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三个统一 强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王庆华 刘振球 时间:2010-08-16
[摘要]勤工助学活动是大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它在培养人、锻炼人的同时承载着资助学生的功能。而现实中,勤工助学工作在较好地完成了对学生资助功能的同时,则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育人内涵、育人主体认识不足。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在于育人,必须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扶助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实践锻炼与全面培养相统一;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应从拓展实践内涵、坚持德育要求,强化管理育人、加强心理引导等方面落实育人措施,切实增强勤工助学实践育人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实战育人
  
  “勤工助学是高等学校鼓励学生参与实践、增长才干、全面和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帮助的一种制度。”勤工助学活动首先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一个主要内容,它在培养人、锻炼人的同时承载着资助学生的功能。近年来,由于高校贫困生现象日益突出,各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种以“奖、贷、助、补、减”为主要内容的助学体系,以便使广大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和因困难而引起的思想或心理上的障碍。勤工助学作为一种与学习、实践等教育环节紧密联系的济困助学方式,是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其在德育践履与实践锻炼等方面的特征显然优于其他助学方式,勤工助学的实践育人意义与功用日益凸现。
  
  一、当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各高校围绕勤工助学的市场拓展、手臂延伸和功能深化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培养锻炼学生和切实解决学生经济困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对勤工助学的丰富内涵与实践意义的认识尚存在一定差距,这使得在具体的运作实践中主要存在着三点不足:
  
  (一)片面强调经济目的。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勤工助学的管理机构或其他相关业务部门,对勤工助学的育人目标认识不足,满足于完成教育行政部门所下达的专项经费计划或自己的经费预算,片面强调组建了多少实体、建立了多少基地、设立了多少岗位、解决了多少学生困难等显性目标。将勤工助学工作绝对事务化,在工作中不注重强化其思想教育功能;放松对勤工助学的管理与指导,未能建立或切实执行相应的检查、评估与奖惩机制,往往只要求学生的简单参与,而不着重强调其参与的质量与成效,多做少做一个样,做好做不好差不多,勤工助学的管理明显松懈和失衡,难以对学生进行公正、有效的管理与评估。这种弱化德育功能思想主导和显失公平与效益观念的认识及机制难以有效地教育和引导学生以积极健康的态度来参与勤工助学工作,勤工助学已失去其真实含义,而成为一种主要体现经济目的的经济补助方式。
  
  (二)片面强调劳动锻炼。对勤工助学的育人内涵拓展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方式过于单一,主要体现为劳务型或服务型,如卫生清扫、值班保卫、上下报纸、清理海报、家政服务等。忽视了高校本身特有的丰厚的人文与知识背景,不能从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等多个角度充分考虑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因而不能将勤工助学与之进行有机的结合;忽视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精神与知识优势,不能将勤工助学积极地引入学习、科研与管理的各个环节。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勤工助学形式下,往往难以体会自己在勤工助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能实现“勤工”与“助学”的更高效的统一,更不能激发其在这一过程中的创新与突破;忽视了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不能有效地将勤工助学与社会的需求结合,促使广大学生在社会中接受更真切的锻炼。
  
  (三)片面强调特困群体,对勤工助学的育人主体定义不足。传统的勤工助学观念对于勤工助学的主体往往局限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或者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在具体工作中消极对待或干脆拒绝其他非困难学生的参与,从而使之丧失一个重要的能力锻炼的实践课堂与全面培养的有效途径。
  
  二、坚持三个统一,强化勤工助学实践育人功能
  
  高等学校的总体目标是培养人才,勤工助学是培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有效方式之一,是高校锻炼人、教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育人,也应是高校勤工助学工作的根本,必须将实践育人贯穿于勤工助学工作的每一环节。
  
  (一)坚持以育人为主导,实现思想扶助与经济扶助相统一。勤工助学活动是高校济困助学的重要载体,勤工助学工作积极有效地开展,缓解了大量困难学生部分的经济困难,其经济功能早已为实践所认同。但勤工助学的社会功能并不仅仅在于经济上的扶助,隐藏在经济之下的有关学生的品格意志、心理健康、精神状态等诸多问题也是勤工助学不可回避的工作任务,尤其在勤工助学的主体逐步扩大,越来越多的非困难学生加入到勤工助学行列的情况下,勤工助学的思想扶助与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加突出。
  首先是道德的教化。青年大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本身便是一种德育践履,是高校结合具体实践对学生进行品格引导与教育的有利途径。高校的德育目标无论是普遍意义上的培养“四有新人”抑或是微观上的对学生某一阶段、某一方面的具体的德行指导等,都应在勤工助学的每一环节中得到强调与体现。勤工助学是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帮助学生克服经济困难只是勤工助学显层次的工作目标,它的最终目的必须落实到通过勤工助学培养人、教育人上去。大学生的道德选择、价值判断、社会公德、自我规范等都是勤工助学所必须坚持与时刻强化的重要目标。
  其次是心理的引导。作为勤工助学主体的绝大部分,特困学生在学习生活的环境中充满着物质匮乏的阴影,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急于改善生活境遇,在价值取向上未能有太高的目标;再加上城市的繁华、同龄人的优裕和同学之间潜意识的攀比强烈地刺激着同学们敏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原本脆弱的心理开始失衡。由于经济困难开始衍生出一种新的困难一心理困扰,主要表现为极度生活困难造成的生活上的窘迫感,经济消费能力低下造成的交往中的自卑感,家庭负担沉重引起的对家庭的愧疚感,面对困难有心无力的对现实的无奈感。这些心理上的困扰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甚至引发了对他们打击更大的“学习困难”。勤工助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可以通过缓解同学们经济困难的同时调整与缓解同学们的心理困扰,但现实要求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主动介入并全面跟进勤工助学全过程。
  最后是意志的磨砺。新的社会形势和市场经济体制倡导与之相适应的拼搏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协作意识等,这些正是新时期的大学生们所亟待加强的。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走向社会之前的实践课堂,可组织大学生通过劳动、服务等具体实践方式,深入科研创新一线、深入生产建设一线、深入艰苦环境的一线,以感性认识感受时代发展的脉搏、市场经济的特征,增进对国情的了解,体验社会发展建设的曲折,个人成长进步的艰辛,从而磨炼他们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为培养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打下好的基础。   (二)坚持以育人为内核。实现实践锻炼与全面培养相统一。高校的育人目标是什么?著名家杨叔子将大学培养人才的要求体现为三点,即“教会学生如何做人,教会学生如何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勤工助学作为学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为高校全面育人的总体目标服务,在践行勤工助学德育功能的前提下,依托勤工助学的劳动实践要求,使学生的学识得到提升,能力得到锻炼,思维得到创新,实现劳动实践与全面培养的统一。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知识结构的补充与知识层次的升华。市场条件下,社会经济高速,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建设往往滞后于急剧变化的客观社会。“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大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主要是书本上的理论认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外,许多与市场、时代紧密联系的知识与观念必须要同学们积极投入到现实生活和生产一线才能真切感受和认识。通过勤工助学促使他们在工作中努力扩充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将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实践中学习与检验所学的理论成果,实现从理性到实践的质的飞跃。
  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作为大学生重要的实践课堂,勤工助学要积极发挥锻炼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作用。通过安排青年学生在各勤工助学岗位上独挡一面地承担某项职责,参与、组织各种常规性与阶段性工作,充分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通过深入社会生活一线去锻炼、实践,与社会广泛地接触、联系,不断去认识社会、服务社会,增知识、长才干。在大量的策划、设计、组织、参与和具体工作中努力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公关社交能力、自我设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等。
  要在实践锻炼基础上实现进取、创新意识的培养。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对世界一流大学作出定义:它“应该是培养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来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里就着重强调了“创造型人才”和“知识创新”观念。高校本身是一个知识与文化高度发达与集中的区域,有其深厚的人文背景与知识优势,创新与进取也一直是高校所强调与追求的目标。高校的这种氛围和优势应转化为学生创新、进取意识培养的源动力和思想依托。勤工助学内涵的不断拓展,在本质上要求勤工助学管理者在工作理念上必须要有新的突破。勤工助学渠道不断开辟,勤工助学方式不断更新,也为大学生在具体的劳动实践中积累知识、锐意创新、不断进取提供了实践舞台与良好际遇,新时期的勤工助学工作应成为大学生创新的起点,进取的平台,发展进步的阶梯。
  
  (三)坚持以育人为原则,实现重点帮扶与全体教育相统一。在新的条件下,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变得更加多元化,市场经济所倡导的自由竞争意识、经济效益观念、平等与自主观念等,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产生巨大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变得更具时代性和个性化人格,许多非特困学生本着了解社会、实践锻炼、服务社区等目的希望加入到勤工助学的行列。因此,新时期勤工助学工作应突破勤工助学单纯适用于困难学生的主体局限,坚持对特困学生的重点帮扶与对全体学生的教育相统一,将勤工助学引入高校学生工作的大系统中,与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和校园学风建设、文化建设全面结合,鼓励、引导、支持全体学生参加勤工助学,通过全方位的实践与全体化的参与使勤工助学发挥更大的综合教育优势。
  
  三、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强化实践育人的基本对策
  
  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坚持育人为本,既要解决观念认识问题,又要重视在实践中落实育人措施,增强勤工助学育人的实效性。要努力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服务。
  
  (一)拓展实践内涵。新时期的高校勤工助学工作要主动适应新的形势,广辟工作渠道,延伸工作手臂,从传统的劳务型、服务型逐步向智能型、学术型方面转化,如对内为教学、科研、管理服务,选配学生科研助理、学生管理干事等参与到学校各项事务当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知识潜力和创造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参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工作,使学生即时地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更新,有效地加强学生学习的进步和能力的培养。对外要积极发挥高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功能,紧密结合市场需求,主动为各、公司、社区提供科研开发、维护、市场调查、形象策划等科研服务和管理服务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第一线,为广大同学在实践中了解社会、开阔视野、充实知识、增长才干创造条件。
  
  (二)坚持德育要求。勤工助学必须要把正确的思想教育融入到勤工助学活动的每一环节,从人员招选、岗位安排、检查考核、奖励推荐等环节坚持把德育要求摆在首位,并与学校各种评奖评优有机结合,实行对学生的全面考核教育。大力弘扬正气,通过榜样示范、奖优罚劣等手段倡导与实践正确的道德评价观念、价值观念、劳动观念和自力更生、自立自主意识。让同学们自觉摒弃那些脱离实践、自大盲目、好高骛远的“时代骄子”思想,“等、靠、要”、“不要白不要”的小农意识,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以及鄙视劳动、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观念,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道德教化功能。
  
  (三)强化管理育人。要加强对勤工助学工作全过程进行严格的考察考核,如出勤检查、工作状况检查、工作成效考核等,全面立体地对学生工作进行评估。要建立与实施相应的奖惩机制,如实施浮动工资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实施淘汰下岗制度,连续几次表现不合格者,自动下岗,设立科研创新奖、团队创业奖,鼓励学生敢于突破、积极创新等。通过严格管理,强化纪律观念与效益原则,强调正确的劳动观念、价值观念。但严格管理并非简单粗暴、不讲人情,相反,它要求勤工助学工作者更认真、更细致、更投入,更讲工作,是本质上对学生更负责任。而不是放任自流、敷衍塞责。
  
  (四)加强心理引导。首先,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深入细致的谈话、交流与分析,逐步把握每一名同学的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工作有的放矢。其次,要合理安排相关工作,对于那些性格内向、情绪不稳、心境消沉的学生,要尽可能地安排在群体的面向公众的工作环境当中,并可通过委派一定职务,承担某些重要职责等方式让他们在勤工助学实践中重新找到失去的自信,要多鼓励,多表扬,面对错误与不足多做劝导和补位的工作。最后,要在工作过程中注重输入平等、公平等观念。平等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是老师与学生结心、交朋友,而不是施舍似的额外照顾;公平是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对待工作一视同仁,让同学们在勤工助学工作中真切地感受到他们平等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其健康的心理与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