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来源:岁月联盟 作者:程克坚 时间:2010-08-16
  关健词:信息不对称 大学生就业市场 对策 
  论文摘要:信息不对称将降低市场效率,大学生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丈章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系统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并以此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进人新世纪以来,尤其是2003年以来,高校毕业生人数进人快速增长期,“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状况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目前,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劳动力供给充沛、的动态不均衡、高校的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毕业生的择业观等因素都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然而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也是造成目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试用信息不对称理论对高校毕业生择业遇到的诸多问题加以分析。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及其内涵
    信息不对称理论是美国三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洛夫、迈克尔·斯彭斯、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经济学理论,为此他们获得了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交易中,当市场的一方无法观测和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或无法获知另一方行动的完全信息,抑或观测和监督成本高昂时,交易双方掌握的信息所处的不对称状态。该理论主要是探讨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市场是如何运转、失灵或消失的,揭示了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次货市场”理论与人们的“逆向选择”行为。
    “次货市场”出现的关键原因是在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时,产品的卖方市场比买方市场拥有更多的信息,没有统一的标准对众多卖者加以限制,其结果只能是众多参差不齐的所生产的品质不同的商品充满市场,买方又无法根据市场价格信息来判断产品的优劣,最终优等产品被劣质产品挤出市场,形成产品价格质量螺旋下降的恶性循环。
    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逆向选择”是指当市场交易的一方缺乏完善的信息,无法观测到产品或服务的类型和质量,或者当市场交易的一方无法观测到另一方的行为,而这种观测不到的行为又会直接影响到交易的结果,一方出于利己和机会主义的动机而作出损害对方利益的“败德行为”。
    在就业双向选择制度下,高校、求职者与用人单位都从最大可能维护个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的拘私行为,导致了大学生就业过程中难以最优化。
  二、大学生就业的信息不对称及效应
    信息不对称使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充满了风险。大学生就业困难是学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长期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其实,信息不对称贯穿于大学生求职前准备与求职进程等大学生涯的全过程。
  1.学校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学生和家长对学校信息及未来就业信息掌握和判断的不足,容易形成不完善的预期,造成报考风险。甚至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听从父母的意愿报考自己不感兴趣的专业,使其个体难以充分得到发展。同时,在招生时高校只通过录取,对于学生的素质、能力缺乏了解,无法知道学生是否合适本专业的学习与成长。进校后,学校就业指导部门面对众多学生难以进行个性化的职业发展指导,无法准确掌握学生的信息。
    2.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高校应当在充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基础上设置招生与专业,合理安排课程与知识结构,促进学校教学与社会实际需求相接轨。然而市场经济的瞬息变化、大学生的培养周期,使高校很难及时地获得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数量等的信息;同样,用人单位对高校培养人才的模式、专业的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乎他们的要求,也没有能够通过效的途径向学校传递这些信息,这也是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
  3.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交易过程中,信息经常处于不对称状态。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畅通,一些用人单位招聘人员的信息如岗位、人数等,由于公布渠道不同,毕业生未能及时获得。用人单位因为招聘时间仓促并不能知道求职者的真实工作能力,这就会造成招聘录用的决策失误,从而引发招聘的风险,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同时用人单位良芳不齐,经常会有以招聘为由欺骗毕业生;或为了吸引毕业生,也将单位情况进行包装,制作虚假的宣传海报,许以丰厚的待遇,最终双方以不愉快结束。
  4.大学生就业中信息不对称的效应
  信息不对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过程中是普遍存在的,而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产生的各种效应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分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交易过程中,信息经常处于不对称状态。任何一方对信息的隐瞒、虚构都会造成另一方的损失。当双方都意识到了这种状况发生的可能时,就会出现“逆向选择”或“败德行为”。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的“逆向选择”主要表现在: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上,存在着大量优秀的毕业生和能力一般或很差的毕业生,其能力各不相同。在签订就业协议前求职者知道自己的能力信息,而用人单位不知道或不完全知道。一些毕业生通过“包装”使自己看起来很优秀,用人单位在不能掌握学生个人信息的情况下,会作出错误决策。对次优的毕业生录用必将很多优秀的毕业生排除在外,即造成人才招聘中的“以次充好”、“次货市场”现象,“次的”毕业生最终把“好的”毕业生排挤出了市场。通常情况下,应聘者所愿接受的最低工资应充分体现毕业生的能力和才华,能力越高者其要求的工资待遇的预期底限越高,否则将不愿屈身受雇;相反,低能力毕业生趋之若鹜。假如企业在目前人才供大于求的局面中产生“物美价廉”的招聘原则,降低工资的后果会引发更多的“优秀生”退出求职者队伍,形成愈演愈烈的逆向选择,导致大量优秀的毕业生闲置与浪费。然而,当用人单位被虚假信息蒙蔽后痛定思痛,则可能提高招聘的条件。虽然能使求职的毕业生能力上升,但它所支付的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就成了它挑选高能力毕业生的额外成本,从而就会减少招聘人数。如果全体用人单位都采取提高工资这一措施,就会造成社会工资水平的不断抬升,从而最终引致整个社会对毕业生吸纳能力的下降,进而促使本已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境况雪上加霜。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信息不对称还突出表现为败德行为。败德行为也称为道德风险,是指信息占优势一方为自身利益而隐瞒相关信息,对另外一方造成损失的行为。目前在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缺乏有效监督惩罚机制的情况下,交易双方在作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决策时,很容易发生道德风险。如有些单位为利用招聘会来推销企业形象而夸大招聘名额,甚至只“招”不“聘”;或挖掘大学生中潜在的培训市场,以招聘为诱饵进行岗前有偿培训,其不良影响却是:无形中损伤了大学生就业的信心,浪费了社会资源,又挥霍了应聘学生的精力与财力。另一方面,少数毕业生在求职中弄虚作假,结果促使用人单位对其产生过高期望,当真实表现与高端期望形成强烈对比时,由此而引发的“高分低能”的心理暗示将促使企业进一步抬高雇佣槛,从而对其他毕业生的应聘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些毕业生在找工作时,有“保底签约”的情况,等再找到了更满意的工作时就无情毁约,导致用人单位的损失。精通博弈的用人单位为应对无故跳槽的出现,只与毕业生签订临时协议而非正规的劳动就业合同。这类单位在协议中设定实习期,而在期满后以各种借口单方终止协议,拒绝把受聘者转为正式职工。这些道德风险的存在进一步加剧了就业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得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解决变得更加困难。  三、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是由于信息传递的失真和非零成本造成的,消除信息不对称现象的根本办法就是有效提高信息传递效率,降低信息传递成本。因此,我们要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的基本特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市场机制,从“软”、“硬”层面为解决问题创造更好的条件。
  1.高校规划专业设置,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伴随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水平的快速提高,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进而推动人才结构的调整,因此,高校作为输送人才的基地应具有战略眼光,科学制定学校发展长期规划,并根据外界客观条件与自身主观条件的变化对学校专业、门类方向进行适时的调整。笔者认为,高校在学科专业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专业调研与市场调研相结合。即充分在调研国内外相同类型学校专业发展基本趋势的基础上,结合考察人才市场在各领域中的需求状况、变化、成长阶段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研究本校专业特色、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才资源配置的效率。
    2.加强大学生就业公共信息化平台建设,减少信息传递的中间环节
    与毕业生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这种不对称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传递的途径。从企业岗位需求信息到毕业生之间夹杂诸多环节,使信息所包含的内容受到各种主观影响而失真。因此,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应加大信息化公共平台建设的力度,利用技术通过就业网将企业的岗位需求同毕业生个人信息直接挂钩,减少了中间环节信息载体的主观影响。我们可以借鉴香港联校就业信息系统的模式,构建省市高校毕业生信息服务公共平台,快捷、安全地向毕业生提供大量有效的就业信息,向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毕业生信息,向就业工作人员提供便捷强大的信息管理手段,从而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可以降低市场成本,提高效率。同时学校可从就业网信息中判断出未来几年社会所需专业人才的类型,进而设定相关专业。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目前,随着企业和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深人,校企开始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全方位合作,合作力度也逐步加强,甚至“订单式”悄然出现。校企共建教学科研实验室,建立就业、实践基地,很多毕业生参与了相关的合作项目,对企业有深刻的了解后将其作为自己的毕业就业选择。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过程中,一方面更加清楚了高校在该领域的人培养水平,另一方面也更好地宣传介绍了自己。校企合作是促进学生同企业沟通了解的有效信道,保证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样降低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最大限度避免了前文所提到的人才“逆向选择”与“次货市场”等问题的出现。
    4.建立信用信息体系,提高机会成本
    市场中经济主体守约的积极性来自于未来交易的预期,有关信用信息公开的范围越大,违约的成本就越高,守约的可能性也越大。因此,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推动有关用人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分散在各个部门且相对独立的信用信息开放、整合和使用,在整个社会建立一种信用机制和信用体系,以便有关交易双方的信用信息能够在整个社会中有效地传递。同时,加大执法力度,提高企业及求职者的违约成本,使我国的就业体系及其发展真正建立在法制化的轨道上。这样有效的信用信息体制可以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使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之间形成稳定的预期,减少不确定性;并能有效地遏制机会主义行为,维护权威。同时,信息公开可以降低交易费用,维护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发展。