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唱教学方法分析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舒敏 时间:2010-08-14

  摘要:高校必须采取相应的调整、改革,以适应快速的基础教育的需求。明确高校合唱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调整目前的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改革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是实现高校合唱教学顺应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关键。
  关键词:合唱 教学 方法 分析
  
  一、指挥的教学
  
  传统教学中,合唱课成为排练课,指挥课成为形体课,是合唱指挥教学中易犯的通病,根据此特点,合唱指挥教学应对声乐、试唱练耳、乐理、和声、曲式等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综合深化的作用,使其与各学科互补、互促,形成一个好的循环,并促进各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水平,并以此提高合唱指挥教学质量。
  在合唱教学中不能仅仅满足于把合唱作品唱会。而应让学生全面地分析作品,包括作品的写作背景、织体、曲式等等。还要让学生较全面地掌握合唱理论知识和合唱技能技巧,在指挥教学中也不能满足于对指挥图式的学习,而应注重提高学生对节奏、音准和音色清晰地分辨能力和音乐记忆能力,培养学生具备全面扎实的音乐修养,传统的合唱指挥课程结构一般为合唱教学与指挥教学分步进行。不利于对学生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单纯的合唱课上,学生只能站在合唱队员的角度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排练指导,而不能从指挥者的角度对合唱问题做全面的学习。在单纯的指挥课上,则因缺少合唱的对象,只能是鹦鹉学舌般地练习指挥图式,而对合唱作品的分析处理又通常只能是纸上谈兵。显然,此种教学现状很难提高教学效果。因此,我认为应将合唱课教学内容与指挥课教学内容合二为一,变单一教学为综合教学,采用双向交流体验的教学模式。
  在课堂上让学生从指挥到合唱队员的角色互换,作为指挥不仅学到了正确的指挥方法,还体验到了把自己对作品的构思通过指挥传递给合唱团时,感受到的和谐、均衡、统一的合唱音响之美,作为合唱队员不仅学到了合唱的排练方法,还体会到指挥者给予的各种启发、暗示,使自己在实践中得以运用,可以说综合教学能让学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实践中能够很快胜任工作,使指挥和排练达到完美的结合。综上所述,我认为综合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优越性:在学习合唱教学内容的同时,引导学生从指挥者的角度学习合唱指挥;在学习合唱训练的同时,为学生提供指挥操作练习的机会;使指挥知识和合唱训练知识互相促进、互相渗透,在实践中很快胜任指挥排练工作;能够在不增加总课时的情况下,相应延长合唱课和指挥课的单位教学时段,本科原教学计划为合唱课、指挥课各开半年,进行课程综合改革后,合唱指挥课共开一年,总课时并未增加,但合唱和指挥的教学进程却延长一倍。
  
  二、在追求艺术性的同时要注重科学性
  
  高校合唱教学在声部排列、合唱基本训练、合唱曲目选择、合唱作品的处理等教学环节要有科学性。声部排列要有别于专业合唱团的固定声部排列,高声部的学生与低声部的学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计划地互换演唱声部,锻炼学生既能演唱高声部又能演唱低声部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声部的听觉能力。
  在合唱基本训练中,既要注意合唱的谐和、色调、均衡、协调等专业基本要求,又要把上课重点放在歌唱发声知识上,包括童声时期、少年变声期、青年变声期前后的歌唱发声特点。作为高校合唱指挥教师,传授给学生更多的应是训练合唱的多种歌唱发声方法,有助于学生将来毕业后在中小学开展大班集体课的歌唱教学。在合唱曲目选择上,不要选择过多的四部合唱或舞台性较强的演出作品,而是要有针对性地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儿童、少年、青年的合唱曲目范围内,儿童、少年合唱教学是以齐唱开始到三声部合唱,青少年合唱是指变声期前后的同声合唱与混声合唱。
  因此,在高校合唱曲目选择上应多样化,在合唱作品处理上,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歌唱,启发学生同一作品通过不同的声部组合、不同的技术性处理,可有不同的感情表达,使学生了解处理合唱作品需要有中外音乐史知识、和声、曲式分析、视唱练耳、歌唱发声、艺术表演等多方面的理论知识和音乐技能。

  三、掌握律动关系,搞好教学实践
  
  在指挥合唱队时需要用各个感知通道(如视、听、唱、动、念等)来完成整个指挥过程,这就需要在学习合唱指挥技能技法时,充分掌握律动这种最基本的训练。例如:在进行“拍点”学习过程中,学生首先表现的是一种本能的律动关系;而这种本能的节奏感是无法将中各种所需要的律动关系清晰、准确地表现出来的。假如,“拍点”位置设在胸前,一开始在击拍过程中学生不会形成“拍点”的概念,双手及手臂的运用也不能非常的协调,更不能准确无误地将“拍点”击拍到位。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清楚,在指挥动作中每一拍的击拍都要有“拍点”的存在,如果想非常推确地表示出“拍点”,应注意手腕关节的运用,要像篮球队员击球那样。练习手腕关节的控制力量。同时也要注意下坠及反射弹上来的瞬间变化,也就是在此时需要打个时间差,使之迅速完成点与线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拍点”训练过程中,要始终能感觉到旋律中特有的律动关系,即强烈的节奏、节拍感。在经过学习与训练之后,学生则能将这种本能的节奏感带入外在的这种律动关系之中,并逐渐形成这样一种律动关系,通过不断实践,反复体会到在击拍时每一拍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准备部分、拍点、反射部分:从而正确理解准备部分——加速——拍点——反射部分——减速这样一种内在的、外在的律动关系,从而能熟练地运用手势将这种律动关系达到非常协调的状态,使被指挥的合唱队员能够清晰、准确地看到手势所要表达和传递的一种音乐语言,从而使合唱队员能够强烈地感觉并接受这样一种律动关系,使合唱队员在演唱合唱作品时能够充分地、淋漓尽致地在合唱作品的表现力上、音乐感觉上达到一种新的高度。这充分地证明了律动教学在合唱指挥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四、在欣赏中搞好合唱教学
  
  加大合唱教学的欣赏力度,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合唱是旋律美、节奏美、复调美与和声美的高度综合。它以其独特而丰富的表现力,给人一种其它艺术形式很难达到的综合美感。在合唱教学中,选择一首好的歌曲,以生动的音乐形象,促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合唱艺术美的熏陶。可是,这些年来,社会上流行歌曲风靡一时,一些格调低下的歌曲使学生深受其害。有必要让学生多欣赏一些严肃音乐,提高辨别力。抵制这种不良倾向。因此在教学中,选择一些中外优秀歌曲如:革命歌曲《卖报歌》、《长城谣》,优秀民歌《小白菜》、《太阳出来喜洋洋》等,以及一些外国歌曲《樱花》、《可爱的家》等来让学生欣赏。从歌词上挖掘歌曲的思想内涵,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并引发他们在美的旋律中体会到人间美好的亲情、友情和爱心,感受音乐的美,培养高层次的情感,提高审美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