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的思考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流动党员;建设;思考
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毕业生人数的增多,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发生了变化,就业形式多样,渠道增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其中一些学生党员或者留在学校附近租房复习考研,或者去“三资”和私营企业就业,或者自主创业,而且表现出比较大的流动性。据我们调查,20%左右的毕业生一年内换二三次工作岗位,30%的毕业生两年内换一次岗位,到第三年才比较稳定。与此相适应,毕业生中的流动党员表现出了两个特点:一是数量越来越多,现在已经占到毕业生党员总人数的36%左右,理工科院校的这一比例还会更高一些;二是流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表现在跨地域同行业流动,而且由于学生党员综合素质好,有的在毕业后一两年内又考上公务员或者研究生,表现出跨领域、跨行业性的流动。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采取有效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和改进对这一特殊党员群体的教育和管理,使他们在校外的流动中参加党组织的活动和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好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是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新任务,也是党组织改进和加强党员教育与管理的一个新课题。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的党的工作,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一课题,对于进一步增强党的团结与统一、永远保持党的先进性、推进新时期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毕业生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是指学生已经毕业走向社会,党组织关系还没有转走、挂靠在学校党组织进行教育和管理的党员。现在许多毕业生将档案委托人才交流中心管理,接受委托管理的人才交流中心对毕业生党员情况不熟悉,对其教育与管理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况。严格地说,这部分毕业生党员也应该纳入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范围。毕业生党员已经离开学校,高校党组织对其控制和约束的力量与手段已经不存在,加上地域的限制和隔离,因此在教育与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
(一)组织管理难以落实到位。在全国以社区为单位的党组织建设机制还没有健全以前,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在其就业地挂靠无着,现在一般挂靠原来毕业的高校。这些高校尽管有的成立了流动党支部,但是由于受管理体制不健全、地域隔离和经费不足以及党员个人主动性不强等因素的影响,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管理不到位或者疏于管理的现象,使这部分党员游离于党组织之外,不能正常地过党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与监督,履行党员义务,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得到发挥。一些毕业生预备党员汇报思想和工作无门,考察和进一步培养工作难以落实,转正难以履行正常的组织程序。即使回校履行转正手续,由于党组织对其知之甚少,对其帮助和指导也很难到位。个别组织观念淡薄的,不按规定提出转正申请,脱离于党组织之外,处理起来有一定困难。
(二)思想教育难以落实到位。毕业生党员的流动性、分散性的特点,使党员教育在时间上、人员组织上都难以落实。过去在高校那种集中上课、统一培训、一起过组织生活的静态性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适应这一群体。这些人或者忙于找工作,或者由于学习和工作忙,对于党的新理论和新的方针政策,学习与了解的渠道变得促狭,基本上变为纯粹的个人行为,没有统一的要求,也不能接受检查与监督。特别是学生走上社会以后,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单一的思维走向多元的思维,高校在如何针对他们每个人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和教育方面,更是显得苍白无力。
(三)加强流动党员的作风建设问题难以落实。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党龄短,接受党组织教育和培养的时间不长,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很成熟,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加上脱离了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比较容易受消极腐朽和没落颓废思想文化的影响,政治信仰、政治原则、政治立场可能发生动摇,自由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滋生。特别是个别党员找工作失败,生活中碰到困难以后,容易产生消极心理,不思进取,自怨自艾,不仅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还会产生反面的影响。
二、高校毕业生党员组织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
以上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大背景的原因,即随着主体多元化,党员分散流动,党员队伍建设的机制跟不上形势的步伐;也有高校自身党组织管理工作不到位或者疏于管理的因素;还有党员个人党性观念不强,组织观念淡薄的因素。本文仅从高校的角度探讨问题存在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一)对流动党员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有些高校党组织存在怕麻烦的思想,认为毕了业的党员是“嫁出去的女儿别人的媳”,教育和管理是“夫家的事”,是地方党组织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有的高校党组织存在着畏难情绪,认为毕业生分布广,流动性强,情况复杂,怕管理不好。思想认识上的不足,导致了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缺乏有效的思路、对策与办法。
(二)责任不明确。建设机制缺乏。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不同于外出打工流动党员和破产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分流出来的党员,后者有相对固定的居住地,已经编入了某一个固定的党组织,他们的流动具有暂时性的特征。目前在全国已经实行了“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明确了流出地党组织、流入地社区党组织教育与管理的责任以及党员的临时管理办法。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则没有相应的管理办法,社区党组织不愿意接受他们的党组织关系。那么,高校毕业生党员流出以后,高校党组织、流人地社区党组织、人才交流中心党组织各自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应该如何管理?例如高校毕业生中的预备党员转正是到档案委托管理单位——人才交流中心还是学校?到人才交流中心去履行手续,他们比学校履行教育、管理与考察责任的难度更大;若由高校履行毕业生流动党员的教育与管理责任,他们的档案关系又不在学校,缺乏政策依据和保障。这就出现了社区党组织不愿管、高校党组织不想管、人才中心管不了的情况。从全国来看,应该加快在非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步伐。在此以前,应该出台一个政策性的规定,明确高校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健全工作机制。
(三)组织机构、人员和经费难以落到实处。随着大学毕业生流动党员人数的不断增加,大多数高校已经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是在机构设置、人员与经费保障上还没有落实到位,想管力量不足,想教育、考察、指导又没有经费,处于尴尬两难的境地。 三、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组织建设的对策
流动党员和管理的关键是搞好组织建设。要摸清底子,建立每个流动党员的档案,分清情况,把毕业生流动党员编入相应的党支部,使他们离校不离组织,离校不忘党员身份,离校不忘党员义务,发挥党员的作用,体现出党员的先进性。
(一)设立流动党员总支部,全面负责和履行对党员的教育与管理。在校一级,可以设立流动党员总支,与党校一起归口党委组织部管理,对内联系各个党总支,布置和安排工作任务,协调关系,指导流动党员队伍建设,对外负责与流动党员的联系。要配备1—2名理论水平高,精通技术、协调沟通能力强的同志负责这一工作。在校园网络上设立“流动党员QQ群”、“流动党员视窗”、“政策解读”等特色鲜明的栏目,构建“流动党员之家”,加强与流动党员的交流与联络,安排相关的工作,进行党的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教育;同时流动党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党组织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或者与其他党员交流等。在联系中,结合毕业生党员的特点,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性知识、技能教育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二)依托自身,分清情况,切实加强流动党支部建设。二级院(系)党总支要区分情况,在学生毕业前夕详细地建立与毕业生流动党员的联系方式,把党员编入某一个党的支部。一是在本市就业或者在学校附近租房复习考研的,分专业就近编入高年级学生党支部,与在校学生党员一样教育与管理。传达文件精神、理论学习与培训、组织生活、党员活动等,通知他们参加,使他们也一样接受党组织的考核与监督,其表现作为预备党员转正、考研政审的依据,他们享有与在校学生党员同样的权利与义务。这些党员联系方便,有些事情还要依靠学校,组织起来相对容易。二是在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地域,以城市为单位,打破年级、专业的限制,设立流动党员党支部,由组织能力强、政治素质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学生担任党支部书记,由他们在流动地进行自我教育与管理,以后每届流入的毕业生党员编入其中一个支部。学校每年可以到实地进行检查、督促与指导。在实践中,毕业生往往定期或者不定期聚会,也是学生党员发出号召、牵头组织,只是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引导。三是以高校就业联络处为依托,建立党支部。一些高校为了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在一些比较活跃、就业市场庞大的地区建立了就业联络处,这些地方是毕业生去得最多的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在就业联络处建立学生党支部,选派组织能力、党性观念强的老师担任党支部书记,一方面承担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的任务,另一方面又承担对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和管理的责任。
(三)加强与地方党组织的联系,依托社区党组织进行管理。为了消除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的“盲点”,高校党组织要加强与学生就业地党组织的联系,把学生编人社区党组织某一支部。现在社区党组织建设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例如离退休党员、下岗职工党员、零散的自由职业者党员的组织关系转移到了社区,社区党组织已经成为扩大党在城市覆盖面的组织基础。无论何种类型的,都有一个隶属的街区,无论毕业生流动党员就职于什么样性质的企业,都有一个落脚点。组织部门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像对待农民工、下岗职工流动党员一样,规范管理办法,明确责任,明确社区党组织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有管理的权利与义务,从而使党员一毕业,无论其就业情况如何,都能够找到党组织,防止高校毕业生党员教育与管理出现“真空”。
[]
[1]吴坚.加强对大学毕业后的流动党员的管理[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0,(12).
[2]陈俊英.积极探索大学生流动党员教育与管理的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3,(8).
[3]刘冰冰.谈加强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的管理[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4,(3).
[4]曾小兰,葛维展.大学生流动党员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J].南方冶金学院学报,2004,(12).
[5]路爱东.对高校毕业生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机制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12).
[6]段雪辉.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思考[J].科技教育创新,2006,(13).
上一篇:高校学生工作的性质与功能探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