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优化网络环境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张时碧 时间:2010-08-16
  [摘 要]环境使我国社会的诸多领域正在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同时也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既为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提供了积极有利的条件。也为加强和改进思政工作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机遇。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和对策迎接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校;思政工作;对策
  
  治理网络环境,预防网络犯罪,是一项关系社会治安尤其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大工程。引导青少年合理健康地使用网络,加强其网络安全与道德,使广大学生不断增强网络安全与道德意识,提高网上自我约束能力和保护意识,自觉抵制网上的不良行为和信息,已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责任和义务。
  根据信息产业部正式启动的“阳光绿色网络工程”系列活动,我国将用一年左右时间,对涉及互联网、固定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多个网络中存在的违法不良信息、网络安全等问题进行全面整治,从而净化网络环境,倡导网络文明,构建和谐的用网环境。
  
  一、网络环境概述
  
  网络环境就是指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文化形式,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依赖信息、网络技术及网络资源为支点的网络活动空间与平台。网络环境作为互联网的产物具有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作为物质层面和制度层面的共同的基础性特征;二是作为精神层面的本质特征。机网络由于具有快速、便捷的特点,其发展已成为势不可挡的时代潮流。
  网络环境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存在的虚拟性。虚拟性是网络环境最重要的基础性特征,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行为者所处的交往环境在真实世界中并不存在。(2)内容的跨文化性,不同文化具有地域性,而网络环境超越地域性。精华与糟粕,东方与西方文化并存。(3)认同的非标准性。从文化的角度看,网络全球化带来不同特质文化的碰撞,使全世界大多数国家——各自的特性受到威胁。(4)传播的全球时效性。网络空间覆盖全球,速度快捷,信息传播瞬间完成,时效性极强。(5)操作的交互性。网络环境的交互性决定了上网者既是信息接受者,又是信息发布者和传播者,使接收和传播信息的过程是双向互动的,(6)管理的自治性。在网络环境中。没有一个例行的管理机构和权威的管理者。它的创造、发展和运营纯粹是在自愿和自我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7)交流的开放性。互联网把全世界各国联系起来了,网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地表达任何思想观点和访问各种信息资源。
  网络环境的本质特征表现在一系列新的价值取向和社会精神的形成上。(1)彼此心灵的沟通。网络环境可以让人们无负担地参与,让心灵在这里自由游荡,让互不相识的陌生人进行沟通。(2)张扬个性文化。网络环境为个性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生存空间,个人的自由与创造力可以在网络上得到充分的发挥。(3)文化信息共享。网络空间以信息和知识作为其核心资源,如果没有以网络为基础的文化共享,就没有网络环境的繁荣发展。(4)民主开放性。随着网络的普及,人类步入了一个“网络面前八人平等”的新天地。任何思想观点在这里都可以自由表达,不必受到压制而被迫保持沉默或一致。(5)文化渗透性。网络自诞生后,迅速地与其他文化特质相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丛,它已经渗透到教育、、、科技等众多领域。(6)多样文化的争鸣。网络环境是一种多群体的文化结构,是由不同观念、不同层次、不同爱好的文化群落组成的;于是出现了“文化争鸣”现象。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的影响
  
  (一)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正面影响
  1 网络环境为思政工作增加了信息量,提高了思政教育效果。在某种意义上。网络环境的海量信息真正做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们可以在浩瀚无限的信息海洋中撷取具有针对性、时效性的资料,将其制作成教育文本,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 网络环境增强了高校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教育者可以及时与大学生在网上沟通,把思政工作做细、做活、做到“家”,使思政工作真正产生实效。
  3 网络环境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网络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代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的重要窗口。网络环境大大激发了青年学生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他们更富有创造性和开拓性,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4 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工作提供了新的空间和渠道。网络环境是以为介质的高科技文化,它能存储大量信息而又快捷传播信息;同时它还可以实现多媒体传播,这为思政工作拓展了新的空间和渠道。
  5 网络环境为高校思政工作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因素。首先,海量的信息环境。思政工作者只有掌握了网络,才能从中发现自己所需要的无尽的信息,其次,平等的传、受环境。网络环境为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使传、受双方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这种环境让公众对网络有一种先天的倌赖和亲近。再次,广泛的交流环境。在网络上,一个使用者可以便捷地同时与多个使用者互相交流,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氛围。最后,及时的预警环境。网络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环境,思政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
  6 网络环境促进思政工作者素质的提高。网络环境以独特的方式给思政工作者素质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为思政工作者随时随地上网学习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二)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负面影响
  1 网络环境导致了主导价值观与多元价值观的激烈冲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发展观是我国的主导意识形态,也是主导价值观念。网络环境对主导价值观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在这种冲击下,怎样加强主导价值观的教育,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的现实性的重大课题。
  2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在网络环境条件下,信息不对称的条件日益消除,固有的思政教育观念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这就要求教育者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和个人热情。使受教育者学会工作研究、发明,学会参与教育的过程。
  3 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环境、手段提出了挑战。怎样利用网络环境加强思政教育?如何利用网络的多媒体,实现思政教育工作手段的革新?这是向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必须面对的新的现实问题。
  4 网络环境让西方国家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渗透有隙可乘。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在网络上宣传与我国主流政治相对立的政治思想文化,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渗透。对此,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教育、监督和管理。
  5 网络环境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网络环境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混杂和充斥着色情、暴力等文化黄毒,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   三、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创新
  
  (一)网络环境时代要求思政教育者必须提高自身素质。高校要利用好网络环境这个新载体,最主要的就是培养一支业务精湛、通晓网络应用技术的新型思政教育队伍。我国教育部明确指出:要培养出一支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又能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熟悉网络环境的特点,能够在网络上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队伍。
  
  (二)网络环境时代要求建立网络管理他律系统。健全网络思政教育的管理体制,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是加强网络条件下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举措。首先。采取有效技术防范措施,阻止“有害数据”进入。其次,宣传网络道德,促进网络规范认同。另外,还要加强技术道德与科技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能够保持严格的道德自律。最后,加强网络立法,建立健全法规,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法制保障。
  
  (三)网络环境时代要求大学生增强自律能力。首先,学校思政工作要以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最关键的就是要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观来教育和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对学生进行“三观”教育,自觉抵御“西化”、“分化”以及资产阶级腐朽文化的侵蚀。其次,要对大学生加强心理素质教育,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最后,大力加强大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其综合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性和社会责任感。
  
  (四)网络环境时代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要更新观念。首先,要有全球化意识和开放意识。高校思政教育者培养的是思想开阔,心理健康,具有较高道德修养的人才,能够参与全球的竞争和发展,并了解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所以思政工作者要用全球化意识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其次,要有宽容和发展意识。思政教育者必须具备发展意识,不断关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发展,只有不断地发展自己,才能适应当前工作的需要。最后,要有信息意识和教育民主化观念。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思政教育者对信息的敏感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的广度和敏锐度,关系到思政教育者的思想教育水平和人才的培养水准。网络环境要求思政教育者不断以新的知识信息开阔启迪受教育者的视野和思维。同时还应具备较强的信息能力意识。思政教育者的信息能力如何,是衡量未来思政教育者是否合格的最重要的准则之一。
  
  (五)网络环境时代要求开创网上思政教育新天地。互联网已成为第四大媒体,谁掌握了网络这个当今思想舆论的制高点,就意味着谁掌握了斗争的主动权。江泽民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实效性,扩大影响力,要主动出击,增强我们的正面宣传和影响力,各级领导要密切关注和研究信息网络发展的倾向,抓紧学习网络知识,善于利用网络开展斗争,努力掌握网上斗争主动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上的主导地位;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努力建设和开创网络思政教育的新天地。首先,利用、OICQ等功能来开展思政工作。思政工作者要充分利用这一阵地,通过聊天方式加强和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其思想状况,进行正面引导。其次,通过校园网展开调查,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状况,加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最后,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网站的建立力度,营造网上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为此,我们必须努力做到:(1)力求“双高”,强化导向。高品位和高点击率,是网站建设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网站在形式上要注意追求思想性、性和趣味性的统,提高网站的亲和力;在内容上既坚持以正面宣传教育为主,又要通过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信息熏陶和感染学生;在宣传手段上应多样化,改变网站形式单调、表现力弱的缺陷,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以增强网站的竞争力。还必须大力推进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进网络,充分发挥和牢牢把握正面舆论的导向作用。(2)以学生为本,注重服务。加强网站服务功能,满足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的需要。同时,也要对学生实施理想道德、法治观念、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育。在网站服务项目上要突出个性化特色,增强阿站的吸引力。坚持学校引导,学生参与的原则,调动学生参与网站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对网络信息的监控,以强化他们信息健康安全意识,提升他们的网络信息道德素质。(3)利用科技,整合资源。高校现代化教学设施的飞速发展,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用商科技手段创建教育阵地奠定了基础。开发思政教育工作软件,加强校园网络对大众宣传教育多媒体的整合作用,拓宽思政工作对象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政工作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