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方案”语境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革新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吴锦旗 时间:2010-08-16
  [摘 要]高校思想理论课新课程的实施要以“05方案”为指导,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念,检讨传统考试模式的不足,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创新,构建新的考试模式,为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创造条件。
  [关键词]05方案;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
  
  “05方案”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它全面反映了我们党理论创新的丰硕成果,更加贴近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实际。“05方案”涉及的问题方方面面,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容忽视,那就是考试。考试是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关节点,也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尺度,是教学改革的显示器,甚至对于学生而言,考试已经不再是手段,而是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考试就是一个风向标,它决定教师教什么、怎样教以及学生学什么、怎样学。通过考试革新可以更好贯彻“05方案”的教学理念,在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05方案”的教学理念及考试要求
  
  “05方案”以新的课程体系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代特征和教学目的,其最大时亮点是形成了超越于以往的全新教学理念:引导性和问题式教育的理念,这是实施新课程方案必须要在观念上坚持的一条基本原则。所谓引导性教育理念,是一种以遵循教育对象思维、尊重理论体系内在特点为基础,以启发式教育为主要方式,以诱导受教育者认同相应理论、观点、思想为主要目的的教育观念和原则。从教育目标上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往完成这样的任务主要是单纯依靠课堂上强制性的灌输来实现的,在一个封闭的、社会变迁缓慢的结构中,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而在一个开放的、变革的社会中,这种方法就显得不合时宜了,特别是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政治、文化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的态势基本形成,如果继续沿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只能导致学生的反感和拒斥,无法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引导性教育,详细讲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过程和对现实的指导作用,在和其他理论体系的比较过程中使学生逐渐认同和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
  所谓问题式教育理念,是一种以研究、发现、解决受教育者实际思想问题并满足其理论需要为基本出发点的教学观念与原则。在“05方案”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表述非常明确,即“立足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开展发展观教育,开展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与政策教育,不断增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提高判断、观察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坚持和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05方案”的立足点就是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理论需求,其课程设置的特点就是“淡化体系意识,强化问题意识”,将原来细化的学科综合起来,通过综合学科的优势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的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不再拘泥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通过专题式教学,把重点放在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实际,善于发现问题,在教学中运用理论分析问题,教学完成后能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的目的,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念的更新必然体现在考试的方式上,“05方案”中关于考试的阐述是原则性的,大概指明考试的基本方向,即“要改进和完善考试方法。采取多种方式,综合考核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实际表现,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道德品质”。它大致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第一,传统的考试方法必须要改革和完善;第二,考试方式应该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第三,考核的重点是学生的“思”和“行”。尽管“05方案”没有为我们提供一个具体的、细致的、可操作的考试模式,但它却为考试方式的改进和完善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它鼓励考试方式的创新,使之与整个课程改革相适应。事实上,自“05方案”施行后,许多高校从自身实际出发,在考试方式的革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初见成效。
  
  二、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考试模式的检讨
  
  所谓传统考试模式是指用整齐划一的卷面(开卷或闭卷)考试方式来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状况在当前的一些高校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有些学校还很严重。这表明,虽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在考试上依然沿用原有的模式,使“05方案”实行效果大打折扣。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传统的惯性使然,人们已经习惯于旧的做法,要想对它进行变革会遭到抵制,这就是所谓的路径依赖,希望用原来的方法来应对新的变化,用旧瓶装新酒,被动地应付课程改革;二是缺乏改革创新精神,有些高校负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因循守旧,思想僵化,抱残守缺,裹足不前,不思进取,成为考试模式革新的绊脚石;三是一些高校的领导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以为只要按照上级要求开设了相应的课程就万事大吉了,至于如何展开教学改革、更新教学手段、增加教学投入、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以及怎样进行课程考核等问题,则不甚了了,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当然,卷面考试也并非一无是处,这种考试要求学生能比较熟练地掌握书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能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它还可以对学生进行明确的区分,即依据分数来把学生分为好、中、差,而且它之所以受到青睐就在于它是一种简捷、明了且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是检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有效手段之一。问题是,卷面考试的优越性并不能说明它就适合改革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且这种传统的考试模式本身弊端就很多。
  1 整齐划一的考试方式是对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扼杀和钳制。这种考试方式也被称为统考,在考试方式上,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实行统一的开卷或闭卷考试;在考试内容上,属于规范性命题,每题必答;在成绩的评判上,以统一的答案来衡量学生的成绩。这种考试方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忽视人的思维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同的人其思维是不一样的。思维的差异也使人们在对同一问题的理解上产生不一致。不同的教师讲授同一门课,针对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不同的班级,其讲授的内容不会是完全一样的;同样的道理,对于学生而言,即使是同一个教师教同一个班级,因为班级中存在着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学生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接受也必然是不同的。可以说,没有这些差异,就没有真正对学生起指导作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
  2 卷面考试的试题结构上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以某校为例,自2005年以来,每个学期末都实行统一的开卷考试,试题类型变化不大,主要有这样几种题型:单项选择题(占20%~40%)、判断题(20%)、名词解释(20%)、辨析题(10%)、简答题(20%~30%)、论述题(3096)。其中,考察学生分析问题和理解问题能力试题主要是辨析题和论述题,在试卷中的权重大约是40%,而60%的试题是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就出现一个怪现象,即用开卷考试的形式来达到闭卷考试的目的,换汤不换药。结果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没有掌握,学生应该获得的能力也没有获得。
  3 传统的考试模式实行考试和教学两者分离,学生重考试而轻学习。尤其有些学校实行所谓的教考分离制度,教师讲授的内容和考试的内容没有关联,导致学生平时学习自由散漫,上课不听,平常也不阅读书本,迟到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到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靠短时突击应付。如果是闭卷考试,则死记硬背;如果是开卷考试,则结果更差,有很多同学到考场上乱翻书,寻章摘句,四处找答案,以图蒙混过关。其弊端是,教学过程的完整性被打破了,考试成为唯一值得重视的事情,教学成为无关紧要的陪衬,学生的知识、能力都无法得到提高,强行记住的知识或根本没有经过记忆的知识,考试之后很快就烟消云散,不会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丝毫印记。长久下去,容易导致学生形成定势思维,造成思想僵化,可能考试的分数上去了,但能力下降了或者根本就没有获得任何能力。   4 传统模式在评价标准上重知识、轻能力,它把学生考试获得的分数与学生的思想品德、觉悟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之间划等号,评价标准呈现单一化、片面化和负面化的趋势,是典型的“一卷定终身”式的评价。学生卷面考试成绩好,并不必然表示其思想政治品德就高尚,它们之间不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有些同学分数很高,但个人品德、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却很低下。而这种重分数、轻能力的做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也是背道而驰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任务不是要学生把握更多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形成的理想、信念,提高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比知识更重要。
  总之,传统的考试模式违背了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标,扭曲了思想政治课的本质,造成学生认知和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容易引起学生的人格分裂。传统考试模式的不科学,其结果必然是考试效果和教学实效性之间的分离,对传统考试模式的革新势在必行。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的新思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需要新思维,要敢于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打破传统的束缚,建立起系统的、过程的、复合式的、动态的考试体系,综合运用平时和期末、课内和课外、理论和实践、知识和能力等多样化的衡量指标,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师生双方的互动,尽可能全面、客观、公正地反映真实的情况。
  1 更新考试理念,考试理念的更新是考试模式变革中的首要环节,是考试模式革新的重中之重。因为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些理念包括;考试要以人为本。坚持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服务;考试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它不是目的;考试也不是只有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它还有其他的形式;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试与其他学科的考试是不一样的,不是单纯的知识考试,它有其特殊性;统一考试不是唯一的选项;考试权力应该下放给任课教师,教师不仅拥有授课的权利,还应该拥有考试的权力,考什么、怎样考要由教师来决定,这是一种学术权力,而这种权力是不容剥夺和侵犯的。这些考试理念实际上既不复杂也不深奥,有些属于老生常谈,是一些基本常识,但偏偏有些人就是不懂这些道理或者就是懂也不愿意去做,仍死抱着传统考试方式不放手,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改革停滞不前、举步维艰,思想观念的落后是当前改革最大的障碍。
  2 建立起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指标评价体系,就是将考试看成是一个过程,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评价指标大致应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平时成绩占10%,根据学生的出勤率、课堂表现、学习态度等方面予以评分;口试成绩占20%,教师在课前布置一些有争议问题,结合个人实际、社会实际、国内外重大时事、课堂作业和主题演讲,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评析,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每个学生每个学期都有一次发言机会,时间控制在3~5分钟,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运用及口头表达能力予以评分;期中考试占20%,可以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作业占20%,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必须要参加一定的社会实践,如调查、访问、参观,写出实践报告,考核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期末考试占30%,可以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最好与期中考试采取的形式错开,应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着重考察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以及掌握知识的牢固度。这一考试模式就是把过去一次性的评价分解为多次考核,变单一的考核为多元的考核,把结果考核转变为过程考核,既保留了传统考试中的合理因素,同时又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运用多指标的评价形成学生的耦合成绩,与传统的“一卷制”相比要合理得多。
  3 考试新模式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法。我们可以将复合性的、过程性的考试评价指标体系看作是一个新模式,这个新模式赋予任课教师很大的自由裁量权,融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于一体,在评价机制上有一定的伸缩空间,这主要是为了照顾到学生的主体差异性,而在这个新模式的操作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可能产生的一些问题。其一,要始终不渝地坚持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观点在当代仍有强大的生命力,考试新模式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绝不允许背离和否定马克思主义,如果我们不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的考试改革就彻底失败了。其二,考试过程中要兼顾知识和能力,但更偏重能力,在题型的设计上要有创新,要关注理论前沿问题、把握时代脉搏、理论联系实际,如理论热点评析、材料(案例)分析、联系实际论述、半命题作文等,用这些题型来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综合创新的能力。其三,对学生关于开放性题目的回答上,不能求全责备,要求学生的答案面面俱到,应当注意发现学生的思维亮点和创造性的见解,只要其回答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可以给高分。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对学生一些比较偏激的甚至是错误的观点要宽容,教师要通过对话、沟通、辩论等方式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其四,这种考试模式虽然对学生而言可能是更加公正和合理了,但对教师来说,则意味着工作量的大幅度增加,多次考试的阅卷评分、作业题目选择和批改、口试的组织和实施、考试题目的设计等诸多工作量,会给教师很大的压力。为此需要学校领导和各个职能部门能体察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辛苦,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对教师的额外劳动给予补偿,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模式的革新从根本上说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没有一个固定不变的模式,它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师从实际出发,加强与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取长补短,锐意改革,不断创新,逐步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考试模式,使“05方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