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经管专业学生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兴趣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8
【关键词】高等数学 兴趣 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正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而在教学中要适时地进行兴趣的激发和情绪的调动,使之都被你深深吸引,自始至终处于和谐融洽、兴趣盎然的探究氛围中。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
一、与学生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情感场”
“亲其师,信其道”。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与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将单纯的教学过程变成师生平等对话、合力互动、教学相长的友好合作的过程。心认为:满足人们对理解、尊重和追求的需要,就能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因此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生本教育观念,学会尊重学生、赏识学生、鼓励学生、相信学生,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另外,教师要注意调控好个人的情绪,不能随意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带进教室。良好的教学情绪,积极的教学情感, 能唤醒学生愉快的情绪体验,使之精力充沛,兴趣盎然。
二、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好的提问方式常常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引发辩论,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深层次的思维活动中,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重视预习,鼓励学生提问。预习是学习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问可提,才算是真正的预习。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所提的问题,并学会做出恰当的评价。学生提的问题是多样的,他们需要学会把这些问题分类,理解问题当中的价值,分析问题之间的关系,了解其中的含义。三,师生共同探讨,提高提问水平。每一堂课都有它具体的情境和特点,师生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都需要思考,才能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见机行事、因势利导地提出问题。
三、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介入教育过程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使用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为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强调的是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对数学定理、公式的证明和推导,对各类题型进行一招一式的训练,造成了枯燥乏味的错觉。通过数学建模可以使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了解数学与日常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促进学生逐步形成和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同时在建模过程中,数学问题的形式与内容多种多样,问题解决方法具有多样性、新奇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四、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表达能力
课堂上的上下贯通,挥洒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横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条件。为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常言道“两年胳膊三年腿,十年难磨一张嘴。”教师的语言表达, 要言之有力,言之有情, 言之有序,非下一番苦工夫不可。另外,传统的知识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当前的知识正在以高度分化走向高度综合。大量新型的边缘学科往往融、社会科学于一体,学科间的相互综合已成为知识创新的重要力量。教师必须在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广博的文化科技知识和科学理论,以适应知识的要求。
五、注重直观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众所周知,高等数学中的定义和定理往往需要结合图形来理解,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空间想象力。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大一新生的空间想象力普遍较差,所以高等数学对他们来说是一门难学的课程。培养空间想象力的最有效方法就是直观性教学法,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学生的思维难度。利用这种教学方式,那些抽象的、理性的东西变得具体了、感性了,那些内在的难以理解的东西变得通俗易懂了,对发展学生的智慧潜能和思维的创造性很有好处。其具体措施有:(1)注重运用实物、模型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化抽象的投影关系为直观的视觉印象, 降低问题难度。(2)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各种的练习。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来提高教学效果
当今,多媒体在教学中带来的好处是其他教具所无可比拟的。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声化、表现手法多样化,把抽象、枯燥的讲解变得生动形象,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路刺激,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及时观察感知、发现问题、讨论辨析、由浅入深地学习,从而创设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这样,也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听课造成的疲劳和紧张,让学生可以在良好状态下,自主地、积极地学习,从而达到了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总之,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了要学习就必须对它产生兴趣。为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心理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有计划、有目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
[1]范胜君.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探索[J].煤炭高等教育,2004,(2).
[2]陶行知.教育文选[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98.
[3]姜玉秋.关于大学数学教学的探讨[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20,(6):40-42.
下一篇:高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