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与和谐校园的构建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和谐校园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适应了我国改革、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高校通过党外知识分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独特作用、传播知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知识分子是指在同时代社会劳动者中具有较高程度文化专业知识,并以创造、积累、传播文化专业知识为专门职业的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一个范畴,它随着阶级的出现和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而产生,它也将随着阶级的消灭以及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差别的消灭而消失。所以,它是社会分工和文化教育、技术的不普及而在特定历史阶段形成的一个社会脑力劳动者阶层。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也不同。我国现阶段确定知识分子的标准是:具有中专以上的文化水平,从事科研、教育、文化传播、技术应用、管理等专业技术工作的脑力劳动者。党外知识分子特指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其中包括参加各民主党派的知识分子和没有参加任何党派的无党派知识分子,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目前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社会各阶级、各阶层的广泛参与、共同努力,也特别需要广大知识分子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而党外知识分子是我国目前知识分子队伍中人数最多的群体,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他们的作用发挥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败。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对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大多在教学科研的第一线,承担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他们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的重要传播者,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开拓者。美好精神产品的重要创造者,在高校的教学科研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涉及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要顺利实现建设、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必须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尽量避免和减少失误。在高校各项重大决策的研究、论证、咨询、制定和组织实施过程中,党外知识分子群策群力,围绕党委布置的任务,广泛深入地进行调研、考察和论证,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发挥了“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在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中,高学历、高职称的专家学者居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居多,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政府参事居多。党外知识分子的这些代表人物,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望和影响力。而且他们还代表高校各方面的利益,反映高校师生员工的呼声,使高校许多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他们的提案、议案和其他方式,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采纳了他们的要求和建议,解决了许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问题。在改善高校的社会环境维护高校的合法权益方面,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发挥了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作用。
二、创建党外知识分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人文环境
建设“和谐校园”,必须从学校文化建设人手,唤起教育者的文化意识,立足于学校实践,着眼于学校未来,积极构建开放、民主、和谐的学校文化,全面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
(一)以人本科学、和谐民主的制度作保障。营造以人为本的制度文化
促进学校创建和完善人本民主与科学规范相一致的制度文化,让所有成员工作生活在一个规范有序而又富有人文气息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领导与教师、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谐融洽。其实质是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与科学管理手段的结合,建立以发展人的主体性,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富有人文情怀、创新活力与团队精神的制度文化体系,让组织中的成员尽量发挥出生命的潜力。
(二)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与党外知识分子的联谊活动,丰富校园文化
利用学习讨论会、培训班、组织生活等形式进行深入学习和座谈,不断提高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认识,增强党外知识分子对党的信任感,鼓励他们为学校中心工作和发展建设开展一系列的有益工作和活动,如组织专家外出义诊,联合各党派对学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展开调研,组织科技扶贫和捐款救助等活动。在上充分信任他们,在工作上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并调动其积极性,进而赢得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拥护和信赖,为丰富校园文化、构建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三)密切同党外知识分子的联系,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党外知识分子的知识文化层次较高、思想敏锐、善于思考。因此,广交深交党外知识分子朋友,不仅是密切同党外知识分子联系的有效方法,而且有利于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容易做到思想见面、互相交心;有利于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使党外知识分子自觉接受党的正确主张;有利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认识,克服各种片面思想。逐步建立健全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建立健全检查考核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具体措施和方法,逐步形成规范、有序、高效的工作机制。通过各项措施的落实,努力开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新局面,推进高校事业的不断发展。 三、搭建知识分子在和谐校园建设中的平台
在新的背景下,高校党外知识分子队伍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加大了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过去一些行之有效的传统方式已不适应新时期对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需要。必须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探索一些新的方式方法,使对党外知识分子的工作更加富有成效。
(一)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党外知识分子的领导
在社会主义市场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党外知识分子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如何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祖国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工作的关键。加强和改善党对党外知识分子的领导,是发挥高校党外知识分子作用,推进高校发展的根本保证。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为党外知识分子施展才能创造必要的条件。大力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成就事业的社会氛围。对党外知识分子绝不能因为他们的政治信仰、理想追求、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有所差异,就对他们产生不同的看法。二是要少说空话,多做实事,尽心尽力地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办事拖拉的作风,积极为他们排忧解难。
(二)创造和谐融洽的人文环境
高校应创建知识分子文化,突出人文环境的建设,搭建民主平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让广大党外知识分子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让他们感到“家”的温暖,不以行政命令压抑个性,让知识分子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科研和管理活动中,给予党外知识分子充分的自主权,鼓励他们建立自己的思想和理念,使他们的职业意识、角色认同、教育理念、教学风格、价值取向等,与学校的主体文化协调一致,让浓郁而温馨的氛围、严谨高雅、务实进取的精神成为学校文化的主流。
(三)重视党外知识分子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党外知识分子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加突出。如何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把实现个人价值与实现祖国现代化的伟大事业紧密结合起来,是做好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首先,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看到个人价值的实现是与整个社会的发展、与党和国家的政策分不开的。党外知识分子重视和要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反映和表现,是受到党和国家政策的鼓励和保护的。党和政府制定了保护知识产权,知识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充分体现知识价值等一系列政策,鼓励知识分子个人价值的实现,但是,知识分子如果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和最高追求,不顾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就会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相背离。其次,要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看到个人价值的实现与党和国家的需要、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旧,许多知识分子报国无门,个人价值也无法实现。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李四光等知识分子纷纷回国,在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实现了个人价值。实践证明,只有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价值升华为振兴中华的巨大力量。
(四)做好知识分子的“双培”工作
近年来,各高校党委和基层党组织普遍重视在优秀青年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在青年高知识群体的党员发展工作方面积累了许多新经验。广西医科大学近年来也加大了“双培”工作力度,各基层党组织在已明确“双培”对象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措施对“双培”对象进行重点培养。一是加强优秀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力度。建设坚强有力的学院党委和教研室党支部,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增强党组织的生机和活力。二是重点做好学术骨干和业务骨干的组织发展工作。指定专人负责,通过给他们交任务、压担子,在实践中进行培养,重点在教学、科研一线优秀青年教师,特别是青年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三是加强学生党支部建设。做到“一年级有党员,二年级班有党小组,三年级班有党支部”,完全达到了第十二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的要求,使学生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此外,选拔优秀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着力于解决人才匮乏的问题,努力改善农村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层次结构,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农村基层干部队伍注入新的活力,促进了农村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科技的发展、知识经济的兴起,党外知识分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作用也越来越大。高校应在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基本国策指导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通过对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观念创新、机制创新、政策创新,充分调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党的高等教育事业和现代化建设中,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筑和谐校园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