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旨归:身心和谐发展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中小学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身心和谐发展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指人在德、智、体、美、心理等各方面获得充分、协调、健康、自由的发展。中小学阶段是人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阶段,这一时段的教学活动应趋向综合实践活动,以全方位的锻炼学生。“教育必然要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所制约,也就是说,教育活动必须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才能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才能使人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然而,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中小学分科课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经验、活动和综合课程开设较少。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科的逻辑体系的完整性。这虽有助于突出教学的逻辑几天和连续性,有助于体现教学的专业性、学术性和结构性,有助于组织教学与评价,但却往往影响其他学科知识的传授,影响知识的综合运用,不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时,分科课程还容易导致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视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之间彼此割裂开来,从而限制学生的视野,束缚学生思维的广度,影响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征与身心和谐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基于学习者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能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锻炼,有利于其身心和谐发展。
(一)统整性
分科课程关注的只是让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系统知识,割断了这些知识与学生生活和经验世界的联系。中小学生的生活世界是由个人、社会、等基本要素彼此交融而构成的。在学校教育中,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不是多门学科知识“拼盘”的结果,而是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关系中通过综合运用知识不断探究达成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尊重学生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关系及其处理这些关系的已有经验,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开展实践活动,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道德的内在整合。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将人的生活世界统整性和个体发展整体性统一起来。
(二)实践性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需要认知、情感、行为等诸方面的有机统一,沟通这几个方面联系的桥梁就是实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最重要的特征是实践性,它是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的课程,教学中它能在认知、行为、情感之间架起桥梁,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在“做”“考察”“调查”“探究”“服务”等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从而逐步形成知识间有机联系的敏感性,使其认知、行为、情感的协调发展。
(三)开放性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需要张扬人的个性,创造一个开放性的环境。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内容、活动方式、活动过程与结果到活动评价等都是开放的,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赋予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时空,使之能够从社会的、文化的观点出发对现象发表个人的创见,展现个体的智慧,张扬个性。
(四)生成性
人的身心发展是不断生成且连续与非连续相互交织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现实社会和中小学生的生活以及身心发展需要,以促进个性发展为目标,着力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不断地建构自我,发展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从接触的情境和资源中收集解决问题的资料,自主地制订活动方案或活动计划,获得实际的体验和发展。随着新主题的不断生成,学生在亲历活动和体验过程中对社会、自然和自我的认识不断深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断生成,进而养成科学探究的态度,形成关心、同情他人的情感和品德。
(五)自主性
人的身心和谐发展是主体性的自由发展。主体性自由发展的教学活动靠的不是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控制,而是源于每一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反省意识和能力。综合实践活动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教师,自主决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结果的呈现形式。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自己发现问题、设计方案、收集资料、解决问题,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或伙伴;学生从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地参与活动,从而获得充分自由的发展。 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和谐
由于新一轮课程改革之前学校课程“因为分立了的缘故,每门课程往往偏于一个境界。的最后目标却在种种境界的综合,就是说,使各个分立的课程的影响纠结在一块儿,构成个有机体似的境界,让学生的身心都沉浸在其中”。因此,在中小学阶段必须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克服分科教学的弊端,带领学生走进了生活、走进了社区、走进了社会,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锻炼身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进行有效指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地方性课程为主。为了确保学校教育有序、有效地开展,办出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制订符合本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案和开放性课程规划。由于该课程随着活动过程而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等,因而必须设计动态活动目标;又由于该课程整合校内外资源,打破了学校、教室的框束,将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融合在一起,因而课时安排应具有弹性,做到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为了确保课程规范、有序开设,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教师指导的重点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指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课题,“任何人都能依据自己的社会地位、日常经验、斗争、成功与挫折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形成与发展个性、使个性各方面都得到充分表现”翻;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和探究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探究,确保综合实践活动有序开展。
(二)了解认识学生,彰显学生主体
学生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体、设计者,也是课程的客体。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需要、思维特征、个性特点、知识基础、学习风格、能力水平等因素制约着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过程。因此,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前,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日常生活,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课题或问题进行探究,努力把学科知识与日常生活整合起来,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需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构思、酝酿、准备、实施、的过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让学生依据其已有的经验和基础,以自己的思维和行动方式去收集材料、分析信息,寻找认识对象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及策略;在成果交流阶段,让学生回顾和反思活动过程,不断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并通过写作、制作、演说等方式呈现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从而彰显其主体性。
(三)体验生活教育,构筑多维交往
“体验是人对生命意义的把握,是作为一个人和谐成长和发展、作为一个人的全部功能的最基本的要素”。传统教学活动凸显单向度、统一性、标准化和认知主义,它有碍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而综合实践活动超越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它是多向度的、开放性的、体验性的活动,在学生与生活、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着力让学生从生活、社会现实中提出问题,从人与、与社会、与自我等方面挖掘活动主题,并深入自然情景、社会背景或社会活动领域,开展社会参与性式学习活动,体验生活教育。“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现实生活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学生交往范围,融入社会与社会其他成员交往,构筑多维的交往关系,促进学生交往、合作、互动能力和责任感等的良好发展。
(四)以生活为基础,建构教学过程
教学不是游离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活动,而是与生活融为一体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生活世界是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的源泉,是学生发展的“动力”。教学以回归生活为基本理念,让学生关心身边的事、关心生活中的事、关心自己的事、关心当下发生的事,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去分析、解决现实问题。让学生走进现实生活,充分挖掘蕴藏在自然界、社会中的丰富的课程资源,以当下的生活为背景开展活动,在生活中感悟、体验、确证、发展自我,在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他人进行广泛的联系和交往中不断地实现自我价值,提升内在生活品味。在关注生活现实、探究生活问题、改变现实生活、创造新的生活中建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体验、参与、探究等中感悟生活的真谛,领略人生的意境,获得身心的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析教师课堂表达的凭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