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思想政治复习中的学法指导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毛建 时间:2010-08-18

摘要:开展学法指导不仅是当前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智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本文对高三复习中的学法指导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政治复习;学法指导;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毛建军,任教于新疆伊宁市第八中学。
        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 “鱼”作为系统的文化知识,是教学活动所要完成的任务和内容,也是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和追求的目标;“渔”作为掌握知识的技能,不仅是当前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也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展学生智能、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的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把学法指导纳入教学视野。
        尽管高考对学生的要求是很高的,但它并未脱离中学生原有的学科知识体系,所谓“题目在书外,题根在书中”。因此,高考并不神秘,更不可怕。那么,如何提高政治课的复习效率呢?我们认为,在整个总复习过程中,应当做到如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使知识达到“烂熟于心”
        思想政治课的基本知识点是由概念和原理构成的。因此,学生在复习中不仅要全面把握每课讲了哪些概念和原理而不遗漏,还要准确把握住每一个概念的内涵、处延以及原理的科学内容而不曲解。学生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知识点归纳不科学、不完整,丢三落四;比较注重机械记忆,忽视真正的理解和分析。
        针对以上问题,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应按基本概念和原理两大块来整理知识点,以便对知识的把握既清楚又完整;面对概念、原理本身,侧重阅读分析,以便准确理解。如的讲解,紧紧抓住概念中的“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与臆造的、现象的、偶然的联系的区别,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进行对比,如“8”和“发”,“日出日落”、“守株待兔”等,学生会记忆深刻。
        全面准确地把握每课的知识点,不仅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变只动眼、不动手、不动脑的坏习惯,而且对每课知识达到“烂熟于心”,从而为学好课本内容奠定坚实的基础。
零碎的、分散的知识还需要构建起知识体系,进行综合复习。综合复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再复习,而是要把已复习的知识点串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在第二轮复习时,我们可以根据高考要求将课本知识综合为诸多专题,有利于知识间的联系。
        二、明确清晰地把握每课的知识体系——使知识达到“成竹在胸”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材,都是由一定的知识体系构成的。任何一个概念、原理都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概念、原理有密切联系。如果能让学生准确抓住编者的意图,弄清一框、一课、几课乃至一本书的体系,使学生在“整体”中学,这对解决问题是很有帮助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而实现这一目标通常的做法是指导学生编制知识结构图表。学生在制作图表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是:弄不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不善于把繁杂的知识条理化、网络化,分不清主干和枝杈之间、枝杈与枝杈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处理不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鉴于以上认识,在编制知识结构图表时,指导学生理清头绪、线索,把形似孤立的概念和原理进行归类,把知识由点到线进而到面贯穿起来,在头脑中确定每个知识点的坐标位置。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整理编制,再对学生的完成情况进行讲评,并提供比较好的编制思路和图表。这种做法对每一位学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帮助。
        许多学习较差的同学都有这样的感受:书已经看过好几遍了,打开书感觉没有什么是不熟悉的,一合上书又说不出来书上写的是什么。教师要求对不懂的地方提问,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好问的,几乎一个问题也提不出来,可是,一到就露了马脚,甚至一些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理解透,甚至考的就是教科书上的例题他都不会做。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按册子便在,掩了册子便忘。”?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完整地把握知识体系,在头脑中没有真正建立起知识,许多需要在大脑中立即再现的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再认阶段。这样的同学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像“傻子猜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的学习方法应该是,一边学习一边理解记忆,归纳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明确哪些知识是“点”的知识,哪些知识是“线”的知识,哪些知识是“面”的知识,然后把这些知识归纳成网络,从书本上移到纸上,再从纸上移到记忆中,最后用已把握了的知识去解题,提高基本技能。这样,既可避免记忆过多没有用的知识,又可以防止把有用的东西漏掉,即所谓“不杂不漏”,从而真正实现使书“由厚到薄”,直至把书“扔掉”。?
        三、突出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思想课的生命力就在于联系实际。学习政治的目的并不在于要求学生只记住一些概念和原理,而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在运用时常见的现象是:不是机械照搬原理,就是就事论事,不善于取材分析和把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
        针对上述现象,在教学中首先坚持理论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科学地阐明基本概念、原理;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有意识地结合国际、国内的热点上,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国内外的实际加以分析;最后在教师分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由奥巴马当选联系到美国的民主制;由巴以战军联系到民族宗教问题,由反恐问题联系到贫富差距问题,由藏独问题联系到中西方的价值观问题,由5.12地震联系到弘扬民族精神和集体主义等。这种做法有利于学生把寻找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变成一种习惯,从而真正认识到思想政治课的实用性。
        四、在规范化训练中指导解题技巧
        高考训练题型主要有选择、简答、辨析、材料分析说明题这几种,所以对学生的解题指导主要应围绕这些题型而展开。通过规范和训练可克服学生“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丢就忘”的弊病,强调答题的逻辑性、条理性、语言规范性,但解题方法大同小异,以选择题为例,解答选择题的思维过程,可以概括为“判断、排除、选择法”。第一步,“判断”。拿到题目后,认真审查题干,明确题干的内容和要求,形成正确的判断,这一步是正确解题的前提。第二步,“排除”。在对题干形成正确的判断后,排除不符合题干内容和要求的题肢和排除本身与题意有联系,但表述错误或自相矛盾的题肢。这点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又如指导学生解答辨析题也有“三步曲”:第一步,对试题所示观点明确正确与否;第二步,说明试题所示观点正确与否的理论根据;第三步,说明坚持正确观点的作用和意义,对错误观点进行批判。再如材料分析题:第一步,先确定版块,明确常识、常识、政治常识;第二步,确定是整体知识联系运用还是某一个具体知识点及原理的应用;第三步,结合材料,深入分析和阐述,如果教师在学生规范化训练中和典型题目举例分析中经常指导解题思路,就能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找到解题的一般方法,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能在答题中“得心应手”。
        在资料选择上,首先,要选择一本较好、较新、较为规范的书?习题集或高题集,而且跟上教师复习的进度,一步一个脚印地把它做完做彻底。其次,针对当年国内外的重大时政热点,有重点地思考并设计一些题目,自拟自答,力求答案准确、精练、全面而且有创新。第三,有选择地完成各地的交流试卷,排除偏、难、怪的试题,禁止题海战术,反对以多取胜。第四,经常带着问题请教教师,或者参与课堂讨论,或者课下与同学切磋,争取有问题不过夜,在解决问题中提高自己的解题技巧和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重视学法指导,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能力,克服学法中存在的种种弊病,而且教师把“授鱼”与“授渔”结合,也愈受学生的欢迎,并收到了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单位:新疆伊宁市第八中学

Abstract: The implementation of guidance on learning methods is not only the core content in quality education, but also the need of arousing students’ initiative, developing students’ intelligence and realizing satisfactory teaching effect. This paper makes a discussion on the guidance on learning methods in politics review in grade three of senior high school.
Key words: politics review; guidance on learning methods; knowledge system
读者喜爱度:上一篇:班级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五心”转寄朋友 打印文章 写读后感 收藏文章 关闭本页 写信给编辑 发到手机 文章投票 读者交流 幸运转盘   期刊推荐更多>>《技术》
2008年第5期查看详情 订购纸刊 订手机刊 在线投稿 加入本刊读者俱乐部 会员特权购买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