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进学生发展的课堂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邹贤兰 时间:2010-08-14
  课堂是什么?从生态学的角度看,课堂是师生共同体验生命活动的主要场域.新课程下的数学课堂就应该是以促进师生生命为本的课堂.因此,课堂教学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发展.
  一、创设情境。以趣激情
  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愉悦的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比和比例时,教师有意把学生带到广场上,要学生测量广场边的树木的高.树木高上天,如何测量?学生议论开了——生.: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生:拿绳子量,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生:这是个好办法,就像曹冲称象那样,可是大树无枝可攀,如何上去呢?
  正当学生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教师取来了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阳光灿烂,操场上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教师引导学生量得这影子长1米,接着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量树高的办法吗?
  生: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教师补充:必须要在同一时间内.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们很快利用测量出的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紧接着,教师追问:“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的公式吗?”于是学生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竿长:树高=竿影长:树影长……此时,学生意犹未尽,完全沉醉于探讨活动中.案例中的教师有意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运用,了解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的意识,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如此鲜活的课堂中,又怎么不会获得发展?
  二、鼓励质疑。以问引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在教学中,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意图,从不同角度引导学生质疑,激发他们思维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活跃起来.
  在教学完万以内笔算减法后,教师留下一定时间让学生质疑问难.一个学生举起手来:“老师,四位数的减法,可不可以从高位减起?”这是一个大家都意想不到的问题,全班学生都向发问的同学投去了惊异的目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没有马上给予回答,而是让大家猜一猜从高位减起是不是可行的.当学生因意见不一产生矛盾冲突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道题作为新的探索材料.在组织交流时,教师启发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经历了“猜想(假设)一论证一实践一结论”的认知过程.最后,教师通过问题“课本上为什么选择了从个位减起”来小结,引导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方法尽管是可行的,但由于操作繁琐,效率低下,一般是不可取的.这样教学,既很好地呵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又让学生学有所得.
  三、自主探究,以动促活
  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把课堂变成学生自主探究的舞台,这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应当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大胆尝试,放手让学生操作,放手让学生调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经历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学生活起来,课堂动起来.放手操作,加深体验.“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说明了动手操作的重要性.如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教师发给每一个学生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大的小正方形各一个和一些大小不同的白纸,请他们利用手中的正方形和直尺量出自己手中的白纸有多少平方分米或平方厘米.操作时,要求学生讨论怎样量最方便,然后再让学生动手量.这样经过实际操作,探索得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完全来源于学生的实践,学生掌握的知识更有价值.
  放手调查,拓宽视野.调查是一种联系生活实际的重要学习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前或课后调查数学问题,以丰富教材资源,让课堂向课外延伸.例如在利息税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到附近的银行调查、了解当前各种期限存款的利息.在银行里,学生向银行工作人员提出许多问题:不同存款年限的利息之间的差别,存款本金的利息和利息税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怎样求到期存款利息税等问题.这样的实践活动,把课堂教学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思考并提}f{各种疑问,还能让他们从小就用数学眼光去看待周同的世界,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性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怎样摆放自己的位置决定着有怎样的课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赋予生命色彩的润滑剂,关注每位学生的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一切情感因素,形成良好的情感磁场,让学生主动地学、积极地学,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生活味、应用味,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