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人才后备军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创新;特色育人
改革开放30年来,在我国的基础界,一批有责任感的校长满怀着教育理想,在不断思考和践行着这样一个根本使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山西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山大附中”)并非一所历史悠久、背景显赫和名人闪烁的传统名校,在“文革”前尚属初创时期,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了稳步的发展,到20世纪末发展成为一所办学规范、具有一定声誉、兼办援藏教育的完全中学,但在当地仍属二流学校。跨入21世纪,山大附中把创办“全国知名、山西领先”的办学目标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把“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创新拔尖人才的后备军”作为学校的培养目标,学校开始进入发展新时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构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被评为山西省的示范高中、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文明学校,成为山西基础教育对外交流的窗口学校。
一、“做泥土”,为学生的精神成长提供养料
(一)要育人,首先要精心培育人才成长的沃土
鲁迅先生曾说过:“天才大半是天赋的;独有这培养天才的泥土,似乎大家都可以做。做土的功效,比要求天才还切近;否则,纵有成千成百的天才,也因为没有泥土,不能发达。”这沃土就是学校精神和学校的氛围以及由此沉淀下来的学校文化,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是这块土壤的灵魂。20世纪末。山大附中提出了“以人为本、持续发展”的核心办学思想,凸显了学校以受教育对象全面持续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想。这样的理想不仅要求实现学校的持续发展,更要实现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教师的持续发展。
山大附中的校训是“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这是一个朴实而简明的校训,然而它却是实现学校创一流、培养杰出人才的一面旗帜。“志存高远”就是要有朝星星瞄准的气度,有“非卓越无以辉煌”的人生追求。一所学校里,没有一支“崇尚一流、拒绝平庸”的教师队伍,就很难指望培养出具有一流境界的学生。为此,山大附中在教师队伍建设中首先着力唤起教师积极的人生追求,不遗余力构建“拒绝平庸,追求卓越”的教师文化,让教师彻底从过去二流的心态、二流的目标、二流的惯性中摆脱出来,极大地促进教师人生价值的提升。
山大附中不乏志存高远的学生,但这种“高远”由于受到社会和年龄的影响,往往会局限于追求个人的成功,而学校则希望学生的“高远”能够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为人类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脚踏实地”则是一种做人做事的态度,希望他们能从基础做起,从能做到的地方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同时,这个要求也是针对学校里城市学生思维活跃但不够扎实,兴趣广泛而不够执著,志向远大但不够勤奋的特点提出来的。我们希望从山大附中走出去的每一个学生,关键还是要“脚踏实地”,因为好高骛远,必然会导致志大才疏。
“厚德博学,文理兼长”是山大附中的育人理念,这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是基于特有的校情。作为一所具有理科教学优势的学校,山大附中不仅五大理科奥赛成绩突出,而且高考理科成绩也很有优势。因此许多人认为“理科好就能上附中”,其实这是误解,学校和教师更加看重人文素养对一个人成才所具有的基础作用。如果没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很难成为一个有德、有识、有品位的人,我们不能容忍把学生培养成解题高手,但在人文知识、人文情操方面却是平庸之辈。
(二)“做泥土”,就是要塑造精神,营造氛围
为了让校训和学校精神真正根植于学生的心间,学校在每届新生入学时,都要精心设计人学教育的每个环节,有校长的理念教育、学校传统教育,还要让新生参加当年高三毕业生表彰大会,让他们亲身感受学长的辉煌与风采,亲耳聆听学长的历程与感悟。学生们亲眼看到从身边走出那么多品学兼优、热爱公益的优秀毕业生,那么多升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名校的学生,那么多在全国全省大赛中获奖的学生,那么多能给母校留下作品的学生,这种引领使新生们震撼、感动。这样的教育设计使他们从初中生状态中迅速进入到山大附中的精神世界里,从心底里迸发出“我要优秀、我要成功”的情感,从而树立起“非卓越无以辉煌”的信念和精神追求。共同的心理认同和学生背景,其教育的说服力、影响力和刺激力往往比教师从小给他们讲述的伟人故事更有力度。
步入山大附中,随处映入眼帘的都是学生们的青春风采,有每年向全校同学推出的20名彰显“厚德博学、文理兼长”的优秀毕业生,有在各类大赛中摘金夺银的学生,有在社团奉献爱心的学生,有考入名校的学生,有加入党组织的学生。网站上、校报里、海报中涌动着的都是附中学生的不凡表现。充满激情、挑战自我的同学们徜徉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样的环境在影响着他们的精神风貌,反过来每届学生也影响着这里的氛围。因此我们说,学生既是学校精神的受益者,更是学校精神的创造者。
二、做课程,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搭建平台
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要实现学校的培养目标,不仅要开好国家课程,还要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校本自选课程,满足学生多元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山大附中先后开发了100余门校本课程。
(一)统选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所有在校学生的必选课程,排入课表。如礼仪规范与传统文化、报刊阅读、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这类课程使学生在行为规范、国际视野以及道德身心等方面的发展目标基本能够达成。
(二)任选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以学生兴趣、爱好、特长为基础,按照学生个人意愿和发展需求,采用自主选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模块。
数学科技类课程:由理科教师开发的理科拓展性课程。其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素养;二是培养质优学生,满足理科见长、学力高强学生的发展需求。
人文社会类课程:由与学生生活和人生密切相关的微型课程组成,面向全体学生。其目标一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二是培养学生全球眼光,使学生对各种文化、制度、以及热点问题有所认识与理解,形成较好的国际视野;三是陶冶学生情操。
艺体综合类课程:主要是为满足学生特长发展需求。
(三)活动类课程
1、文化节课程
这类课程由各学科组和职能处室主导、策划和运作,有贯穿全年的英语节、语文节、读书节、科技节、节、节等,这是活动类课程的主干课程,每个节日要持续大约一个月左右,强调全体参与和群体参与。这类课程有三个功能:一是过程,即培养学生获得人的核心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以及创新实践能力的过程;二是尊重,即尊重学生的发展差异、个性差异和能力差异;三是舞台,即最大限度地让每一个学生展示自我、张扬个性;四是让校园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一年四季欢声笑语,充满青春活力,营造浓郁的学校文化氛围。
曾经一段时间,山大附中的师生重理轻文现象较为严重。文科教师觉得在学校没有位置,文科见长的学生也羞于选择文科。为此,学校就大力倡导文理兼长,创办了文科实验班,并积极开发文科类校本课程和活动。其中语文节就是极受学生欢迎的节日,全部活动由语文组教师策划和运作。在活动中,有古典名篇诵读专场,有教师的文学讲座,有学生主讲的文学沙龙,有各班参与的话剧专场,有名家专题报告,有演讲与辩论专场等。这些活动让学生获得了课堂内难以得到的精神体验。
2、专题性课程
这类课程是以重要节日、重大事件和主题教育为主的活动课程,如物理年活动。2005年,为纪念爱因斯坦关键性发现100周年,联合国确定该年度为“世界物理年”,举行了“光速传递”活动。山大附中作为全球“光速传递”活动山西站的传递点举行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当光传递信号到达山西站的时刻,全校所有的灯光顿时熄灭,500把红雨伞下的灯光被学生依次点亮,形象地展示出光束传递过程,夜幕中的红色灯光呈现出一幅壮美的画面。我们有理由相信,那一刻学生们一定感受到伟人对这个世界的影响和贡献。此外,我们还举办“光是什么”学术报告,水火箭、孔明灯制作比赛、科普展览等系列活动。
3、社团类课程
学生社团是学生自我管理、自主发展的重要载体,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袖意识和领袖才能。每年新生入学后,学校都要开展“金秋纳新”活动,各个社团要面向新同学,介绍社团的宗旨和成就,招募新社员,社团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话剧社不仅演绎许多经典名篇,还自编、改编了不少话剧,如《天堂俱乐部》《疯娘》等,他们的演出常常使在场的学生声泪俱下。2008年,话剧社还拍摄首部电影《等待雪季》。爱心社除常规地组织团员到孤儿院、盲童学校等开展慰问捐助活动外,每逢重大事件,如海啸捐款、抗震救灾、救助同学等,他们都是捐助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另外,学校还有文学社、篮球社、棋社、电影社、小家协会、读书社、环保志愿者协会、跆拳社,等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们的核心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锤炼。许多同学升入大学后,还念念不忘在山大附中的生活,很大程度上是眷恋高中这种丰富多彩的学习状态。
三、做特色,为学生的自主发展寻找载体
特色是学校成功的标识,有特色的学校不一定成功,成功学校一定有特色。
(一)学校特色一定要直指学生的培养目标
特色目标:“在学校课程平台支持下,让学生做到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我们之所以不强调全体发展、全面发展,是因为“因材施教”是培养人才最为理想的教育情境,而在目前的教育模式和条件下,却很难创造出真正“尊重学生个性,因材施教”的育人环境。因此,特色建设一定要在学生自主、个性、特长发展上,下足力气,才有可能为杰出人才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附中,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关注程度远远超过整体。”山大附中许多学生毕业后,在网上的这些留言就折射着这种特色和理念。
特色模式:以兴趣特长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方式,以校本课程为依托,以竞赛获奖为标志。这种模式首先立足于学生兴趣与特长,不以功利为目标,不以教师的训练为主导,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校提供课程支撑。
特色策略:特色建设与学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一定要让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一定要对学生有激励、有回报,因为没有成功的体验就没有兴趣的保持。
特色评价:树立不同类型榜样,多把尺子量学生。
(二)学校特色一定要有鲜明的标志
标志一:群体优势。山大附中每年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人次远远超过当年的毕业生人数,2000~2007年间全校共有1934人次获得等级奖,837人次获省一等奖。如2006年有853人次获奖,2007年有847人次获奖。
标志二:团体优势。2000~2007年间,山西省物理、化学、生物竞赛共产生24个省团体第一,山大附中就获得了其中的23个。近4年,学校连续蝉联全省的信息学团体第一名。数学从2006年首设团体奖以来,山大附中也一直是团体第一名。
标志三:学生。学校为一大批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条件。山大附中历年的保送生资格人数统计如下:从2000年到2007年间,获得保送资格的学生共有438人次。如:2007年,学校共有85人次取得保送资格,其中数学19人,物理22人,化学21人,生物学18人,信息学5人。
标志四:发展高度。2000~2007年全省五大学科共产生40个个人第一,我校就占了31人。代表山西省参加全国决赛选手中山大附中的学生历来占绝对人数,有时全部是附中学生,2000~2007年山大附中共有93人获全国大奖。2007年,在全国的决赛中,山大附中学生获得国家级奖牌22人次,其中获得金牌5枚,银牌10枚,铜牌5枚,还有两人获国家级特别奖。
(三)学校特色一定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鲜明的育人特色使一大批省级乃至全国拔尖的学生脱颖而出,这些学生在进入大学,甚至走入社会后都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优势。如2007年北京大学面向全国进行高考在线招生咨询,推出13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其中两名就是山大附中的学生。
一名是苏萌同学,他在刚刚升入高二就获得全国物理竞赛奖,2003年进入北京大学物院。该生本科期间曾赴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参与多项科研课题研究,获得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著名大学物理系全额奖学金及哈佛大学Loomis研究奖,现赴美国哈佛大学天文系攻读博士学位。
另一名是刘晟同学,他在附中期间,曾获全国中学生数学、物理、生物竞赛山西省一等奖,还有和信息学竞赛共5块奖牌,后考入北京大学微系。在北京大学期间,获得校三好学生、曾宪梓奖学金、“五四”奖学金、摩根斯坦利奖学金,以微电子系第一名的成绩,获得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电子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
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杰出人才的很多,但不全面发展,或叫特长发展的偏才学生成为杰出人才的也是大有人在。我们的主流观点是学生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但在实践中却又不可避免的碰到偏才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培养那些特长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学生,这对学校领导的观念是一个真正的挑战,学校特色的构建更应该关注这样的学生。
任宇翔,在山大附中学习期间曾是信息小组的主要成员,痴迷于和电子竞技,在高中时曾是山西第一个游戏联盟CEO,任搜狐山西分公司的技术人员。他常常出没于网吧,是网吧小老板离不开的技术人员。高中获得了全国信息学竞赛省一等奖,考入浙江大学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学期间,赴韩国WEG总部工作一年,担任中文主持人并参与视频节目的制作工作及现场舞台策划,作为首席电子竞技主持人,曾接受CCTV10《人物》栏目专访。
邵华同学曾在附中就读6年,对物理学科有着极大的兴趣,初中就自学完高中物理,高中又自学了大学物理专业的重头课程“四大力学”。但其他课程都不大令人满意,偏科现象尤为严重,且经常不上课,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都很有意见,不断向校领导反映,希望校领导采取强制措施。校长就此向全校教师提出“邵华现象”,希望山大附中能给这样的学生一方空间,让他们的个性和特长得以发展。看到他把所有的时间全都放在物理学习上,学校领导就因势利导派教师进行辅导,并专门为这样几位学生腾出一间教工宿舍,让他们自主学习。这个宿舍的学生全部考入清华大学,同学们戏称之为“清华屋”,“清华屋”吸引并影响了很多同学。但这样的做法也让学校承担极大的风险,邵华在刚刚升高二时就获得全国物理竞赛山西赛区一等奖,并列第三名的好成绩,但因为是高二学生无缘全国决赛。高三年级再次参加省物理奥赛,获全省第七名,与全国决赛失之交臂。为此,学校专门向清华大学推荐了邵华同学,清华大学经全面考察,于当年将其录入基础科学班。进入清华基础科学班后,他仍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学习。费曼教授的《量子电动力学讲义》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但邵华在大三时,就把该书里的公式全部推导了一遍,毕业的时候他被推荐到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直读博士。为此,在山大附中和清华大学都曾引发“邵华现象”的激烈讨论。
山大附中2008届毕业生牛培行同学,被特招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央电视台第二频道等媒体曾专门报道了这个学生。他从小爱好创造发明,学习成绩一直不是十分理想。上高中时,离录取分数线差50多分,山大附中特招了这个学生。入校后,学校一方面强化他的文化课基础,同时更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专门设立制作实验室。毕业时已有27项发明专利,高二时他曾在校方的陪同下到北京与美国的一家基金投资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他的部分作品已被人民大会堂作为永久展览收藏。
此外,山大附中对于在文科方面有兴趣、特长和潜能的学生,也是不拘一格地进行培养。曾就读于山大附中初高中共6年时间的李萌同学,高中期间曾获“语文报杯”“圣陶杯”“美登高杯”等8个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一等奖,在第四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二等奖,还曾获全国中学生生物竞赛一等奖,高中期间英语就过了四级。高三毕业时她出版第一部小说《行走季节》,上大学后又出版小说《青春河湮没花朵》,被誉为山西出道最早最具才情的80后女作家。她在《萌芽》《南风》《芙蓉》《青年文学》等刊物表文章30余万字,作品被收入20余套“80后”以及“新概念”系列丛书,并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电台制作为有声节目播放。
在这些学生的影响下,我校不少学生出版诗集、小说、文集等。此外,我们每年还要编辑一本《来自自主学习的报告》,把各类优秀学生的成长历程和感悟用文字记录下来,不断传承给后来的学弟、学妹。
(四)学校育人特色的意义
一个学校出几个尖子是容易的,难得是年年出大批尖子生,难得是各个方面都出尖子学生,应该说这与学校的育人特色密切相关。这种特色一旦形成,就会对全校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让每一个步人山大附中的学生都能强烈地感受到这种“理想——挑战——超越——更高—更强”的精神,学生们一人校,就开始设计自己未来,考虑自己在哪个方面、哪个学科上特色发展。这些在全省、全国的获奖脱颖而出的学生,在升入高中时并非都是优等生、特长生,他们中有许多是扶持生、自费生、扩招生,但他们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同时,学校这种办学特色为学生、教师和学校都提供了持续发展之路。
首先,学校为学生自主发展、脱颖而出提供成长之路。学生们小小年纪就能在教师指导下,勤奋钻研,努力拼博,经受同龄人中难以得到的锤炼,从而获得自我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批判质疑等能力;发展兴趣,形成特长,初步形成杰出人才多应具备的基本学习素质和实践能力。如果说高中阶段我们的办学行为,还不能称之为培养杰出人才的话,那至少我们为学生们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科学思维方面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其次,学校特色为教师提供专业发展之路。这样的特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极高要求,如果能胜任,专业上就又攀上一个高峰。如果说让山大附中的教师只完成国家课程的话,他们的教学任务应该要轻松得多。但我们培养的是“杰出人才的后备军”,教师们就不得不超越现行教学的要求,在新的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同时,这种特色也为我校科研提供了巨大的资源。
再次,特色也是学校办学育人的发展之路。这种特色模式不仅满足高强能力学生发展需求,优化学生文化,而且它回归教育“发展人、培养人”的本质,其结果也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使山大附中实现性的跨越,成为受到广大群众欢迎的优质学校。
上一篇:教学公平重要性及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