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网络道德及学校网络开放管理研究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汪继彬 时间:2010-08-16
  关键词:道德  学校网络  开放管理  大学生  管理研究  机互联网  高校校园  统计资料 
  论文摘要:根据第19次互联网络状况统计资料结果显示 :我国网民总人数为 13 700万人,其中 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 35.2%,35岁及以下的网民占82.5%网民在年龄结构上仍然呈现年轻化的态势。从普及率上来看 ,18—24岁间网民的普及率最高 ,达到 38.8%,而 18~24岁的年轻人的主体正是大学生。随着计算机互联 网在高校校园的 日益普及 ,网络对学生的影响 日趋增大 ,也对高校的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开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 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表现 
  1.沉迷网络 .不能自拔 
  广阔无垠的开放性是网络的最大特点之一 。这种诱惑力往往会使年轻的学生们忘记了上网是以增长知识、培养兴趣为宗旨。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新鲜、寻找刺激。每到周末,各个学校周围的网吧里座无缺席。学生在网吧的主要活动就是聊天、游戏、听、看电影,有部分学生甚至通宵不休息。部分学生逐渐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网络世界中出口成“脏 ”,遇到一点不满意的事情就破口大骂。还有一些学生沉迷网络,不能自拔 ,甚至占用了学习和休息的时间来上网玩游戏,致使精神萎靡不振,与别人交流产生障碍 .学习成绩下降。 
  2.放纵自己.不故后果 
  对于一些道德意识比较薄弱的年轻学生,就会利用匿名放纵自己,在网络 中寻求满足。在聊天室 里肆意漫骂 ;喜欢玩暴力和血腥的游戏;浏览黄色网站,下载黄色图片和电影;传播腐朽、堕落的思想观念和封建迷信;有的甚至拍摄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上传到网上。 
  3.不 负责任 ,中伤他人
  一些学生缺乏网上发布信息的道德意识,经常随意在网上发布一些小道消息或有害信息。在网上玷污他人名誉,开展人身攻击,暴露别人的隐私和造谣伤害他人,对他人造成隐私权、肖像权、名誉权的侵害。偷看他人隐私.没有经过别人同意私自使用他人账号登陆收费网站,使用别人的邮箱、聊天工具或网名做出有损对方声誉的事情。这种给别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严重地违反了网络道德。 
  4.触犯法律.后果严重 
  近几年大学生网络犯罪的现象越 来越 多 。大概有 以下几种情况:制造 、传播计算机病毒或实施黑客行为,危害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 :利用网络窃取网上银行的账号 、信用卡资料等,侵害公私财产;利用网络实施诈骗、敲诈勒索等犯罪活动 (如发布虚假广告 、开设网上商店 、建立拍卖网站等):利用计算机网络制作、复制、传播、贩卖色情淫秽物品 ,破坏市场秩序,妨碍社会管理秩序;利用互联网散布反动言论 ,危害国家安全 。 
  利用网络犯罪行为不仅危害他人的财产和生命安全、破坏网络安全和社会安定 ,而且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形成威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二、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分析 
  导致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其原因: 
  1.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的虚拟性为学生网络道德失范行为提供了舞台。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学生处在一个公开的环境,交往的对象彼此都很熟识 ,因此在熟人的目光 、舆论的作用下 ,他们往往能够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法律和传统的要求。而在网络中就不同了,由于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 、匿名性 ,他们 在网上要做什 么事情也不需 要考虑舆论的压力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就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道德责任感就减弱或失去了。 
  2.自身道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是其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许多存在网络道德失范行为的学生都存在孤僻内向、情感压抑、胆小怯懦、敏感脆弱、多疑敌意等心理障碍。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最重要的塑造期,这个时期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也被称为危险时期。很多学生在经过紧张的高中生活后都会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形成了不良的行为。
  3.高校学生管理方面很少甚至没有对网络道德行为的规范 
  学校没有或者很少对学生进行网络法规的教育对学生的网络道德行 为缺少 引导 。使学生认识不到 自己的行为正确与否,以至走入歧途。 
  有些高校没有在网络上建立思想教育的阵地,不能为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休闲娱乐、沟通交流提供条件,不能把学生吸引到积极健康的网站上来 .使得学生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中被动地接受各方面的信息 (包括有害的信息),盲目地采取网络行为。同时 ,许多高校对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有效监督 。听任学生在 网上放纵 自己的行为 。此外,高校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也存在着漏洞。使得学生有机可乘。学生逃课去上网、通宵上网,这客观上为他们网络不良行为的产生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使得他们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 
  三 、学生网络道德建设及网络开放对策 
  1.充分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 
  思 想政冶理论课是对学生进 行传统 道德 与意 识融合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就必须充分发挥其主渠道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和世界先进文明成果结合起来。提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规范。 
  2.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参与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建设和谐校园网络文化 
学生是校园网的使用主体 ,也应成为 网络建设 的参与者。一是开展网上主题活动、兴趣小组活动和社团活动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学校可以主动 为学生创造参与校园网建设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自己班级主页中的社团主页和个人主页的创建和管理。这样,网络活动才能得到学生的广泛认可与支持。更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二是开展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和合作意识。我们应利用网络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及时获取大量、有效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上自律意识,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三是加强正面引导,避免出现不负责或不健康的言论,以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正确的舆论导向。四是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特点,我们应建设一些具有教育性、趣味性 、娱乐性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网站,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逗 留在校 园网上 ,促进校 园网的不断完善 ,进而形成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使校园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新阵地。 
  3.建立学生 网络行 为管理与指导机 制 ,逐步培养网络道德行为 
  一是校纪校规配合。学校要主动将学生的网络道德要求转化为必须遵守的校纪校规,强制学生遵守 ,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查处违规行为。二是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减少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污染”。三是家庭管教力量的配合。学生闲暇时间主要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上网的时间和地点也主要是在校外的家庭 或网吧 。为此 .学校要 主动联系家长,帮助家长认识网络的多面性和不良诱惑 ,指导家长消 除家用计 算机 网络 中存在的不 良诱 因 .形成与学校协调一致的家庭管教力量,有力促进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