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应用型本科《供应链管理》校内实训教学方案初探
论文摘要:首先分析了《供应链管理》开展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针对我院《供应链管理》目前采用供应链模拟软件和参观实训的存在的问题,设计了比较可行的以比赛为主的实训实践教学方案。
本文将对《供应链管理》展开校内实训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1 开展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现在的竞争,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说明了供应链管理在企业中的重要地位,而供应链管理方面的人才,首先要从高校的培养开始,但在高校的供应链管理教学中,多数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少之又少。所以,开展实训教学是教之所然,原因如下。
1.1 《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可以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
供应链是物流的高级形态,所谓供应链,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网链结构模式。应用实践实训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无缝连接”。
1.2 高校本身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005年1月,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高等学校要强化实践育人的意识,区别不同学科对实践教学的要求,合理制定实践教学方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学体系中,实训实践教学是学生认知社会,熟悉职场环境,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具有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实践教学体系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满足学生具有完整、系统的从业能力的要求。其次,通过实训实践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独立科研、个别调研、创造力训练等能力。另外,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学生还可以通过实践教学锻炼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提高观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抗挫折能力,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因此,构建经管类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已成为许多经管类院校关注和研究的课题。《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是相关专业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它的成功与否会直接影响到学校整体的培养质量。
1.3 《供应链管理》这门学科本身性质决定需要实践教学
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殊性,在于其所描述的理论知识和构架,就是去了企业也难以看清它的全部面貌。同时,随着新技术、新手段及新的管理方法在企业中的不断应用,供应链课程内容更新变化速度加快,理论教学又往往滞后于实际发展,造成了学生所学的知识与实际有所脱节,用实践教学带动理论教学是供应链管理教学的发展趋势,所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能接触到目前最新的、常用的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真正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
2 我院《供应链管理》实训教学问题分析
实践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在本课程的实训教学中,主要以模拟软件操作和企业参观学习的方式为主,两种方式都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
2.1 模拟软件实训教学存在的局限
目前的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主要从“供应链计划(SCP)”和“供应链执行(SCE)”的角度去考虑,通过“操作层”、“决策层”和“供应链商务层”这一框架以及各种企业经营思想来模拟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基本流程。在运用供应链管理模拟软件进行实践教学过程中,每组5-6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现场模拟,这样的实践教学,一方面可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较好的将专业理论知识和现实工作联系起来,每个角色利用自己跟自己进行交易的方式进行操作,这对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能力有一定的效果。
2.1.1 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幅度较小
由于我国供应链发展水平较低,供应链系统中存在许多不科学、不完善的部分,在学生模拟操作过程中,模拟问题与现实问题有些差异,使得角色只能按照软件的基本操作流程去完成,或多或少的降低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除了模拟某公司的业务流程外,实际上也是熟悉该软件的整个操作过程,所谓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其实质就是操作软件的能力,没从根本上解决动手能力的问题。
2.1.2 软件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模拟软件对硬件要求一般都比较高,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速度偏慢,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另外,由于软件本身的缺陷,出现基本资料不能保存的现象,而有些地方却是不能写入,这样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2.2 企业参观学习的教学问题分析
另外一种较常见实训教学方式,就是到企业进行现场参观学习,其形式要么是课程老师联系实训单位,要么是学校有固定实践实习基地。无论何种方式,都摆脱不了“参观”的窠臼。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参观实习不能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效益,反而还会给企业添加不少麻烦,所以到企业的实践实习,特别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实践实习活动,学生没有固定的岗位,最终演变成企业某位主管人员的讲座形式、参观车间和简单介绍。这样既达不到供应链管理实践学习目的,又不能很好的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居于以上两方面的原因,针对《供应链管理》课程,设计了如下方案。
3 《供应链管理》实训实践教学方案设计
3.1 比赛物品采购
此项目设计的目的,一方面是比赛确实需要物品,都要花时间去购买。另一方面,把这个任务给学生去做,正好可以锻炼他们对采购的理解。比赛用的物品是鸡蛋,首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好物品数量,给每组学生一些现金,让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先回到指定地点和物品保质保量的为胜者。同时,可以设计一些关于采购策略的问题,等全部小组回来后,进行讨论和交流,找出自己的优缺点,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和锻炼。比赛名次排在后面的小组其成员将有不同程度的淘汰,具体淘汰对象由成员自己决定。
3.2 扩展型啤酒游戏设计
此项目的思想来源于著名的啤酒游戏,故称其为扩展型啤酒游戏。比赛规则是将上一轮没被淘汰的成员重新分组,比赛在各个小组中进行,为了让全部同学都参与到比赛中来,同时也将被淘汰的学生重新随机分到相应的小组,主要充当后勤和协助小组成员的角色。供应链模型可以用图1来说明。模型中,将学生分成了10个小组,其中市场部分4个组,配送中心和生产商都分别为3个组;在生产商和配送中心之间、配送中心和市场之间,都会有多条路径可以选择,学生在运输产品过程中可以根据相关知识进行选择最优路径。在比赛过程中,为了展示自己的优点,每个小组先将自己的经营目标写出来,形成文件,以备下游选择供应商的时候作。比赛可以在一个大操场进行,市场组的同学根据手中的地图,到校园角落寻找预先存放好的订单,并回答订单上的问题,将其要求的数量和地点等信息送到市场,市场将订单信息传送给配送中心,配送中心根据自己的策略再将订单信息传送给生产商,生产商根据要求将散装的鸡蛋经过优化的路径运输到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拣和包装,通过最短路径搬运到市场。在整个过程中,下游企业角色第一次订单都有选择选择供应商的过程,而上游企业都有选择最优路径的问题。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盈利的多少为依据对小组进行排序。
3.3 供应链知识竞赛
经过上面各环节的比赛,将没被淘汰的学生分成两个组展开问题抢答,被淘汰的同学作为他们的拉拉队和亲友团。问题主要设计供应链各方面的问题,比如供应链的、供应链的核心理论以及供应链的前沿问题等,当然还可以涉及其他基本常识的问题,以考察学生的全面素质能力。
3.4 两人循环搬运
在几个环节的比拼中,最终淘汰留下的两位同学,通过连续搬运货物来决定胜负,基本模型如图2所示,模型中,甲乙双方的搬运路径都设置了一定的障碍。比赛开始,甲乙双方以自己的方式向对方搬运的鸡蛋,然后空手返回,继续搬运,在规定的时间内,鸡蛋少的一方获胜。
4 结论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应用型本科的教学,实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环节。经过一周的实训,学生在比赛中学习、在比赛中去实践、在比赛中去体验,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同时,通过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牺牲精神,实践证明,通过这种比赛的方式进行实训,效果显著。
参考:
[1] 王道平,鲍新中.供应链管理教程[M].管理出版社,2009,4.
[2] 谈慧.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物流实训系统建设研究[J]. 市场,2008(45),119~121.
[3] 王昕.关于进一步加强本科实践教学工作的若干思考[J]. 中学之友(教育研究与实践),2009(2),38.
[4] 乔志强,刘岩.供应链软件模拟实训效果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08(2),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