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构建校园创新教育环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关键词】高校 创新 教育环境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家和技术领军人才。处于培养人才、开展自主创新、建设创新文化前沿的高等学校,营造有利于以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育的教育环境,发挥好“前沿阵地”的引领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一、树立创新教育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观念,是构建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前提。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是以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知识为主的应试教育观念,学校主要培养的是知识型人才。在应试教育观念影响下,我们的教育最大危害就是变相“奴化”学生的人格,学生只是分数和书本的奴隶,个性很难充分舒展,思维不能健康。这样的学生难以适应21世纪创新科技发展的要求。
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在北京大学讲演时说:“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们具有创新性,使人们变得更富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和更成功的人”。因此,在教育观念上我们应坚决冲破传统教育中崇尚经验、崇尚权威的旧教育观念,应大力倡导创新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学生教育过程中,将学生视为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独立个体和群体,为他们积极主动的自我发展,创设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对学生的评价考查上,要在考查具体学业和学科质量的同时,注重考查评价学生的行为规范、个性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以及富于创新、坚忍不拔的意识和精神。
二、营造创新教育校园文化
营造创新教育校园文化,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树立创新观念基础上,不但要重视创新教育硬件环境的投资,而且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创新软环境——创新校园文化。
首先是要营造浓厚的学术交流气氛。比如请国内外学术界知名人士座谈,让学生们了解学术的新思想、新信息、新动态;展开大学之间的创新研究活动,为学生提供个广阔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可以组建创新活动小组,使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形成自由的学术争鸣气氛,把校园变成一块富有科学的人文精神的沃土,创造一种环境与人文环境来激励学生们获取知识的兴趣和探索未知世界的愿望。其次是要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宽松、和谐、开放、自由的环境,能使人的个性充分得到张扬,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优化校园环境,提升校园文化的品味,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最后,要以丰富多彩的文化为载体的校园文化,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学生的素养。校园文化活动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了自己,发现了自身的价值,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三、建立创新管理机制
作为教育环境的学校是由各种制度约束和维系着的,传统教育制度忽视人的主体性,带有强控性。学生遵循的只是“必须”和“被动”的原则,即“必须”按照环境设置者的教育意图“被动”地加以认同。而创新作为一种主体行为特征,在这种外设环境的强控下显然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要创新教育,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使学生能够参与教育环境、主动选择教育环境,使个人内在的创新意识、创新情感激发出来,从而创新教育也就有了实施的保障。
培养创新人才,要有与之相配套的组织机构。首先,设立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指导委员会,专门研究和管校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具体事情。其次,团委、学生会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发挥联系学生、引导学生、组织学生的作用,还要建立相应的创新教育组织机构,组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兴趣小组、创新小组,并且进行管理和鼓励小组进行创新活动。
四、建设创新教育教师队伍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型教师队伍是最关键的因素。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100周年校庆上指出“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创新人才”。作为创新型的教师,不应再满足于“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功能和作用上,而是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更新观念、勇于实践、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勇于探索和创新。
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切实提高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尤其在创新素质方面应下大功夫。首先,更新观念。教师应突破对传统教师角色的认识,更深刻地了解教育对人类的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作用,更清晰地把握创造教育的实质和内涵,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其次,勇于实践。教师应勇于在教学改革中走新路,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创造因材施教的特色教学模式。再次,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开展创造教育的实践中开拓进取,塑造自我的创新人格。最后,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学校和各级领导应注意发挥激励机制的效应,激发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创新热情,为他们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其能在团结和谐、心情舒畅的环境中拼搏奋进,脱颖而出。
构建高校校园创新教育环境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建设中不断完善,以促进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培养出适合21世纪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更好地推动国家的发展。
:
[1]付丽萍.浅谈校园创新教育环境的建设.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3,3.
[2]屈文涛.创新教育的环境氛围.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1.
[3]曾光明,卓利.优化创新教育环境促进创新型研究生培养.高等理科教育,2003,2.
[4]徐建军,谢群.试论大学生创新教育环境的营造.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