识建构的情境,包括诱发学生思维的情境、语言实践活动情境,语言实践活动过程中的信息催化情境和学习情感维系情境。
  教师创设的学生主体建构知识的情境,其“情”主要是指“三维目标”的落实,其“境”主要是指知识存在的上述三种“境”。创设情境的过程就是教师为了有效落实三维目标,在引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中,以生活情境、文化情境、知识结构情境为资源,灵活的匹配、沟通、嫁接于学习主体建构新知识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中,让语言实践活动信息丰盈、价值彰显、情趣昂然。
  
  (三)解读阅读教学之“课堂情境”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生成的“情境”,是以“文本呈现的生活情境”为核心,纵横辐射而成的体系。以“文本呈现的生活情境”为核心,横向辐射为:文本隐藏的生活情境——文本呈现的生活情境——文本延伸的生活情境;纵向辐射为:课堂之内的生活情境——文本呈现的生活情境——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课堂之外的生活情境又包括:生活情境——现实生活情境——未来生活情境——幻想生活情境。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的过程,就是教师以引领学生进人文本呈现的生活情境为基础,纵横辐射、沟通文本内外、课堂内外的生活情境,从而生成课堂学习生活新情境的过程。
  一个课例的研究历经两年有余,其中不乏充满迷途和困顿,然而一旦获得了新的发现、有了新的认识,你便体会到什么叫柳暗花明、什么叫激情洋溢!我要由衷地感叹:生命不息、研究不止,思想之树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