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初探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关键词】问题驱动 教学模式 教学手段
在当今社会,计算机已不仅仅是工具,计算机知识已经成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就像我们学习数理化一样是不可或缺的基础。大到各种行业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离不开计算机的辅助,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成为了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计算机是大学毕业生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这也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一、计算机公共课的授课特点
1.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
对于现今的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来说,授课对象是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实际教授中应该注意区分非专业与专业的差别,充分考虑授课主体的接受能力,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应避免大量理论知识的灌输。
2.授课是以应用为目的
计算机成为高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时必须掌握的技能,就目前就业的严峻形势来看,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应更加重视上机操作,在实际教学中采用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锻炼学生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学科知识更新快
计算机技术发展速度之快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拟的,计算机教学也不是一劳永逸的。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教学安排中不仅要选择合适教学内容,更是要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如今的信息已经相当的丰富,我们要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计算机知识。这才是他们能够受益一生的法宝。
二、目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模式及问题
当前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模式已基本固定,采用分阶段、分层次教学,即计算机文化基础阶段、程序设计基础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阶段。以仰恩大学为例,其计算机教学实行四年一贯制.。学校规定,学生在一年级上学期学习计算机基础并应通过省计算机一级,在下学期学习程序设计基础,在高年级开设考查课,学会编程和专业软件的应用。为了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课程设置也不断的进行更新。
但是就目前的情况看,以上模式并非最佳。以计算机基础为例,内容设置多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重复。计算机并非高考科目,多数学生在高考压力下无暇顾及计算机学习,造成大学新生入学时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有些学生觉得课程过于简单,有些则感觉学习较吃力。这种情况下授课教师只能兼顾多数学生进行教学,很难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势必对后续计算机课程的教学造成影响。
教学内容和现实应用有脱节。很多学生对计算机实际操作感兴趣,但是对课程中的理论内容兴趣索然,但碍于考试压力,常常采用生搬硬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考试得了优秀,但还不会重装系统。这不能不引起者的深思,我们开设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会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为了过级和考试。
所以能否采用合理的教学模式、设置恰当的教学内容、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改革实践课程、完善课后辅导答疑,都成为能否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影响的重要方面。 三、改革思路初探
从机公共课的特点来看,可以其作为一项技能,高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特别是文科生,学习计算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用计算机,而不是为了从事计算机的理论研究,不必要凡事追根究底。让学生学习操作计算机犹如操作其他电视机一样。让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知识,积累经验,这应该是最有效的途径。
1.改革教学模式,采用“1+N”的模式
在教学中采用“1+N”的教学模式,即一门必修,多门选修。完成必修课程后,学生可结合自身兴趣和专业特点进行选修。不同专业适当规定计算机类课程的要修的总学分数,大体控制学生的选课情况。这样宽严结合既完成了计算机教学,也能兼顾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特点。
仍保持计算机基础课程必修课的地位,针对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可将基础课程分为N个模块,为新生设置各个模块的免修,通过的学生可以免修本模块并提前修习其他的计算机课程,未通过的模块可单独修习,最后课程的总成绩是N个模块按比例加和得到。
修习完成计算机基础的各个模块之后,学生们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为后期继续学习打下了基础。此时即可自行选修计算机类课程。例如,财务管理类的学生可以选修Excel表格软件,用友软件等。也可以根据兴趣选择3Dmax、PhotoShop图象处理等应用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选择偏向理论的课程,也可以同计算机专业学生一起学习。这样一个宽松的氛围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2.改革课堂教学方式
宥于教学任务、教学条件等压力,目前的计算机课堂教学基本还是“一言堂”的模式,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主。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中感觉“听的懂”,“比较简单”,但是上机操作的情况却恰恰相反。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试将课堂搬到机房,在这种实践理论结合式的教学中,老师可结合实际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并动手解决问题,最后由老师进行概括,引出并精讲理论知识。采用这种问题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3.改革考核方法,完善题库
恰当的考核方法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能起到督促学习的目的。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考虑以小组为单位布置大作业,小组成员互相协作,通过查阅书籍、等资料完成任务。其完成情况作为平时成绩,考试应该以上机为主或者完全上机,总评中二者的比例可根据实际情况调节,如必修课程上机比例可设为60%,其他课程可设为40%。以我校为例,平时成绩以均上机实践课作业为主,考试已完全实现“无纸化”,各科目已建立题库并在逐步完善中。
4.充分利用网络,更新课后答疑手段
学生在课后操作很容易遇到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很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实行网上指导答疑,交作业等。学生们也可以自行到网站下载学习资料。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有好的想法也可以跟老师或同学交流。有了这种宽松的网上环境,答疑解惑突破了时空限制,学生们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并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这对学生们来说不会出现大量的问题积压利于保留学习热情,对教师来说也能及时发现学生知识掌握的薄弱环节,利于今后授课的完善。
:
[1]谭浩强.迎接计算机普及的第三次高潮[N].电脑报,2000.
[2]谭浩强.时代需要电脑科普.人民日报,2001-11-24.
[3]谭浩强.计算机普及教育中的一个误区[N].电脑报,1999.
[4]陈卫军.关于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的思考.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
下一篇:以智寓德,以德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