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 美美与共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 多元文化;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
我们正处于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相容时代。多元文化时代呼唤多元文化教育,多元文化教育呼唤多元化课程模式。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国家、地方与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及课程体系的建立为多元文化教育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与得天独厚的平台,特别是地方课程的开发已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和理想栖身之所。
一、地方课程是多元文化的重要教育载体和理想栖身之所
在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模式中,国家课程体现的是文化的统一性,地方课程凸显的是文化的多样性,校本课程彰显的是文化的个性。从多元文化视角看,地方课程相对国家课程、校本课程而言,更利于关照民族地区文化的多样性与独特性,照顾不同族群学生的文化差异。因而成为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理想的栖身之所。
第一,作为一种课程理念,地方课程比国家课程更能表达对理解、尊重、公正、自由、民主与平等的美好教育愿景,它具体体现在对每个个体文化背景、文化身份的认同、理解、尊重及其对文化的自由选择上。
每一位学生都隶属于不同的民族,有各自的文化母体、生活经历和成长环境,个体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实质上是文化的差异性与多样性的反映,关注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实质上即是关注和尊重他们的文化差异,就是要立足于他们的文化根基和生活经验来教育他们,就是要把自主选择文化及其价值观的权利交还给每一个学习个体,“因为只有个人自由选择的价值观才有实际意义。”[1] 学习、了解和掌握包括本族群在内的多族群文化是学生的基本权利,创设并提供多元文化教育的环境与内容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课程及教学活动理应尊重每一种文化的生存权,充分展示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全面揭示各民族文化的内在价值,构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课程文化生态系统。地方课程开发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适应学生文化的差异性,满足需求的特殊性,促进的多样性,培养其跨文化的适应性,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拥有适合于他(她)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只有建立在他们各自文化根基上才是公平的教育,只有这样的课程才是道德的课程,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蕴涵生命自由的教学。
第二,作为一种课程管理政策,国家课程体现的是统一性,是“趋同式”课程,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地方课程则反映了多样性,是“存异式”课程,完全可以照顾地方多样性的需求,有助于保护积极意义的差异,正是二者的互补得以达成“存同求异”的个体发展主张与社会理念。由于我国各地区的政治、、科技、民族、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地理位置、条件、文化资源各异,因而各地区呈多层级、多元化的发展格局,难以按照同一起点、同一模式、同一标准、同一速度“齐步走”,而只能坚持差异性、独特性、多样性的发展思路来实现本地区的发展,因此,地方文化资源及其发展条件的差异性、多样性需要多元化的课程结构与之相匹配,而地方课程的地方性耦合了地方文化的多元特性。基于地方课程的课程属性,民族地区完全可以根据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和条件,采取适当的方式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开发、管理、实施与评价,将民族文化资源纳入地方课程开发范畴,充实并丰富课程的多样性。同时,民族地区也有责任、有义务把本民族的文化传统系统整理出来使之得以有效传承与弘扬,这样有助于为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有利于二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循环关系。
第三,作为一种课程知识,地方课程不过分追求严密的逻辑性、系统性、连贯性和学术性,更有利于表达关于“谁的知识”,是安顿本土知识的理想家园,最能体现对少数民族(一般是文化弱势群体)的人文关切和教育关怀。民族文化作为地方性知识的重要内容,理应成为国家课程体系的一部分,然而,由于这些本土知识大多是非主流文化或弱势文化,由于其“被压迫的知识”的身份而在国家课程体系中常常被忽略或者遭受“挤压”,“本土知识的不断丧失或边缘化必然导致本土社会主流文化价值体系的崩溃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解体……。”[2]因此,本土知识“何以为家”一直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而地方课程的出现自然成为本土知识的理想归宿,承认本土知识,即为民族文化进入课程、取得合法的知识地位提供了依据和保障。
第四,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地方课程具有本土性、综合性、实践性、动态性、多元性等特征,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模式进行开发,在课程资源的形态、课程载体及呈现形式、教学方法手段及途径、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可以根据民族地区的需要与民族文化的固有特性灵活多样地选择,确保多样态的民族文化传统有效地进入到地方课程中来,有利于全景式地展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人文画卷,有利于与本民族文化建立最大的关联,形成各具特色的民族地方课程体系。
二、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课程开发是一种文化的选择与建构,各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即是对其本民族文化进行重建,因此,多元文化视野下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应妥善处理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 “一”与“多”统一,构筑“多元一体”“美美与共”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格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族群国家,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元性,在种族、民族、宗教、信仰冲突日益频繁的时代,多元文化和平共处、和谐共生成为世界稳定与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费孝通先生曾经提出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二是“多元一体”。前者要求各民族不但要学会尊重、欣赏和赞美本族文化,而且要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和接纳他族文化;后者则强调在平等多元的前提下,共同捍卫主流文化以维护同一政体稳定,建立稳定有序的社会政治经济秩序以促进国家的发展进步。旨在要求人们在尊重多样性的基础上同样要遵守具有普遍伦理意义和共同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多元文化教育的目的并不一味地在于促使文化的日趋多样化,而是试图使‘多’与‘一’之间协调起来,是在遵循文化差异的前提下,将‘个体文化’与‘共同文化’有机地统一起来。”[3] 尽管不同族群文化固然有各自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与心理行为方式,但也存在共同的意义追求,即“那些适用于所有个体的、可能在所有文化中出现的特点、特征、能力和行为方式。”[4] 这正是我国各族人民建立共同价值范畴、道德体系、伦理规范及行为方式的基础。
基于上述理论,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文化的一体化与多元化相结合,即文化共性与民族个性的辨证统一,既能“美美与共”以“水天共一色”,又能“各美其美”而“风景这边独好”,人们把它形象地比喻为“一片各种植物都能以和谐的多样性开花结果的草原。”[5] 花草丛生、各得其所却又能和谐于一体的“草原现象”准确而贴切地反映了人类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因此,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中,有必要建立课程资源的筛选机制,用合教育、合发展、合民族政策的原则来加以指导。同时也要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及教材的审核机制及程序,实行地方课程准入制,在一体化与多元化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一方面,我们要萃取那些富有民族特色的课程资源,通过地方课程的实施,彰显民族文化的独特性,有效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在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资源的择取、课程内容的诠释等方面要与我国主流文化保持一致性,以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体性”,确保“天下大同”。围绕这一指导思想,各民族地方在认真贯彻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相继补充开发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独特的“民族文化风景线”。如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教育局为本地一至七年级开发的《可爱的家乡》《可爱的宁夏》等民族地方课程, [6] 在课程目标与内容上都十分注重与国家主流文化保持一致,通过对本族文化的宣传教育和正确解读,有助于帮助学生完成从了解本族、认识本族、热爱本族到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再到认识祖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的统一与升华过程,在这种教育中,“一”与“多”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 (二)“他文化”与“我文化”互补,形成“兼容并包”“差异共存”的文化共生生态圈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的相互依赖不断增强,文化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一个智慧的民族不是一个“文化孤独”的民族,而是一个勤于学习、勇于反思、善于创新的民族,是一个以平等、开放的姿态随时与他文化保持对话的民族,是一个善于与他文化互通、互证、互补、互融以丰富本族文化的民族。我国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文化的差异性正是各族文化平等对话、沟通合作的前提和条件,但如果过分强调文化的差异性,拒绝与他文化的交往对话,必然会产生“文化的孤独感”,把自身推向绝境,以至于本族文化的衰微和消失,这无异于民族的自戕行为。“突破这个难点的最好办法,就是同多元文化的接触和交往,在更高的深度上去理解他。”[7] 事实上,我国各民族文化本身就是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如新疆文化是由伊斯兰文化、阿拉伯文化、地中海文化、中原汉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融合而成;西藏文化是由中原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雪域高原的土著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融合而成;宁夏文化是由中原文化汇合西域文化和其他文化因子并融合陕甘儒道文化而成;内蒙古文化是由草原游牧文化与藏传佛教文化相结合并融合西夏文化和其他因子而成……。[8] 因此,要以尊重、欣赏和包容的态度与和谐发展的观点去看待“我—他”文化的差异,因为“这些差异的组合可以演奏出一个共同的旋律。”
为此,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要注意处理好国家文化共同体中“他文化”与“我文化”的关系,既要保护“我文化”的独特性,又要善待“他文化”并使学生善于从中吸取营养。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开发既要立足于本族文化,又要超越本族文化,要摈弃狭隘的民族本位观和文化偏见,消除文化屏障,加强与外族文化的多边交往与多向互动,不只是局限于本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而是要站在多元文化的高度,从“我—他”文化的视野来开发利用、诠释、评价民族地区的课程资源,并经过学、课程学的选择、加工和提炼,将其转化为有效的地方课程内容,使他族的如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事件及人物、文学、生产技术、道德伦理等蕴涵的有教育价值的民族文化精髓均可以“兼容并包”“求同存异”以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和教学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模式,使各族文化都能“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通过与他族文化的比较,一方面深化学生对本族文化的认识与理解,感受、体悟本族文化独特性与深刻性,养成文化的归宿感与身份的认同感;另一方面又可领略、分享他族文化成果,促进跨文化的沟通、对话与理解,从多元文化的视角帮助学生形成多元文化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跨文化的适应力和创造力,促进各族学生在多元文化的交流中达成“视界融合”。
(三)正式与非正式并举,架构灵活多样的少数民族地方课程教育教学新体系
我国各民族文化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非正式的传承方式,并以强大的惯性保存下来,至今在民间发挥着积极的教育作用,如东乡族的经堂教育、藏族的寺庙教育以及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等。非正式教育教学方式作为民族生活的一部分,其浓郁的生活气息更有利于增强地方课程的信度与效度,更利于课程融入日常生活,回归生活世界。
一般来说,少数民族的教育方式对本族人而言具有高度的认同性和权威性,将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方式作为地方课程的教学方式更易于接受。有关研究表明,少数民族居民都主张对孩子进行民族传统教育,但更多地倾向于通过口头、歌舞形式传承民族道德、伦理内容,更倾向于通过家庭或社区而不是学校的渠道来向孩子传授本民族传统文化知识。[9] 因此,地方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加强正规教学的前提下,一定要重视利用民间的非正式教学体系,畅通正式与非正式教育体系之间的渠道,充分发掘少数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教育及课程资源,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以及学习方式,结合少数民族的纪念仪式、节庆活动以及传统竞赛项目等,通过对其合理加工改造,使之成为正规教学方式的补充或延伸,进一步拓宽地方课程教学的渠道及其空间范围,丰富其活动方式,构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新体系,切实提高地方课程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四)继承与创新并重,探索生生不息的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可持续发展路径
多元文化视野下,民族地区的地方课程开发不是对民族文化的简单复制与被动保存过程,实质是对民族文化进行梳理、反思、筛选、重构与创生的过程。它依据课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吐故纳新等一系列课程设计行为,赋予民族文化新内涵,使之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一方面,我们要精选那些对民族长远发展、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民族文化精髓加以优先传承;另一方面,又要结合社会发展及时代要求,对民族文化进行理性的审视与反思,批判性地加以继承,做到扬其精华,弃其糟粕。多元文化教育虽然尊重每个民族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及其价值,但并非承认每一种文化因子都是“优质”的。正如一位少数民族地区中学校长所言,“地方课程既要挖掘积极的内容,也要让学生理解我们落后的东西,让他们从此改变、奋进。也就是危机教育,这也是地方课程开发的一部分。”[10] 显然,当我们在把少数民族文化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时,其实也就是用合教育、合发展、合时代等原则来对它进行检视、反思、批判与重构,是对民族文化的提炼与创生,使之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五)统一与差异并存,构筑“和而不同”的少数民族地方课程评价体系
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开发无疑是以多元文化背景下的课程理念来建构其评价指标体系。民族地区地方课程的独特性,使得其评价有别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也不完全等同于学科课程的评价。因此,基于各民族文化和民族需要而开发的地方课程在制定课程评价指标体系时必须尽可能地考虑不同文化之间的共性与个性,将普适性评价指标与差异性评价指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要制定一个平衡的、照顾各民族文化的评价标准,有效兼顾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即将体现核心价值观和共同文化的指标与体现民族价值观和彰显文化个性的指标通盘考虑,使之兼具主流文化的大众性、普遍性与民族文化的适切性、独特性。
为此,少数民族地方课程在评价指标的维度确立上要有异质的多样性,尽可能地反映出文化的丰富性;在评价指标内容上要有积极的差异性,尽可能彰显其民族性;在评价指标的水平程度上要有合理的层次性,体现出典型性,尽可能地把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同质评价与异质评价、共时性评价与历时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
少数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评价体系改革的关键在于,国家应加大民族地区中考和高考改革的力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课程评价赋权增能,特别是将地方课程的评价自主权交还给地方,并将评价结果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学生的中考和高考成绩中,这样,那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因此而进入课程评价范围而得到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才有可能真正推动各民族文化和谐、持续、健康、多元地发展。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十一五”规划课题《地方课程开发实施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课题编号:XJK06BJJ02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 参 考 文 献 ]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45.
[2]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339.
[3] 郑金洲.多元文化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
[4] 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M].潘亚玲,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4.
[5] 图海纳 阿兰.我们能否共同生存:既彼此平等又互有差异[M].狄玉明,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7.
[6] 孟凡丽,姜玉琴.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现实扫描[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4-31.
[7] 何云波.跨越文化之墙:当代世界文化与比较文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103.
[8] 刘旭东.论民族地区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10-114.
[9] 丁立平.城市周边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教育观念的地域性及改善途径[J].云南社会科学,2005(4):94-97.
[10] 孟凡丽.多元文化背景中地方课程开发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3.
下一篇:我国教师课程创生的缺失与偏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