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观下教与学行为的嬗变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新课程 教学方式
新课程下的数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此,要求我们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师教学方式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开展,传统的教育观念不可避免由于受到现在教育观念的冲击而要发生转变,而教育观念是通过教师教学方式体现出来的,教育观念转变的本身也要在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中进行。因此,更新教育观念,就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
在传统教育观念下,课堂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即便有一些学生的自主活动,也是要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教学环节服务的,这是一种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教学方式不是单向传输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只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也就是说,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新观念:从指导学生“学会”转为引导学生“会学”;变重“学知”为激励学生“思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设者、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一方面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产生自行探求知识的兴趣,主动参与的激情,主动提出问题——正如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教具模型、电教媒体等工具组织各种学习活动,让他们动脑、动手、动口、动笔,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总之,通过教师教学方式的这种转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的精神,从而充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
二、着力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突出学生主体性
“教师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也就是说,教师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都要落
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在传统教育中,教学很少鼓励独立思考,很少留给学生较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学生大多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使得学生在课堂上主体性较差。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这种学习方式显然必须转变。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通过学生动手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核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空间。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这样,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为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知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 2.通过讨论交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该用灵活的组织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当学生对一个问题认识模糊时,把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讨论交流,这时学生要充分发挥积极性,通过讨论,各抒己见,共同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论。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
3.通过分组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课堂是学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学生不应该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学会主动学习知识。为此,应该让学生学会合作,在课堂上与其他人合作,让不同的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学到知识,从而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4.通过更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使其学习更具主体性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新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算求解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基本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等等。在教材的许多地方设有“旁批”的空间,可以对教材的主干知识形成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且能够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设置更多的“思考”、“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栏目,则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自己方法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材料,加大能力和方法的培养的力度。
总之,根据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中的重心已经逐步由“教”转向“学”,主要关注的是学生的“学”,即学生在课堂上究竟做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学会了什么、感受了什么、领悟了什么等等方面。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这就要求学生改变以前的学习方式,在课堂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三、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中,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教师对知识拥有绝对的权威,而在新课程理念中,教师要想让学生更好的学就要打破这种权威,建立新型民主的师生关系。那么,要怎么做呢?新课程计划指出:“倡导教学民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每一位教师都有责任爱护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尊重各种不同类型的学生,以一种分类关心、个别引导、全员帮助的态度来积极营造和谐、互学、相帮的教学氛围;对有严重缺点、有过错失误、有不同意见的学生更要关注;特别注意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激励、赞赏学生。赞赏不仅仅针对学生学习中小小的进步、积极的努力和提高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和专长,赞赏学生对教科书的大胆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达到学生积极成长、教学效率极大提高的效果。
新课程改革为基础教育打开了一片自由、蓬勃向上的新天地。新课程之下的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在这个主阵地里,教师和学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角和知识的单向传输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问题讨论的支持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新课程观下的教与学,更加生动活泼、富有血肉、积极有效、精彩纷呈!
:
[1]黄孔该.新课改下数学课堂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思考.科教创新导刊,2008,(7).
[2]周尚能.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析.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B05).
上一篇:制定教学目标要关注四个“点”
下一篇:感恩教育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