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良好的学风育人和治学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高等学校;学风建设;育人环境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高等学校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要培养出千百万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单凭良好的师资力量和学校的设施条件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优良的学风。一个学校学风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质量,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当前,高等学校存在着一些不良的学风问题。必须寻求加强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为培养高素质人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学风的含义
学风,是指学生受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及自我意识的支配,在学习上表现出来的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治学精神。学风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有独立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的一般解释是:学风即“学校的、学术界的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毛泽东曾对学风问题作出全面的解释,认为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
高等院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学风建设是高等学校永恒的主题,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又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良好的学风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巨大而无形的精神力量,对学生产生着强烈的熏陶和感染,激励学生奋发努力健康成长。因而加强高等院校学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学风存在的问题
1 缺乏正确的学习态度的厌学风。有些学生在学习上热情不高,缺乏刻苦钻研、勤奋向上的精神。在学习态度上往往是敷衍了事,上课不注意听讲,看其他书籍或做与本课无关的事,学习不求深度,只求及格,没有把学习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不高,毅力不顽强,学习兴趣不浓厚,学习不踏实;一些学生无故旷课、迟到、早退,尤其是作弊,弄虚作假现象仍未彻底杜绝;一些学生自由放任,玩麻将、打扑克、上网聊天、谈恋爱却成为这些学生研究的内容;等等。
2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高校教学方法普遍较单一,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内容枯燥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是影响学风的重要原因。学风作为内蕴的“思想方法”,指的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也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常说的实事求是。这是学风最本质最核心的内涵。坚持有效的学习,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对实际进行抽象,根据实际提炼、创造理论,依据“实事”去“求是”,那么这种理论才能有坚实的实际基础,具有无限生命力,从而能动地反作用于实际,用来指导实践活动,做到有“的”放矢。从而产生巨大的实效。
3 缺乏坚定正确的方向和科学的世界观。目前,一些青年学生盲目崇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繁荣,看不到资本主义繁荣背后的精神危机、堕落虚伪、尔虞我诈。有些学生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光明前途持怀疑态度,对四项基本原则产生动摇,思想政治方向不明确,这已成为令人瞩目的社会问题。如不迅速扭转,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情绪,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它将直接影响到能否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出合格人才的重大问题。
4 教师全面素质的培养和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和提高。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走出去进修培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社会考察、参观访问等,与社会接触机会十分有限,对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内容的了解,仅仅靠报纸和查新闻资料,很少获得第一手材料和感性认识。这必然限制了视野的开拓,影响知识的更新,导致在教学意识、教学手段、知识结构等方面缺乏对外界的了解,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提高。必须创造多方面的有利条件,积极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参与理论交流,提高理论水平。学习兄弟院校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学历、职称培养,提高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新、观点新,理论具有前沿性,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创建坚实基础。
5 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仍比较普遍地停留在“简单说教”和“填鸭式”课堂教育上,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许多课程内容已经在初中、高中阶段学过,而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各学科教材中存在与中学课程相仿、教学内容雷同。有些教师在教学中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不能深入细致地解答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关心的社会问题,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滋长出抵触和逆反心理。因而,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增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效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面临的一个课题。只有创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衔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创造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以保证教学效果的不断提高,实现教书育人。 三、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
1 对在校生加强学风。对刚入校的大学生加强学风教育,首先要培养他们具备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教育和培养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方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以促使学生明确树立学习目标,热爱本专业,刻苦钻研,遵守纪律,为形成良好的学风打下思想基础。对进入全面学习阶段的学生坚持良好学风的培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调动他们学习和研究问题的积极性,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尤其是运用灵活恰当的教学方法,活跃学习气氛,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会、讨论会,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吸收和理解,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觉地克服和抵制厌学、涣散等不良风气。教育他们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社会实践中运用和检验所学到的知识、技能,鼓励他们勇敢地接受社会的选择,这样使学生体验到在校期间学习知识、掌握本领的重要,有利于推动在校生勤奋学习。增强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2 充分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是搞好学风建设的基础。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教育,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理论修养和明辨是非的能力,避免思想政治上的幼稚和盲目,使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利用专业课教学这个渠道,通过教师的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引导和影响学生不断为增进知识努力学习、锐意进取,为振兴中华刻苦读书,从而形成严谨的学风。
3 改革教学和方式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环节。我国传统的教学方式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而课堂教学多为满堂灌的填鸭方式。学生既是教学的客体,同时也是教学的主体,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前者得到充分的发挥,而后者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学变成了简单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多少学生记多少的单向过程,教学完全变成了一种传授知识的工具。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运用提问、讨论、多媒体、投影片等手段活跃课堂。从根本上改变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重要条件。
4 建立丰富的校内实践活动场所。根据理论教学内容安排电化教学厅,提供各种有关思想道德修养、改革开放30年成就等方面的录像片,在声情并茂中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建立政治理论课阅览室,为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书、杂志、报纸等丰富的学习资料;提供小型会议室,为学生举行交流、专题讨论会、百题竞赛会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提供优良的场所,引导他们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为树立良好的学风创造条件。
5 拓宽社会实践领域。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建立全方位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充实、体验所学知识,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坚定学习的信念。实践基地建设要“坚持高起点、高质量、高标准”的建设原则,使之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多功能实践基地。学生在开放的教学实践中发现新问题、疑难问题再带回教学中,通过讨论、论文交流、专题研究会,不断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创新思维,从而得到充实、提高,为课堂理论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
6 充分发挥党团组织、宣传部门和学工人员的作用。建立起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全方位地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各部门和各层次的教职员工,要深入细致地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起以党团组织、学工人员为主体,各教研室参加的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反馈体系,捕捉和收集学生的思想信息,做好学生思想动态的预测和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分析预测,采取得力措施,有的放矢地及时解决学生中的实际问题,使各种不良风气在萌芽状态中就能及时纠正和解决。
7 建设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在学校育人的途径中,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学生社团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研讨活动,对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已逐步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关注的热点,许多高等院校把建设校园文化、优化育人环境作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提高大学生素质的有效载体。建设校园文化贵在学生参与,学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
总之,在高等教育中,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一定的知识和较高的劳动技能,培养他们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爱国主义精神、开拓创新精神,成为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离不开优良的学风。没有优良的学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目标就要落空。为此,要彻底消除和克服在学风上存在的各种不良倾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途径,加强学风建设,以良好的学风育人。以良好的学风治学,为培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发展的人才创造优越的环境。
下一篇:目标管理与新时期大学文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