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术研究不实及防范措施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柯翠英 时间:2010-08-16
  【摘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学术研究不实的现象,分析其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强调高校学术研究更需求真务实,并提出了解决高校学术研究不实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 学术研究 求真务实
  
  求真务实是我们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每一位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素养。胡锦涛总书记针对新时期党员干部队伍中普遍存在的弄虚作假的行为作了一系列讲话,其实质是要求真务实的作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现实中不仅某些领导干部脱离实际、弄虚作假,学术研究不实的问题也相当严重。
  
  一、学术研究不实的表现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针对学术不实行为进行激烈的批评,并倡导建立学术规范。中科院成立了建设委员会,向社会公布了《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100多个全国性学会和200多家科技期刊签订了《科技期刊公德条约》;部社科委通过了《高等学校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要求各高校根据规范,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学术规范及其实施办法,对侵犯知识产权或违反学术道德的学术不端行为加以监督和惩处。然而,在每年的职称评定、科研成果申报奖励、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遴选过程中这些学术不实行为呈现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术研究主体的不实。在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成果是获取奖励、获得科研经费和评选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必要条件,是晋升职称的决定性因素。发表成了重要手段,包括学位、晋升职称、加薪晋级、申报课题、完成项目任务。为此,很多人不惜违反学术道德,弄虚作假。如有的人请人代笔而成就了“代人提刀”的学者,靠卖文(非稿酬)而生的商人;有的人抄袭剽窃,使“天下文章一大抄”成为普遍现象;有的人一稿多用,将一篇文章的题目稍加改动,变成两、三篇文章来发表;有的人顺便搭车,一篇文章署上好几个人的名字,形成了发表文章“大锅饭”。学术研究主体的不良行为已引起学术界自身的不满。
  2、学术期刊不实。学术期刊作为学术研究的一种载体,是传播学术,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研究水平,促进学科理论,指导实践活动的学术研究园地;可近期学术期刊却出现了唯利是图的现象。有的学术期刊,不论文章质量如何,收取版面费就刊登文章,花钱就可以买到核心期刊的版面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假冒学术期刊和非国内正式出版物层出不穷,很多学术刊物变成了评职称的工具,学术尊严和学术价值荡然无存。这样就有很多质量低劣,甚至是文理不通的东西也会以学术论文的名义,堂而皇之地出现在学术刊物上,成为“学术成果”。
  3、科研评价不实。科研评价是对某个人科研能力和水平的认定。我国现行的科研评价多用于职称评定和成果评奖等方面。学术研究本应重创新、重质量,然而,近些年高等院校的学术评定运作已失去创新标准,申请科研项目预期成果一栏内要写明在权威期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篇数,项目结题时按预期成果规定的发表文章的数量与层次验收,在评定硕导或博导等方面同样要看发表的文章数量和刊物层次,简单地以刊物的级别来认定成果质量,把不能量化的东西硬性量化。对某个人的学历、职称、科研项目的考核时,也仅以学术成果的数量作为评定标准和要求。在职称指标少而竞争对手多的情况下,文章的多少和刊物的级别对晋升职称就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二、学术研究不实的危害
  
  1、研究主体不实的危害。高校学术研究的主体也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是制约受教育者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素质的高低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如果教育者自身学术水平和学术道德素质不高,学术行为越轨,无法对受教育者提出合理的学术道德规范要求,难以得到受教育者认同。这样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合格的研究人才的目标就无法实现。
  2、学术期刊不实的危害。学术期刊本应客观、公正地为一切学术成果提供发表与交流的公共园地。学术期刊不实,内部稿、关系稿、人情稿、收费稿等弱化和淡化以至沦丧了它的学术载体功能,使之成为学术垃圾堆积的阵地,创新之作少而平庸之作、克隆之作多。
  3、科研评价不实的危害。高校对专业人员进行评价、考核是必要的。但“以数量论英雄,以刊物级别讲优劣”的评价方法,导致科研教学人员不能把精力放搞科研上,而是为完成规定的论文数量奔波“找捷径”。结果助长了平庸,生产了赝品,孳生了浮躁情结,淡化追求真理的精神,使不良风气蔓延,使科学系统低效运行。
  4、学术不实给整个学术界造成的后果。判断一个国家的科学技术研究成绩,不但要看科学技术研究论文的数量,更重要的是要看科学技术研究论文的质量。如何衡量科技论文的质量,ISI(称科学信息研究所)建议用论文发表后被引用的次数表示论文的质量和影响。从国际上的权威统计来看,D.V.King(Nature,2004-07-15)受英国科技部委托,根据ISI搜集的36种语言的8000多种科技刊物,从中找出科学和技术中最重要的材料,做了近十年3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统计,我国的科技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几乎是最低的。从数量看,美国或欧盟1人发表的论文等于中国5人发表的,日本1人等于中国3人。从质量看,全世界引用率最高的科学家和技术家4000人,而中国只有13人,其中香港11人,内地只有2人。从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颁奖情况看,我国国家科学奖一等奖在2002年度和2003年度分别评出一项后2004年又轮空,最高科学技术奖也出现空缺,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曾经连续六年出现空缺,“两弹一星”等特殊的国家科技大奖都是几十年前的成就。从国际性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看,到目前为止,中国内地尚未实现零的突破。在我国留学生中,二十世纪前半叶的几万名留学生里出现了杨振宁、李政道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后半叶的几十万名留学生,竟无一人与诺贝尔奖有缘。我国科学研究缺少高水平成果的落后状态,无疑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学术不实造成的。因为学术研究领域存在的虚假行为,而国家又缺乏相应监督审查制度。我国科学技术研究的落后状态也已充分暴露出学术界弄虚作假所造成的后果。   三、解决学术研究不实问题的措施
  
  学术研究不实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领域中存在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整治关键是一个“实”,求真务实是任何学科的先决要求,研究是脚踏实地的工作。学术研究主体务实,学术期刊要务实,学术评价更要务实。
  1、倡导求实精神。要解决高等院校学术研究不实的问题,学术研究主体求实是根本。1978年邓小平在主持工作期间多次强调指出:科学本身就是实事求是,不许弄虚作假。我们搞学术研究,是为了解决社会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方法,而不是为了个人的一己私利写一些毫无意义的文字,作为获取职称、奖励的“敲门砖”。科学研究要求实,社会科学研究也要求实。我们要积极倡导学术研究主体的求实精神,学术研究坚持独立思考,独立表达,直面现实,着眼于社会的进步,研究真问题。
  2、整顿学术期刊。要解决高等院校学术研究不实的问题,学术期刊求实是关键。任何刊物,只要编辑具有意识、大局意识和长远眼光,真实记录人类社会的轨迹,努力推动人类的前行,就能使期刊承担起启迪民智、传递信息、传播知识、更新观念、积淀文化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学术期刊编委们实事求是地审稿、用稿,杜绝关系稿、人情稿、利益稿,高等院校学术研究求真务实才能保证,整个社会学术腐败之风才能扭转。由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经济问题》,“为保持和维护学术杂志的尊严与严肃性,对失范的学风文风采取严格的预防措施,坚持重质量择优用稿,公开声明不凭关系,拒收版面费,谢绝游说疏通,并声明恕不刊用二人以上合署的,以杜绝搭便车现象”。40多年如一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和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认真探讨、有新见解的学术论文,从而为全国学术期刊树立了榜样。
  杜绝学术期刊不实的现象,最重要的是加强学术期刊管理工作。国家期刊奖的评奖已举行了三届,评奖要规范、客观、公正。对学术性、理论性、现实性强的获奖期刊要大力表彰;对那些比较平庸的、文章缺少原创性,没有独到的、深刻见解,不顾学术价值而堆积学术垃圾,惟利是图的学术期刊要予以批评、整顿。通过评奖促进期刊的规范化管理和期刊质量的提高。
  3、改革学术评价体系。要解决高等院校学术研究不实的问题,高校评价体系求实是导向。我们不能将学术不实的非正常现象完全归咎于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的不完善,但评价体系的不科学和不完善给学术研究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争的事实。现在的高校已经走向了重科研而轻教学的极端。其中有合理的客观因素,比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大学是科研的主力军之一,自然需要鼓励教师搞科研;但也有不合理的因素,那就是忽略了学校数万学生的利益。事实证明,既著好书又讲好课,只是一种理想的模式,大多数人很难做得到。自古以来,学校以教书育人为根本,教师以授业解惑为职责。一所好的大学,应该兼顾科研和教学,这就需要建立两套不同的评价体系。那就是在科研与教学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使从事科研和从事教学的教师各安其位,各施其能。高等院校求真务实的评价体系不但能提高真正的科研水平,还能防止学术腐败,消除虚假的学术泡沫现象。
  
  【】
  [1] 史湘洲:高擎求真务实大旗[J].了望新闻周刊,2004(16).
  [2] 沙林:谁玷污了象牙塔[N].中国青年报,2001-07-18.
  [3] 姚利民:学术腐败及其治理[J].湖南大学学报,2002(4).
  [4] 温潘亚:量化标准与学术失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4(1).
  [5] 马大猷: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用科学方法领导科技工作[J].新华文摘,2005(7).
  [6] 胡培兆:保持学术的尊严[N].光明日报,2005-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