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教材遗传部分内容的编写思路对比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李战营 时间:2010-08-14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新教材的使用成为广大教师讨论的一个热点,与以前的教材比较,新课改教材在知识的呈现方式和编写程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遗传部分。经过亲身的教学实践,发现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编写程序上更注重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高中遗传部分是生物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遗传的细胞学基础,即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二、遗传的分子基础,即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基因的表达;三、遗传的基本,即基因分离定律,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
        旧人教版遗传部分编排上采用的是:遗传的细胞学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先是考虑到学生在初中时对遗传和变异的一般概念已经有所了解,本部分在引言部分没有重新阐述这部分内容,而是首先用三个设问“遗传和变异究竟怎样发生的,“在生物体内是什么物质对遗传和变异起着决定作用,“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哪些共同的规律,概括出了本章的主要内容,然后又简单介绍了100多年来遗传学的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本部分内容之前,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及其意义有一个总体的认识。然后教材是在初中生物课和高中生物(必修)教材第二章中细胞部分的基础上,从分子水平上进一步详尽地阐述遗传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通过讲述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证据,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功能,以及基因的表达功能等内容,使学生对染色体、DNA和基因的有关结构和功能方面的知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更深入、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最后在前面的基础上讲述《遗传的基本规律》主要分为《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两部分都是先讲授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一对或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可以看出这三部分是三个独立的单元,前两个单元的学习是为学生第三个单元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和储备。这样编排的出发点就是利于知识的传授与施与。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观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再只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更注重“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终身发展、长远发展。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素养,因此在教学中特别强调探究性学习。基于此,新教材在此部分的知识编排上做了很大的调整。新人教版在这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展开的。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发展的进程来安排,将“孟德尔实验”部分的内容调整到最前面,一些重要概念的提法也随着教材章节而呈现出逐步的变化。如在第一章,由于孟德尔时代,人类还没有了解基因和染色体这样的概念,那么如何真实还原当时的情况呢?教材中成功的使用了“遗传因子”这样一个名词,概念的不断修正和完善正反映了人类在科学认识道路上不断的进步。这样既展示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逻辑联系(达成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不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尝试像科学家那样进行解释和推理。这样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会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多方面的启迪。尤为重要的是,每一章的学习都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展开,学习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种呈现方式更加重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问题情境,驱动知识的建构?;更能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达成。
        通过上述内容的对比分析,我们很明显体会到新教材做这样的调整,更注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再也不是高高在上的,枯燥的知识堆砌,讲求方法论,同时注重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