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院校人文环境建设
来源:岁月联盟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环境;院校有意识的建设和导向
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普遍孱弱是不争的事实,有人认为,社会环境变化改变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从根源上影响到了学校的人文环境,因此导致了学生人文素质随流而弱。但我们不能忽视这样一层关系:高职院校学生直接受教于院校,院校导向才是学生人文素质走向的航标,高职院校能否赋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大熔炉,是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能否有效提高的关键因素。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揭示高职院校需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人文素质是指人的自身人格、气质、修养等综合性的内在品质。人文环境是指人们接受知识传授、文化熏陶、逐渐汇聚形成自身综合内在品质的熔炉环境。在当前高职院校里,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一是知识结构不合理,知识面较窄。有人对部分学生进行过调查,不能准确说出我党总书记、我国国家主席是谁的大有人在,缺乏天文、地理、等常识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二是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相对较弱。部分大学生口头和文字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等能力较差,在综合素质上较难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和要求。三是修养层面相对薄弱。基于这样的状况。如果院校不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任由一些与社会文明不和谐的音符在校园跳动,久而久之,培养出来的学生,而然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素质缺陷。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为了提高学生职业人文素养、增强人才综合素质,构建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学校责无旁贷。
二、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影响院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因素,强化院校人文素质环境建设
人文环境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社会环境、学校导向、学生个人经历等方面,要在院校建立一个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人文环境,首先必须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影响院校人文环境建设的因素,净化院校人文环境。影响院校人文素质环境建设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人为因素导致生源素质下降
近年来,各院校纷纷扩招,形成相互争夺生源的局面,一些院校为此不惜降低入学门槛。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万象》曾经报道:台湾一些院校为了争抢生源,考生甚至仅考取几十分,交了钱也能进高等学府。类似台湾院校这种现象,在我们大陆院校,特别是高职院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果这方面的生源比率过高,生源整体素质势必下降。
(二)社会就业困难。导致教学和求学均围绕就业率这一主题,忽视了人文教育
当前,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都以今后如何求得一份称心工作为目标。学校为了学生的就业率,迎合了学生的需求,重专业轻人文社科教育,形成单一的“专业加基础”的办学格局。一部分高职院校人文课程课时数还不到总课时的10%,而且这10%还属于选修课程。从课程设置到校园文化,都缺乏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人文氛围。其后果是大学生缺乏对大是大非的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就是学生缺乏心理教育、缺少社会责任感的例证。
(三)院校不注重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作用。导致学生知识面窄,缺乏社会责任感,适应社会能力差
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对人文社会知识孤陋寡闻,不了解国际形势,不知道文化历史渊源,对、美术、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的理解表现得相当幼稚和肤浅。现代在招聘时不仅看重学生“做事”的能力,更看重其“做人”的水平,只有综合素质高的员工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需要。在广西南宁市公务员招考中,一次安排应试者乘坐公共汽车,在车上不让座者不乏其人。结果无论应试者文考分有多高,一律直接淘汰,试想如果这些没有爱心意识的人进入国家公务员行列,今后他们又会如何为民众服务呢?综合素质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院校应当转变以往观念,适应社会需要,加强学校人文环境的建设,积极主动去消除影响学生素质发展的不良因素,建立并赋予学生一个健康的人文环境。
三、积极探索高职院校人文素质环境建设途径
教育部于1998年颁发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四个方面的基本素质汇集起来,实际上就是大学生的基本人文素质。院校应围绕如何提高大学生这四方面的人文素质,建立相对完善的教学机制,营建一个宽松的人文素质教育环境,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融入这个环境。
(一)确保生源质量
现在的普通院校总是担心生源不够,考分降得过低,逐渐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反正有钱就能读大学,根本不必费劲准备高考,这对一些分辨能力还较弱的学生今后的人生取向影响很大。事实上,很多知名高校从来就不缺生源,考分不高再有钱也进不了,根本原因就在于知名高校有着完备的教学体系,有着一个极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人文环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综合素质过硬,社会各界对这样的学生求贤若渴,这样的院校何愁缺少生源。 (二)提高教师队伍人文素养
教师的专业知识、道德修养等方面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因此学校在开展人文素质过程中,必须首先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其中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方法。
1 人文知识是教师人文素质的基本要素。教师要注重知识、知识、宗教知识、美学知识的积累。历史知识是人类延续文明成果进而使自身走向更高层次文明的开端;哲学知识是实施教育、引导、处理人与、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物之间关系的一把心灵钥匙;宗教知识可以说是人性“向善”的一种教育,能够教育学生做人讲诚信、做事守承诺,使学生心胸开阔,拒斥浅薄,超越功利;美学知识能使人与世俗人生保持适度距离,生活得有情致、有韵味、有活力、有光彩、有价值。
2 人文精神是教师人文素养的核心要素。教师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具有强烈的教育使命感和责任心;二是对教育理想的不断追求;三是积极维护教育的公平和正义;四是以学生生存和发展为善本;五是以宽容之心善待学生,以坚韧的意志影响学生。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是最为关键的因素,如何将我国众多的人口资源通过教育转换成庞大的人力资源,是人民教师的光荣使命。教师在教育上要精益求精,不断追求,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把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展现教师个人的良好的人格魅力,通过自身的宽容、坚韧等优良品质影响学生向上向好发展,塑造学生优良品质。
3 人文教育方法是教师展现自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内涵,并得以实现教育和影响学生的一种手段。教育方法多种多样,有人通过自己的文章教育人,有人通过自己的言行教育人,有人甚至只通过一个眼神就能达到教育人的目的。应该说教育方法并无定式,如何更好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是教师必修之课。人接受知识通常通过以下几个方式来完成:一是直觉,直觉是人的一种潜意识反应,具有洞察和穿透能力。人文教育方法要注意学生的直觉,学生直观愿意听学,教师的教学才有继续灌输的价值。二是体验,体验是人通过亲身经历,从观察、感受、认知到感悟,最终形成自己品格的过程。体验方式大致有感觉体验、视觉体验、动手体验、情感体验或者成功体验、挫折体验等等,教师在人文教育方法上,创造并给予学生充分的体验机会十分重要。三是内省,内省是人类自我分析、自我矫正、自我完善、自我提升的过程,是对过去的经验与升华。教师不仅要启发学生自我内省意识,更要注意自身的内省,内省自我师德修养、敬业精神,反省自己是否符合教师行为规范和标准,反复思量自己的职业发展水平和教育实践能力,追求施教质量的最优化。
(三)完善教育评价体系,构建人文素质评估标准
学校要提高教师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得清楚本校的人文素质现状和发展趋势,院校应当按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建立一个完善的教育评价体系,把人文素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整体规划,构建人才素质的评估标准,完善评估教师素质、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手段,将教师教育收效情况,学生参加各种文化活动、文体活动、竞赛、演讲比赛,及人文社科类知识竞赛等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和表现,作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主要评价依据。一是评估教师实施教育对学生产生的影响有多大、需要加以提高的部分;二是评估学生们所具有的爱心、责任心、自信心、意志力、高尚的情操等情况,并根据情况作出相应调整。
(四)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
人文素质教育通过人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的实践,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转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存品质。学校要有意识地把校园文化导向与院校人文环境建设融合在一起,凸显校园文化功能,开辟多渠道的院校人文环境建设途径,造就浓厚人文气氛校园环境。
1 以拓展训练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团队精神是人文素质产生的激发剂,正所谓什么样的环境产生什么样的人群,一个缺乏相互关爱的集体,是不会产生高素质人才的集体。拓展训练蕴涵有不少趣味性竞赛成分,是培育团队精神的最好训练方式,将拓展训练内容融入校园文化活动,培育学生们团结互助精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质,同时可以借助学生好玩好胜的天性,让学生们在锻炼中娱乐、在娱乐中锻炼,逐渐培育学生们相互关爱、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
2 开展帮扶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美德。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青春澎湃期,互相攀比现象比较突出,要纠正学生这种现象,各院校要有意识地大力开展帮扶活动,组织学生到贫困地区走访、支教,让学生们亲眼看一看贫困地区的状况,听一听贫困家庭赤子苦苦求学的感人事件,让学生们有一个最直接的心灵感触,然后通过校园报刊、广播、文艺晚会等宣传形式进行广泛宣扬,逐步引导学生建立勤俭节约的美德。
3 通过社区活动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爱感与责任感。学校可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社区活动,建立学生与各行各业人员相互沟通的渠道,让学生亲密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活动的渠道非常广泛,如组织学生到劳教所参观,与劳教所结成帮扶对象;组织学生帮助交警维护,在纠正他人违章行为同时教育学生本人;组织开展知识辩论大赛,让学生在辩论中学习法律知识并自觉地遵守法律准则;组织学生参与环保活动;关心五保户、孤寡老人;为雪灾、地震等灾区捐款捐物、义务献血、成为志愿者等等。学生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亲身体会到自己与社会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而主动关爱社会、回报社会。
4 有意识正确引导,校园文化突显“育人”特质。在大学校园里,文艺晚会、体育竞赛、演讲比赛、文化沙龙等活动场所,从来都是聚集学生最多的地方,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让学生们在“润物细无声”的不断浸染中,得到文化的熏陶。在凸显校园文化方面,学校要充分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由学生们自行策划与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发掘学生的潜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实际就是校园具有良好人文环境的体现。
下一篇:浅析师生关系淡漠的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