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肢体话语言,让我和孩子更亲近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4
论文摘要: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通过肢体语言每天传达给幼儿惊喜、好奇、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就像给幼儿的心灵浇灌鸡汤,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成长。
托班幼儿大都两岁半左右处于言语期,在这一时期,幼儿虽然能以主动的方式参与言语交际活动,但是这个时期儿童所使用的语言是不成熟、不完整的。是由于他们掌握词语和语法规则的数量还很有限,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所以说不出完整、连贯的句子,因此他们常常要借助于肢体语言—手势、体态、表情,来进行交流。
一、在保育工作中,通过肢体化语言,使幼儿亲近老师
托班幼儿由于口语表达的能力不够成熟,肢体语言可以使孩子柔弱的心灵得到莫大的安慰,比如初入园时孩子因为环境的陌生而感到恐惧,便嗷嗷大哭、大闹、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我都微笑着张开双臂,轻轻的把孩子揽在怀里,用温柔的眼光抚慰他们,缓缓地拍着他们的背部,嘴里轻轻地说些安慰他们的话语,让孩子那颗惊恐失措的心渐渐趋于平静。使他们觉得在老师的怀里就像在妈妈的怀里一样安全、舒适、温馨。
同时孩子也最擅长运用其肢体语言,如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跺脚,难过时嚎啕大哭等,表情动作明显而容易被了解。肢体语言所表达出一个人内心的意思,有时比说话还更为真实。它是教师了解托班幼儿内心世界的窗口。
还记得思毅刚来园时每次要上厕所小便,她的第一反应就是拉着我的手往厕所方向走,她上、下便池的动作让我感觉她非常的紧张和害怕。每次我都牵着她的小手慢慢的帮助她脱穿裤子,整理好衣服再扶着她走下来,从容的态度和鼓励的眼睛,让她心有依靠。还有的孩子不吃点心又不敢说,就用手指着点心,眼睛看着老师,希望得到老师的谅解,看见老师点点头表示理解,他们如获释重。肢体化语言能抚慰幼儿的心里,使幼儿更加亲近老师。
二、在教学工作中,通过肢体化歌曲,使幼儿亲近老师
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采用了琅琅上口、有节奏、韵味十足而又生活化的歌曲配上肢体语言动作,加深幼儿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他们身体动作更符合所学的内容,我根据歌曲内容匹配相应的动作和节奏,使活动游戏化。如《农家小女孩》
歌曲
竹篱笆呀牵牛花,
浅浅的池塘有野鸭。
弯弯的小河绕山下,
山腰有座小农家。
戴斗笠呀光脚丫,
小河旁尽情来玩耍。
搓泥巴呀捉鱼虾,
农家的生活乐无涯。
动作说明
双手弯曲直立,然后撑开再做花形。
两手重叠上下分开做成小鸭的动作。
双手平伸交叉做水浮动的动作。
双手搭成屋顶的形状
双手平压头顶,小脚跳一跳。
两手与双肩左右摆动。
弯腰双臂朝下做捉鱼虾的动作。
双手的食指指向脸部,微微摇着头面带微笑。
肢体语言动作搭建了幼儿从动作向语言过渡的桥梁,还能培养师生感情,让孩子对你由衷产生一种亲近与依恋。通过肢体化歌曲,让幼儿早日适应环境;通过肢体化歌曲,能锻炼幼儿的胆量,使内向不乐意说话的孩子,也喜欢模仿老师的动作,参加到游戏里来。培养幼儿敢于在同伴面前表现自己对歌曲内容的想法和表达愿望。
三、通过肢体化语言,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常规
肢体化语言注重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它是以教师的肢体语言来传达情感或信息给幼儿。透过实际的肢体动作,老师可以做很且有效的表达,可以更直观地帮助托班幼儿明白某一件事,或起强调作用。
托班的孩子情绪常常不稳定、注意力不够集中,且活泼好动,喜欢蹦跑。老师一昧的强调效果甚微。一次我灵机一劝,张开双手用夸张的动作先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然后食指放于唇上表示(安静),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做为老师适时使用些肢体语言可以强化口头语言的使用效果,无声的肢体语言魅力胜过千言万语。在自然而又传情达意的肢体动作中,我和孩子心灵交会架起了默契,运用做手势这肢体语言比言语更能清楚的表达鼓励及制止幼儿的行为。
肢体化儿歌可有效的运用在生活常规的各项活动中。如我结合儿歌《走路要学小花猫》既是语言的练习、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将走路的要求而然的传递给孩子。
儿歌
走路要学小花猫
脚步轻轻静悄悄,
不要学那小螃蟹,
横冲直撞真糟糕。
坐着要学小白鹅,
挺器胸膛精神好
不要学那小青虾,
驼着背来弯着腰。
唱歌要学百灵鸟,
迎着春风多美妙。
不要学那小乌鸦,
张开嘴巴哇哇叫。
动作说明
举起左手、右手,五指张开朝两侧打开。
脚尖踮起轻轻走(保持一定的距离)。
两手侧平,手指向下摇动,
两脚向外弯步走。
昂起头,挺起胸膛,
双手放好,坐姿端正。
两手伸高躬起,
弯着腰驼着背。
双手张开放在嘴边,
张开小嘴,头部左右摆动。
双手两侧飞舞,
双脚走碎步,张嘴叫。
运用肢体化儿歌的游戏活动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使孩子们主动参与活动中来,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生活常规。
四、通过肢体语言,幼儿口语表达能力,提高幼儿交往的能力
在肢体化儿歌的游戏中,幼儿无拘无束,可以在玩耍中相互了解,相互培养情感,共同合作完成游戏内容。如两个孩子一起游戏《炒黄豆》:
儿歌
炒黄豆,炒黄豆,
炒了黄豆翻跟斗。
动作说明
两个小朋友手拉手左右摆动
两手举起相互转一圈。
孩子能力的发展是各不相同的,在游戏活动中通过肢体语言能得到互补,满足不同层次的幼儿的需要。
由于肢体语言的传达过程是动态的,想象空间比较大,教师精心选择一些无声的、情节性较强的故事内容如《猴子学样》。教师按教学内容有机地分成几个表演片段,并将表演动作进行分解,带领幼儿多次观看猴子肢体语言表演的小片段,依次将各表演片段观看完。如在观看《猴子学样》中,提问“故事里有谁? 猴子们都做了什么? 为什么这样做?你能说说吗?”使幼儿通过观看无声的肢体语言的表演,捕捉到故事中的情感线索,再对表演内容观察得仔细和理解的基础上,鼓励幼儿跟着表演内容进行完整、连贯的讲述,所以通过肢体语言能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总之,孩子的心是敏感的,通过肢体语言每天传达给幼儿惊喜、好奇、拉近与幼儿之间的距离,就像给幼儿的心灵浇灌鸡汤,滋润着他们的心灵成长。传递着信息——老师是喜欢他们的,是关注他们的。肢体语言,让我与孩子心连着心;肢体语言,让我和孩子更亲近!
上一篇:简述不要多“占”——“拖堂”反思
下一篇:浅谈让儿童在愉悦中击响钢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